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2 / 4)
暂时安定了东面的荆州后,刘备就在西面的益州,与曹操全力争夺北面的汉中(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而关羽则留在荆州的江陵镇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夏天,刘备攻占汉中,当年七月自称“汉中王”,正式在益州建立蜀汉政权的国家机器。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关羽也在东边进攻曹魏,要用辉煌战功作为对大哥光荣称王的献礼。于是,围攻樊城的战役正式开打。
就在刘备称王的七月间,关羽大举进攻正北方四百里开外的樊城。这樊城位于汉江的北岸,与南岸的襄阳隔江相对。自从赤壁之战结束以来,镇守樊城和襄阳的曹军主将,一直是曹操的族弟曹仁。曹仁考虑到襄阳位于汉水之南,容易直接遭受关羽从南面发起的进攻,就把防御的重心移往北岸的樊城,以便依靠汉江的屏障进行防守。他本人固守樊城,另外部署两员猛将于禁、庞德,率领重兵屯据在樊城的北郊,互成掎角之势。
八月间,关羽的大军刚刚把樊城包围住,就接连下了十多天的倾盆暴雨,汉水猛然涨上江岸,地形低下的樊城一带,平地水深五六丈,当时的一丈是二点四米,五六丈就是十多米,放眼望去一片汪洋。关羽不怕,他本来就有上千艘战船,用来运送兵员和物资,因为从江陵到襄阳,有一大段汉江的水道可以利用。如今平地起水,关羽的兵马立刻上船,由步兵变为水军,安然无恙。但是毫无预备的曹军可就苦了。
首先遭殃的是樊城北郊的驻军。于禁麾下的七支分队,地势最低,营帐物资全部被洪水冲走不说,人马也纷纷落水淹死。侥幸生存的将士,各自游往高处逃命。关羽望见于禁本人爬上一座小山头,立即乘坐大船包围猛攻。于禁虽然曾经当过虎威将军,名列曹军异姓五虎上将第三名,这时也骨头发软,举手投降。关羽俘虏了于禁,回转船头来再攻击庞德。此刻,庞德率领手下人马站在汉水堤岸的高处,顽强抵抗。从清晨恶战到午后,庞德等人的箭完全射光,关羽指挥军队再度发起冲锋。庞德支持不住,跳上小船准备逃进樊城。不料水急浪大,小船翻了,庞德落水,被对方擒获。那庞德不愧是一条好汉,他的老上司马超,堂兄庞柔,当时都在刘备手下效力,他却坚决不肯投降。不仅不投降,而且在关羽面前站立不跪,大声痛骂。关羽大怒,下令将其斩首。曹军在樊城北郊的兵马,至此全军覆没。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记载,关羽俘虏了“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战果那是相当的辉煌。
紧接着,关羽指挥大军围攻樊城的城池。据《三国志》卷九《曹仁传》、卷三十六《关羽传》记载,洪峰的最高点,几乎要淹没城墙的顶端,城墙在洪水的冲击下又不断崩塌,城内的数千守军危在旦夕。同时,关羽又派兵围攻南岸的襄阳,曹操委派在这里的地方官员,先后投降,连曹魏内地中心城市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附近也有几个县举兵响应。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逼得曹操一度想把东汉的临时首都,从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东)迁到黄河以北,以便躲避关羽的锋芒。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眼看关羽就要攻下樊城和襄阳,从而取得完全的胜利,曹操却使出一手绝招,来为自己救急解困,于是关羽后方的荆州大本营,倒先被别人占领了。这是什么样的绝招呢?
