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4)
建安元年(196)七月初一日甲子,汉献帝一行回到洛阳;
四十八天之后,八月十八日辛亥,曹操率军抵达洛阳,把小皇帝抢到手;
九天之后,八月二十七日庚申,曹操就带领小皇帝和朝廷官员,迅速启程,前往东南方向自己地盘中的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在此建立临时首都,把一切事情都办好了。
这边的曹操心中无比欢喜,那边的袁绍心中却无比气恼。机会来了毫不上心,机会错过又懊悔不已,这种凡夫俗子经常出现的毛病,在袁绍身上猛烈发作了。据《三国志》卷六《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传》记载,就在当初小皇帝离开长安后不久,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和沮授,就建议他把天子接到自己的行政中心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来。沮授说:“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服,谁能抗之御之!”后世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渊源即来自于此。但是,袁绍听了却并没有照办。为什么?一是因为他觉得小皇帝没什么利用价值,自己现今动辄就以联军盟主的身份号召天下,俨然就是皇帝的模样,何须再弄一个小皇帝在身边来给自己撑腰?二是因为他本人就有称帝的野心,有小皇帝在身边,反而会在自己今后称帝时碍手碍脚。但是,袁绍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曹操把小皇帝抢到手后,马上就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先提升自己为大将军,然后赏给袁绍一个太尉的官职。袁绍得知情况,气得七窍生烟。袁绍如此生气,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当时的中央官员,有内朝官和外朝官之分。内朝官以大将军为首,日常在皇宫内部活动,与皇帝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大将军实际上是最有实权的决策大臣。外朝官,日常在皇宫外面活动,主要承担行政事务,首脑是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赏给袁绍的官职太尉,虽然是三公之首,但是比起曹操的大将军来,重要性明显逊色,这是他无比气愤的原因之一。但是更令他气愤的原因,还在于两人地位的戏剧性变化。在这之前,都是他向曹操赏赐官职,曹操的东郡太守、兖州刺史,都是伸手从他这里讨要到的。现今曹操小人得志,竟然居高临下,给自己封官了,而且故意封了一个明显不如曹操自己大将军的太尉,是可忍,孰不可忍?曹操为何如此猖狂?就是因为他身边有了小皇帝,当初我袁绍为何不抢先下手,把小皇帝抓在自己手里呢?真是悔不当初啊!
于是,曹操和袁绍,打得一团火热的关系彻底结束,就此反目成仇。但是,双方还没有立刻大打出手。原因很简单,因为两边都还没有把自己的后方安顿好。
在袁绍一方,他正在同北边幽州的军事强人公孙瓒一决雌雄,后方没有安定,就不能安安心心进攻南边的曹操。在曹操一方,他还急需扫荡和消灭西边的张绣,以及东边的吕布,后方没有安定,脚跟没有站稳,同样不能全力迎战。于是,双方的生死对决,就拖延到三年多之后才爆发。
东汉建安五年(200)开春,袁绍出动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进攻曹操,著名的官渡之战打响了。此战的具体战况如何?又有何精彩的看点呢?
从一开始,双方就显露出与主帅个性密切相关的风格特色来。袁绍为人高傲而虚浮,所以像是在搞一场大型的现代商业营销,声势大,排场也大。单是声讨曹操的一篇檄文,就洋洋洒洒长达千字左右,先从对方的祖父骂起,骂了祖父骂父亲,然后历数曹操本人的诸多罪状。但是在具体的备战工作上,既做得粗糙,又做得拖沓。
而曹操为人精明而实际,所以不玩虚的,而是认认真真在备战措施上狠下工夫。当时双方是以黄河的中下游为边界,南岸是曹操,北岸是袁绍。早在前一年,曹操就在南岸地区,做了充分的实地考察和周密策划,精心部署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黄河沿岸,防御重心是延津县(今河南省延津县)。在延津东北一百里,是充当侧翼的白马县(今河南省滑县东)。第二道防线,向南退后一段距离,以官渡为防御重心。两道防线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现在还有古战场的遗迹留存,供游人发思古之幽情。曹操精心把主战场选在官渡,自有其缜密的考虑。古往今来的打仗,特别是打大仗,关键是打后勤保障。而官渡的地理位置,从后勤保障来看,对曹操很理想,对袁绍却很不利。此处距离曹操的大本营许县,还不到二百里,交通很是近便,可以充分保障后勤补充。对袁绍来说,他的大本营邺县到官渡,直线距离在三百里以上,更麻烦的是,还要跨越一道黄河,深入到对方的地盘,后勤保障很难保证。后来决定胜负的关键,正好就在袁绍的后勤军粮供应上,绝非偶然。
