汉世祖 第949节(3 / 4)
这些人,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是迟早要回国内去的,随着枢密院对火炮重视的提高,国内对能操作火炮尤其是具备实战经验的炮兵,稀缺程度也进一步加深。能够安西留下的,恐怕只有火炮以及少量“教官”了。
以眼下安西目前的情况,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安西军或许不至于自溃,但仅靠少量愿意留在安西跟着都督府打拼的将士,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这些问题,刘旻显然是有认真考虑,营所制就是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像安东那般,将一部分将士与安西真正捆绑在一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项履历,一个跳板。
营所制,显然具备达到这个目的的作用。对于普通军官来说,回到大汉,或许能够升职加勋,但这个进步,注定是有限的,如无殊遇,是很难突破阶层限制的。
回大汉,只能当个中级下军官,退役的之后,或许能在乡里当个乡绅,甚至于,回归本来的身份——农民。仅靠一个战功勋位,并不能保证其社会地位永不动摇,毕竟,在大汉有战功、负勋位的人,纵没有一百万,也有五十。
但在安西则不同,若依魏王殿下的“营所制”能够推行,那每个营所的指挥使就是实实在在的“乡侯”,权力甚至要比国内那些知县、县令大,要大得多。
生杀大权这种东西,国内的那些官僚,虽然实际上拥有,但在法理上,却还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管、各种限制。但是刘旻,直接将之下放,明确地赋予诸营所。
哪怕是营所一小卒,在刘旻构想中,也具备身份特权,在安西从法理上凌驾土著及各部族,甚至于自由民之上,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特权可以世袭,只要香火不绝,在营所体系下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将长享此特权。
这样的差距,是不可以量计的,只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都不可能不动心的,其中的诱惑,哪怕远离中原,扎根安西,又有何妨?阶层跃升,从来是难如登天的,但在安西军中,就可以轻松做到,这是来自魏王殿下的恩赐,也仅赋予安西将士。
一旦成行,还可籍此吸引更多的汉人来,尤其是这些官兵的家人族人,亲属来了,那这些官兵可就彻底绑在安西这艘船上了。
吸引军属西来,一直都是都督府在努力做的,但过去十年,成效并不显著,如果只是区区一些土地草场,诱惑力远远不够。
现在不一样了,足够的权力,利益,带来足够诱惑力,也能充分发挥官民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帮安西转移人口,哪怕只留下两万安西将士,最终也能给安西带来十万以上的国民!
对于勤政殿的安西高级将领们而言,短时间内并不能想明白此制的所有好处,但仅凭意识,就能感受到其巨大驱动力,一旦为下边的安西将士所知,其轰动效应必然是客观的。
这个制度,显然是能够让安西快速崛起、壮大,一旦改制成功,安西的局势能迅速稳定下来,对于这片土地的掌控力也能空前提升,当然,这是针对整个安西集体而言。
而于安西内部而言,集权属性要大大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被弱化,但这是未来的事情,现在亟需考虑的,是如何立足,发展,并且壮大。
同时,这么一批“营所贵族”,其斗志也不可能长久保持,绝对的特权,导致绝对的腐败,时间一长,也很可能堕落下去。但是,世上又有什么制度是能让特权阶级永远保鲜的呢?所以,这一点,根本无需顾虑。
这安东是截然不同的,安东也曾有长时间的分权放纵,但在分权之后,还有一个收权的动作,从封国伊始,便重新走向集权。
两者之间路子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不同社会环境与形势造成的差异,而可以想见的是,未来的安西,也很难像安东那边重新把权集中起来,除非,再来一场大变革!
不过,就目前刘旻的解释,还是不够的,至少对这些高级将领来说,不够。营所针对的,只是普通的中下级军官,对普通人诱惑力很强,但对他们,则未必然。
于是,刘旻又紧跟着表示,营所只是一个基准,作为政治、军事、经济管理的基本单位。在营所以上设厢所,厢所以上设军所,其管理模式与职权与营所一脉而贯。
营所、厢所数量不定,军所则固定,暂时围绕着碎叶、郭城、怛罗斯、杨城四座城市,设四大军所。而军所与厢所,就是刘旻拿来收买高级将领的。
当然,除了军所都指挥使,都督府不能随意罢免之外,对于下属厢所、营所,都督府拥有最终任免决策之权。
营所的规模,是按照当前安西军编制状况来的。同国内一样,营也是安西军独立作战的基本单位,但在编制上,已然有所变化,六个步兵队,一个马队,一队弓箭手,再加上营卫、斥候、传令、辎重、伙夫,一个营按照正编已有近六百人。
安西都督府如今下辖三万余人,全部留下是不现实的,以两万人作为目标,刘旻计划先期置三十三个营所,分属厢所。在进行对ysl教的四大改造之前,安西军先行按此编制重新调整,等待牛鬼蛇神被扫平之后,便正式启动营所制。
当然,刘旻的新制还是不够完善,至少,营所之下,如何设置,上下关系,产出分配,还没有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但是,大方面一旦定下,那后续就只是内部调整了,有足够的协调空间。
不得不说,刘旻提出的“营所制”,就是在安西打造出一批新式军功贵族。
但是,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营所官兵的,来满足这些新式贵族。仅靠都督府是不够的,剥削西迁移民,吃相难看不说,还是掘根的做法,绝不可取。
因此,能够给这种分封式营所制推行提供基础的,给营所官兵提供养分的,只有当地的土著。
但是,要满足两万营所兵,以当前安西的遗民土著,是远远不能满足的,一百万都不够,两百万也勉强,若再加上还有分出一部分给都督府、官僚、国民乃至是投诚的贵族、部族首领,那就还需更多的生产人口(农奴)。