曹操的绝招是三个字:请外援。外援是谁?就是江东的孙权。原来,这时孙吴的主帅,已经由吕蒙担任。前面讲吕蒙时已经说过,吕蒙早就在为孙权谋划,如何袭击关羽夺取荆州。就在准备行动之时,曹操派密使来了,而且还是来鼓动孙权去进攻关羽,并且许诺:事成之后,将把长江以南的地盘,全部作为对孙权的奖赏。这下子孙权没有了后顾之忧,立即命令吕蒙:进攻兵力空虚的荆州,并且很快就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消息传来,关羽的军心彻底动摇。他只好从樊城的前线,撤退到江陵西北一百里处的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此时,部下的将士纷纷逃亡,关羽见大势已去,准备从这里翻越西面的荆山,逃回益州。十二月,他和儿子在临沮县的章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被俘虏,当场被杀。头颅被孙权送往洛阳,由曹操安葬在洛阳的南郊。关羽一死,刘备在荆州三个郡的地盘,全部落入孙权之手。诸葛亮在隆中所设计的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就再也无法实现了。
关羽虽然战死疆场,没有取得围攻樊城的最终胜利,但是他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依然应当得到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首先,在孙吴军事力量介入之前,关羽对战役全局的指挥和部署,能够充分利用天时和地利的客观条件,能够充分发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主观优势,从而取得擒杀对方两员著名战将,俘虏对方的三万兵马,动摇对方中心地区政治局势的辉煌战果,表明他也完全具备主帅型名将的才能。如果没有孙吴军事力量的介入,他最终取得攻占樊城和襄阳的胜利,可能性很大。
其次,丢失荆州的责任,主要也不在关羽。以往不少学者认为,关羽骄傲自大,没有搞好与孙吴的联盟关系,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前面讲吕蒙的时候说到,当时孙权与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其性质是双方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后来虽然暂时以湘水为界,重新调整地盘,但是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关羽个人努力与孙吴搞好关系,作用也不大,该偷袭时孙吴照样要偷袭。倒是刘备应当深刻检讨。首先,他本人进攻曹操的汉中,专门安排首席大臣诸葛亮坐镇后方大本营成都,可见他对镇守后方的重要性,是有充分认识的。那么关羽出兵时,他为何不调派重量级人物,去为关羽镇守后方大本营呢?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赵云,不仅忠诚英勇,稳重周密,而且当时并没有特别任务在身,正好有档期,可是刘备却没有这样做。更为严重的是,他把麋芳这样无德无能的角色,委任为南郡太守,去担当为关羽镇守大本营江陵的重任。结果吕蒙的军队刚刚杀到,麋芳就乖乖举手投降,造成整个战局全面逆转。麋芳是谁?刘备小妾麋夫人的兄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其次,刘备不仅用人有点唯亲,而且对战局还盲目乐观。当对方的两位首脑,孙权和曹操,全都亲自赶往前线督战,亲自指挥和调动本国的所有资源,战争机器全速开动的时候,刘备自己却安坐在成都的王府不说,连赵云也不派去帮忙,让关羽在荆州一个人唱独角戏。因此,结论很清楚:是刘备的用人不当和盲目乐观,造成了丢失荆州;而首席辅佐诸葛亮,没有能及时提出建议和提醒,也有一定的责任。
综合关羽战将型的能耐和主帅型的品质,以及围攻樊城对曹魏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完全应当评为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一名,或者仅次于诸葛亮的主帅型名将第二名。这就是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形象。
关羽和张飞死时的年龄,史书都没有明确记载。两人最初追随刘备,是在中平元年(184)镇压黄巾军之时,年龄都应该在二十岁上下。这时刘备的年龄很明确,虚岁二十四。史书记载,关羽比刘备小,却比张飞大几岁。可见这时关羽的年龄应当在二十三岁左右,张飞应当在十九岁左右。根据这样的推断,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死时,应当在虚岁五十八左右。
刘备开创的蜀汉基业,最为兴盛的顶点,就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的秋天。这时在西边的益州,刘备打下汉中,攻占了益州的全境;在东边的荆州,关羽围攻襄樊,声威震动了曹魏的中原地区:总之,两边都是形势喜人。但是,越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人就越难保持头脑的清醒。因为喜讯会令人兴奋,兴奋就会失去心境的宁静;而心境失去宁静,思考就不能深远。用诸葛亮自己《诫子书》中的话来说,就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如果从自身去总结丢失荆州三郡的教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被重大胜利扰乱了心境的宁静,所以没有能够考虑到荆州的隐患。怎样才能保持心境的宁静?古代的哲人提供了“养心”的秘诀,孟子就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要想心境宁静,必须先减少欲念。但是,胜利本来就是一种强烈的欲念,又如何能够减少呢?看来只有对胜利持有通达的态度,既能受得起,又能放得下,才能恢复心境宁静,从而思考深远,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这正是:
面临胜利须通达,欲上层楼且养心。
要想知道关羽在文化上演变塑造的形象,请看下节。
二 文化关公
三国的众多名将中,只有关羽的情况最特殊,因为他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即历史关公和文化关公。大体说来,从历史关公到文化关公的大变脸,经过了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可以归结为三个“化”字:一是在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二是在身份和头衔上的帝王化;三是在定位和本领上的神灵化。那么这三方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三方面进程的发生?最后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先说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过程。在这方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时间不是最早的,然而美化却是最全面的,所以作用也是最大的。书中树立起来的正面人物,君主群体的第一位是刘备,文臣群体的第一位是孔明。而武将群体的第一位,则非关羽莫属。证据在哪里呢?