整个战役,分成前哨战和大决战。在第一道防线进行的是前哨战,第二道防线进行的是大决战。先来看前哨战。
二月间,袁军前锋部队强渡黄河,先去攻击白马,目的是斩断对方侧翼,摧毁第一道防线。但是,指挥官颜良有勇无谋,一味采取没有智谋含量的强攻,打了两个月也没有得手,袁绍只得增派援军。曹操使出声东击西的手段,率领大军先在西边的延津方向,造出要强渡黄河的声势,吸引袁绍的主力前来;然后突然挥兵向东,奔袭颜良的侧背。颜良仓促应战,被关羽当场刺杀。前哨战的第一场,用兵多变的曹操完全占了上风。
曹操发现对方出动的兵力相当强大,立即断然放弃白马,收缩兵力集中战线。正当曹操把白马的军民和物资,向南面的官渡转移时,对方的主力从延津强渡黄河,发起冲击。曹操将计就计,把物资车辆作为诱饵,搞乱对方骑兵队形后,指挥精锐骑兵从侧背发起猛攻,斩杀了袁军的大将文丑,又取得前哨战第二场的完胜。
接连取胜的曹操,头脑依然冷静,又将延津一带的兵力全部收缩到官渡,从而诱敌深入,把敌方的后勤补给线尽可能拉长,以便寻找战机破敌。这种战略,与后来陆逊在猇亭之战中对付刘备的方针,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双方主力一决雌雄的大决战,到此终于上演。
当年八月,袁绍以东西连营并进之法,逼近官渡,迫使曹操出兵应战。兵力比对方少一半的曹操,一出战就发觉形势不利,立即收兵还营,凭借坚固壁垒固守,等待有利的战机。
九月间,袁军采用各种进攻手段,包括垒土山、修箭楼、挖地道,发起全面攻击。而曹军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还击:赶制出抛射石块的“霹雳车”,砸烂对方的箭楼;又在营盘之内挖掘深沟,对方只要从地道一露头,就遭到猛烈打击。双方僵持将近一月后,综合实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曹操,一度产生了动摇心理。他给留守许都的首席谋臣荀彧写信,说是准备撤军,休整以后再说。荀彧立即回信劝阻,并且用当初刘邦与项羽长期艰苦对峙,刘邦因为能够再坚持那么一点点时间,终于获得成功的先例,给他打气加油。对曹操来说,荀彧的回信很及时,也很给力,他战胜自我,咬牙坚持,同时积极寻找战机。
十月间,袁绍从后方运来了上万车军粮。车队一过黄河,深入敌境后,谋臣沮授就建议他加强车队的保护。袁绍不能超越自我,依然刚愎自用,拒绝接受沮授的意见。结果车队在官渡北面四十里处的乌巢(在今河南省原阳县),遭到曹操亲自指挥的大规模夜袭,所有粮食及其他军事物资,被一把火烧得精光。曹操回转官渡大本营,立刻向军心垮了的对方,发起全面总攻。袁军彻底崩溃,成千上万的残兵败将四散奔逃。袁绍夺路向北飞奔,当天渡过黄河,侥幸逃脱了性命。这场著名大战,就以曹操大获全胜而告终。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从此称雄北方。他通过军事上的拓张,开创了曹魏王朝的基业。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评为曹魏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
官渡之战,对于曹操和袁绍两人而言,都是人生命运的大转折点。胜负的原因,后世曾经总结了若干条。但是归结到人性的角度来看,最为关键的因素,应当是两组对比鲜明的个性上:一组是踏实和虚浮,另一组是明智和傲慢。
曹操的踏实,袁绍的虚浮,从最初的备战阶段就充分表露出来,前面已经做了对比,不再重复。至于曹操的明智,袁绍的傲慢,则表现在整个战争的进程当中,特别是在关键性的环节上。
比如,当曹操准备解救白马的时候,谋臣荀攸建议他采取声东击西的招数,明智的曹操欣然采纳,结果一举成功。相形之下,袁绍的杰出谋臣沮授和田丰,先后都劝他不要贸然出动主力决战,而是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采用不断对曹操发动偷袭和骚扰的战法,不出三年就会稳稳当当拖垮对方。傲慢的袁绍不仅不听,还给田丰扣上罪名关押起来。
又如,官渡相持阶段,曹操一度动摇,萌生出撤军的念头。荀彧一番劝告,明智的曹操立即醒悟,激励自己咬牙坚持。相形之下,沮授极力建议出兵保护粮食运输车辆,傲慢的袁绍却拒不采纳,我行我素。