那么,人口从哪里来,向东掠夺大汉,这种数祖忘典的事可做不得,至少当前是不可能的,如此,就只剩下西方一途了。 ↑返回顶部↑
以眼下安西目前的情况,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安西军或许不至于自溃,但仅靠少量愿意留在安西跟着都督府打拼的将士,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这些问题,刘旻显然是有认真考虑,营所制就是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像安东那般,将一部分将士与安西真正捆绑在一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项履历,一个跳板。
营所制,显然具备达到这个目的的作用。对于普通军官来说,回到大汉,或许能够升职加勋,但这个进步,注定是有限的,如无殊遇,是很难突破阶层限制的。
回大汉,只能当个中级下军官,退役的之后,或许能在乡里当个乡绅,甚至于,回归本来的身份——农民。仅靠一个战功勋位,并不能保证其社会地位永不动摇,毕竟,在大汉有战功、负勋位的人,纵没有一百万,也有五十。
但在安西则不同,若依魏王殿下的“营所制”能够推行,那每个营所的指挥使就是实实在在的“乡侯”,权力甚至要比国内那些知县、县令大,要大得多。
生杀大权这种东西,国内的那些官僚,虽然实际上拥有,但在法理上,却还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管、各种限制。但是刘旻,直接将之下放,明确地赋予诸营所。
哪怕是营所一小卒,在刘旻构想中,也具备身份特权,在安西从法理上凌驾土著及各部族,甚至于自由民之上,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特权可以世袭,只要香火不绝,在营所体系下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将长享此特权。
这样的差距,是不可以量计的,只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都不可能不动心的,其中的诱惑,哪怕远离中原,扎根安西,又有何妨?阶层跃升,从来是难如登天的,但在安西军中,就可以轻松做到,这是来自魏王殿下的恩赐,也仅赋予安西将士。
一旦成行,还可籍此吸引更多的汉人来,尤其是这些官兵的家人族人,亲属来了,那这些官兵可就彻底绑在安西这艘船上了。
吸引军属西来,一直都是都督府在努力做的,但过去十年,成效并不显著,如果只是区区一些土地草场,诱惑力远远不够。
现在不一样了,足够的权力,利益,带来足够诱惑力,也能充分发挥官民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帮安西转移人口,哪怕只留下两万安西将士,最终也能给安西带来十万以上的国民!
对于勤政殿的安西高级将领们而言,短时间内并不能想明白此制的所有好处,但仅凭意识,就能感受到其巨大驱动力,一旦为下边的安西将士所知,其轰动效应必然是客观的。
这个制度,显然是能够让安西快速崛起、壮大,一旦改制成功,安西的局势能迅速稳定下来,对于这片土地的掌控力也能空前提升,当然,这是针对整个安西集体而言。
而于安西内部而言,集权属性要大大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被弱化,但这是未来的事情,现在亟需考虑的,是如何立足,发展,并且壮大。
同时,这么一批“营所贵族”,其斗志也不可能长久保持,绝对的特权,导致绝对的腐败,时间一长,也很可能堕落下去。但是,世上又有什么制度是能让特权阶级永远保鲜的呢?所以,这一点,根本无需顾虑。
这安东是截然不同的,安东也曾有长时间的分权放纵,但在分权之后,还有一个收权的动作,从封国伊始,便重新走向集权。
两者之间路子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不同社会环境与形势造成的差异,而可以想见的是,未来的安西,也很难像安东那边重新把权集中起来,除非,再来一场大变革!
不过,就目前刘旻的解释,还是不够的,至少对这些高级将领来说,不够。营所针对的,只是普通的中下级军官,对普通人诱惑力很强,但对他们,则未必然。
于是,刘旻又紧跟着表示,营所只是一个基准,作为政治、军事、经济管理的基本单位。在营所以上设厢所,厢所以上设军所,其管理模式与职权与营所一脉而贯。
营所、厢所数量不定,军所则固定,暂时围绕着碎叶、郭城、怛罗斯、杨城四座城市,设四大军所。而军所与厢所,就是刘旻拿来收买高级将领的。
当然,除了军所都指挥使,都督府不能随意罢免之外,对于下属厢所、营所,都督府拥有最终任免决策之权。
营所的规模,是按照当前安西军编制状况来的。同国内一样,营也是安西军独立作战的基本单位,但在编制上,已然有所变化,六个步兵队,一个马队,一队弓箭手,再加上营卫、斥候、传令、辎重、伙夫,一个营按照正编已有近六百人。
安西都督府如今下辖三万余人,全部留下是不现实的,以两万人作为目标,刘旻计划先期置三十三个营所,分属厢所。在进行对ysl教的四大改造之前,安西军先行按此编制重新调整,等待牛鬼蛇神被扫平之后,便正式启动营所制。
当然,刘旻的新制还是不够完善,至少,营所之下,如何设置,上下关系,产出分配,还没有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但是,大方面一旦定下,那后续就只是内部调整了,有足够的协调空间。
不得不说,刘旻提出的“营所制”,就是在安西打造出一批新式军功贵族。
但是,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营所官兵的,来满足这些新式贵族。仅靠都督府是不够的,剥削西迁移民,吃相难看不说,还是掘根的做法,绝不可取。
因此,能够给这种分封式营所制推行提供基础的,给营所官兵提供养分的,只有当地的土著。
但是,要满足两万营所兵,以当前安西的遗民土著,是远远不能满足的,一百万都不够,两百万也勉强,若再加上还有分出一部分给都督府、官僚、国民乃至是投诚的贵族、部族首领,那就还需更多的生产人口(农奴)。
那么,人口从哪里来,向东掠夺大汉,这种数祖忘典的事可做不得,至少当前是不可能的,如此,就只剩下西方一途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