对比曹操和袁绍,两人手下的谋臣,不论数量和质量都有一比。曹操明智,明智就会从善如流,集体智慧汇合集中,就使曹操从小智慧变成了大智慧;袁绍傲慢,傲慢就会刚愎自用,集体智慧都不采纳,依旧是自己那点点可怜的小智慧。强力的大智慧与可怜的小智慧,两者对阵比拼,谁会取得成功呢?当然是拥有大智慧的曹操!笔者读史之余,曾经多次心生感慨:你袁绍又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为何如此刚愎自用呢?你既然很不喜欢采纳别人的好点子,你又招纳那么多的谋臣来干什么呢?纯粹用来摆谱装门面吗?但是,像袁绍这样,表面上装出很爱才,骨子里却只爱自己的二元化人物,就是到了现今也并不罕见。因此,对比曹操的成功和袁绍的失败,依然具有警世性的现实意义。这正是:
明智今朝逢傲慢,曹操最后变赢家。
关于曹操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曹魏主帅型名将第二名司马懿。
主帅型名将第二名——司马懿
他在后世人们心中,一直是阴险狡诈的老狐狸形象。但是客观而论,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非凡角色。
一 辽东之战
本节登场的这位名将,他在后世人们心中,一直是阴险狡诈的老狐狸形象。但是客观而论,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非凡角色,可以评为曹魏主帅型名将第二名。他,就是著名的司马懿。本节的内容,主要讲他作为名将的军事才能,而不涉及他在政治上的种种表演。在司马懿二十多年的用兵生涯中,最为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当然是他在渭水河畔与诸葛亮的宿命对决,这在前面讲诸葛亮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重复。而他平生打得最为漂亮的一场大仗,却要数他挥兵长途跋涉,千里迢迢,一举攻灭了军事小强人公孙渊的辽东之战。那么辽东之战是怎样发生的?战事的进程如何?司马懿采用了哪些出色的用兵策略?最后这场战争又是以什么样的生动情景来结束的呢? ↑返回顶部↑
四十八天之后,八月十八日辛亥,曹操率军抵达洛阳,把小皇帝抢到手;
九天之后,八月二十七日庚申,曹操就带领小皇帝和朝廷官员,迅速启程,前往东南方向自己地盘中的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在此建立临时首都,把一切事情都办好了。
这边的曹操心中无比欢喜,那边的袁绍心中却无比气恼。机会来了毫不上心,机会错过又懊悔不已,这种凡夫俗子经常出现的毛病,在袁绍身上猛烈发作了。据《三国志》卷六《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传》记载,就在当初小皇帝离开长安后不久,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和沮授,就建议他把天子接到自己的行政中心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来。沮授说:“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服,谁能抗之御之!”后世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渊源即来自于此。但是,袁绍听了却并没有照办。为什么?一是因为他觉得小皇帝没什么利用价值,自己现今动辄就以联军盟主的身份号召天下,俨然就是皇帝的模样,何须再弄一个小皇帝在身边来给自己撑腰?二是因为他本人就有称帝的野心,有小皇帝在身边,反而会在自己今后称帝时碍手碍脚。但是,袁绍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曹操把小皇帝抢到手后,马上就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先提升自己为大将军,然后赏给袁绍一个太尉的官职。袁绍得知情况,气得七窍生烟。袁绍如此生气,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当时的中央官员,有内朝官和外朝官之分。内朝官以大将军为首,日常在皇宫内部活动,与皇帝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大将军实际上是最有实权的决策大臣。外朝官,日常在皇宫外面活动,主要承担行政事务,首脑是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赏给袁绍的官职太尉,虽然是三公之首,但是比起曹操的大将军来,重要性明显逊色,这是他无比气愤的原因之一。但是更令他气愤的原因,还在于两人地位的戏剧性变化。在这之前,都是他向曹操赏赐官职,曹操的东郡太守、兖州刺史,都是伸手从他这里讨要到的。现今曹操小人得志,竟然居高临下,给自己封官了,而且故意封了一个明显不如曹操自己大将军的太尉,是可忍,孰不可忍?曹操为何如此猖狂?就是因为他身边有了小皇帝,当初我袁绍为何不抢先下手,把小皇帝抓在自己手里呢?真是悔不当初啊!
于是,曹操和袁绍,打得一团火热的关系彻底结束,就此反目成仇。但是,双方还没有立刻大打出手。原因很简单,因为两边都还没有把自己的后方安顿好。
在袁绍一方,他正在同北边幽州的军事强人公孙瓒一决雌雄,后方没有安定,就不能安安心心进攻南边的曹操。在曹操一方,他还急需扫荡和消灭西边的张绣,以及东边的吕布,后方没有安定,脚跟没有站稳,同样不能全力迎战。于是,双方的生死对决,就拖延到三年多之后才爆发。
东汉建安五年(200)开春,袁绍出动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进攻曹操,著名的官渡之战打响了。此战的具体战况如何?又有何精彩的看点呢?
从一开始,双方就显露出与主帅个性密切相关的风格特色来。袁绍为人高傲而虚浮,所以像是在搞一场大型的现代商业营销,声势大,排场也大。单是声讨曹操的一篇檄文,就洋洋洒洒长达千字左右,先从对方的祖父骂起,骂了祖父骂父亲,然后历数曹操本人的诸多罪状。但是在具体的备战工作上,既做得粗糙,又做得拖沓。
而曹操为人精明而实际,所以不玩虚的,而是认认真真在备战措施上狠下工夫。当时双方是以黄河的中下游为边界,南岸是曹操,北岸是袁绍。早在前一年,曹操就在南岸地区,做了充分的实地考察和周密策划,精心部署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黄河沿岸,防御重心是延津县(今河南省延津县)。在延津东北一百里,是充当侧翼的白马县(今河南省滑县东)。第二道防线,向南退后一段距离,以官渡为防御重心。两道防线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现在还有古战场的遗迹留存,供游人发思古之幽情。曹操精心把主战场选在官渡,自有其缜密的考虑。古往今来的打仗,特别是打大仗,关键是打后勤保障。而官渡的地理位置,从后勤保障来看,对曹操很理想,对袁绍却很不利。此处距离曹操的大本营许县,还不到二百里,交通很是近便,可以充分保障后勤补充。对袁绍来说,他的大本营邺县到官渡,直线距离在三百里以上,更麻烦的是,还要跨越一道黄河,深入到对方的地盘,后勤保障很难保证。后来决定胜负的关键,正好就在袁绍的后勤军粮供应上,绝非偶然。
整个战役,分成前哨战和大决战。在第一道防线进行的是前哨战,第二道防线进行的是大决战。先来看前哨战。
二月间,袁军前锋部队强渡黄河,先去攻击白马,目的是斩断对方侧翼,摧毁第一道防线。但是,指挥官颜良有勇无谋,一味采取没有智谋含量的强攻,打了两个月也没有得手,袁绍只得增派援军。曹操使出声东击西的手段,率领大军先在西边的延津方向,造出要强渡黄河的声势,吸引袁绍的主力前来;然后突然挥兵向东,奔袭颜良的侧背。颜良仓促应战,被关羽当场刺杀。前哨战的第一场,用兵多变的曹操完全占了上风。
曹操发现对方出动的兵力相当强大,立即断然放弃白马,收缩兵力集中战线。正当曹操把白马的军民和物资,向南面的官渡转移时,对方的主力从延津强渡黄河,发起冲击。曹操将计就计,把物资车辆作为诱饵,搞乱对方骑兵队形后,指挥精锐骑兵从侧背发起猛攻,斩杀了袁军的大将文丑,又取得前哨战第二场的完胜。
接连取胜的曹操,头脑依然冷静,又将延津一带的兵力全部收缩到官渡,从而诱敌深入,把敌方的后勤补给线尽可能拉长,以便寻找战机破敌。这种战略,与后来陆逊在猇亭之战中对付刘备的方针,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双方主力一决雌雄的大决战,到此终于上演。
当年八月,袁绍以东西连营并进之法,逼近官渡,迫使曹操出兵应战。兵力比对方少一半的曹操,一出战就发觉形势不利,立即收兵还营,凭借坚固壁垒固守,等待有利的战机。
九月间,袁军采用各种进攻手段,包括垒土山、修箭楼、挖地道,发起全面攻击。而曹军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还击:赶制出抛射石块的“霹雳车”,砸烂对方的箭楼;又在营盘之内挖掘深沟,对方只要从地道一露头,就遭到猛烈打击。双方僵持将近一月后,综合实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曹操,一度产生了动摇心理。他给留守许都的首席谋臣荀彧写信,说是准备撤军,休整以后再说。荀彧立即回信劝阻,并且用当初刘邦与项羽长期艰苦对峙,刘邦因为能够再坚持那么一点点时间,终于获得成功的先例,给他打气加油。对曹操来说,荀彧的回信很及时,也很给力,他战胜自我,咬牙坚持,同时积极寻找战机。
十月间,袁绍从后方运来了上万车军粮。车队一过黄河,深入敌境后,谋臣沮授就建议他加强车队的保护。袁绍不能超越自我,依然刚愎自用,拒绝接受沮授的意见。结果车队在官渡北面四十里处的乌巢(在今河南省原阳县),遭到曹操亲自指挥的大规模夜袭,所有粮食及其他军事物资,被一把火烧得精光。曹操回转官渡大本营,立刻向军心垮了的对方,发起全面总攻。袁军彻底崩溃,成千上万的残兵败将四散奔逃。袁绍夺路向北飞奔,当天渡过黄河,侥幸逃脱了性命。这场著名大战,就以曹操大获全胜而告终。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从此称雄北方。他通过军事上的拓张,开创了曹魏王朝的基业。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评为曹魏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
官渡之战,对于曹操和袁绍两人而言,都是人生命运的大转折点。胜负的原因,后世曾经总结了若干条。但是归结到人性的角度来看,最为关键的因素,应当是两组对比鲜明的个性上:一组是踏实和虚浮,另一组是明智和傲慢。
曹操的踏实,袁绍的虚浮,从最初的备战阶段就充分表露出来,前面已经做了对比,不再重复。至于曹操的明智,袁绍的傲慢,则表现在整个战争的进程当中,特别是在关键性的环节上。
比如,当曹操准备解救白马的时候,谋臣荀攸建议他采取声东击西的招数,明智的曹操欣然采纳,结果一举成功。相形之下,袁绍的杰出谋臣沮授和田丰,先后都劝他不要贸然出动主力决战,而是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采用不断对曹操发动偷袭和骚扰的战法,不出三年就会稳稳当当拖垮对方。傲慢的袁绍不仅不听,还给田丰扣上罪名关押起来。
又如,官渡相持阶段,曹操一度动摇,萌生出撤军的念头。荀彧一番劝告,明智的曹操立即醒悟,激励自己咬牙坚持。相形之下,沮授极力建议出兵保护粮食运输车辆,傲慢的袁绍却拒不采纳,我行我素。
对比曹操和袁绍,两人手下的谋臣,不论数量和质量都有一比。曹操明智,明智就会从善如流,集体智慧汇合集中,就使曹操从小智慧变成了大智慧;袁绍傲慢,傲慢就会刚愎自用,集体智慧都不采纳,依旧是自己那点点可怜的小智慧。强力的大智慧与可怜的小智慧,两者对阵比拼,谁会取得成功呢?当然是拥有大智慧的曹操!笔者读史之余,曾经多次心生感慨:你袁绍又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为何如此刚愎自用呢?你既然很不喜欢采纳别人的好点子,你又招纳那么多的谋臣来干什么呢?纯粹用来摆谱装门面吗?但是,像袁绍这样,表面上装出很爱才,骨子里却只爱自己的二元化人物,就是到了现今也并不罕见。因此,对比曹操的成功和袁绍的失败,依然具有警世性的现实意义。这正是:
明智今朝逢傲慢,曹操最后变赢家。
关于曹操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曹魏主帅型名将第二名司马懿。
主帅型名将第二名——司马懿
他在后世人们心中,一直是阴险狡诈的老狐狸形象。但是客观而论,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非凡角色。
一 辽东之战
本节登场的这位名将,他在后世人们心中,一直是阴险狡诈的老狐狸形象。但是客观而论,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非凡角色,可以评为曹魏主帅型名将第二名。他,就是著名的司马懿。本节的内容,主要讲他作为名将的军事才能,而不涉及他在政治上的种种表演。在司马懿二十多年的用兵生涯中,最为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当然是他在渭水河畔与诸葛亮的宿命对决,这在前面讲诸葛亮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重复。而他平生打得最为漂亮的一场大仗,却要数他挥兵长途跋涉,千里迢迢,一举攻灭了军事小强人公孙渊的辽东之战。那么辽东之战是怎样发生的?战事的进程如何?司马懿采用了哪些出色的用兵策略?最后这场战争又是以什么样的生动情景来结束的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