首先是文字的分量。《三国演义》描写关羽的文字分量,远远领先于其他三国武将。在现今通行本的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关羽的名字和头衔,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上,从而可以一眼判断该回目就是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比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之类;以及关羽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中,然而正文内容实际上是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如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之类,总共就有十四回之多。而其他三国武将,甚至是名将,最多只有几回。
其次是文字的内容。《三国演义》文字的内容,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这比文字的分量更加值得注意。
先看外表。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对刘关张三人的外表都有描绘,其中关羽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是身高,书中武将中最高的九尺;二是胡须,最有男子气概的飘飘美髯;三是眼睛,最好看的丹凤眼;四是眉毛,最英俊的卧蚕眉。最特殊的第五点是脸色,最具震慑力的紫红色;所谓重枣,即重阳节时呈现紫红色的枣。总之,外表的各部分都是最顶尖的。然而五点当中,除了美髯这一条,在正史中有确切依据之外,其他部分,都是罗贯中自己的笔下生花。至于为什么会给他设计一张非常特殊的红脸,下一节将会深入破解其中的玄机。
再看内涵当中的品德。一是忠诚,无限忠于汉朝,无限忠于刘备,这在书中有多处描写,特别是第二十六回的“关云长挂印封金”,写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曹操的百般拉拢,毫不动心,依然要回到刘备身边。二是仁义,懂得感恩,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写他即使对待奸贼曹操时,依然选择报恩,在华容道放他一马。三是公正,不占便宜,与黄忠鏖战,黄忠战马失蹄摔倒在地,他刀下留人不杀黄忠。四是正派,不贪女色,曹操故意安排他与两位嫂嫂甘夫人和麋夫人住在一起,他却肃立室外,秉烛达旦。五是廉洁,不贪钱财,曹操赏赐他大量金银,他离开时全部封库奉还,分文不取。一句话归总,男性的所有主要美德,他全都不缺。然而,又是然而,和外貌的描写一样,五点当中除了回归刘备和奉还赏赐这两点,在史书上有据可查之外,其余的部分,也是作者自己的笔下生花。
再看内涵当中的才能。作为武将,关羽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战功上。上一节已经详细讲过,关羽在历史上真实的辉煌战功,主要是两件,即斩杀颜良和围攻樊城。但是,罗贯中又笔下生花,添加了更多的功勋。其中最为典型的美化是两处:第五回中的“温酒斩华雄”,第二十七回中的“过五关斩六将”。第五回中,先将华雄写成董卓麾下骁勇无比的战将,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先后斩杀了四员战将,所向无敌。铺垫文章做够了,才让关羽出场,一出场,片刻功夫,便提了华雄的头颅回营,此前杯中的热酒,依然还有余温,完全是天下无双的神勇。但是,在真实的史书当中,斩杀华雄的却是孙坚:“孙坚复相收兵,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四十六《孙坚传》中。这种手法,是典型的移花接木。至于过五关中所斩杀的六将,即孔秀、孟坦、韩福、卞嘉、王植、秦琪,在真实的史书中完全没有他们生平事迹的记载,连名字也全都出自虚构。这种手法,则是典型的无中生有。
显然,《三国演义》完全是把关羽作为古今第一名将来美化的。这样做的原因何在呢?前面讲周瑜时已经讲到,陈寿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一是因为曹魏最先称帝,而且皇冠直接从东汉献帝手中得来,属于古玩收藏家所说的“传承有自”。二是因为陈寿的书写在西晋,而西晋的皇冠又从曹魏得来;不以曹魏为正统,就是不以西晋为正统。果真如此,陈寿就会遭到现实政治的打压。但是此举,后来却引起“尊刘抑曹”人士的抵制。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就都改以蜀汉为正统,来写三国的历史。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灭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处境与蜀汉类似,所以会有如此的反应。习凿齿影响小,儒学泰斗朱熹的影响却很大。《三国演义》恰好产生在朱熹之后不久的元末明初,因而也有浓厚的“尊刘抑曹”倾向。后来清代初年,毛宗岗全面整理《三国演义》,又在朱熹《通鉴纲目》的影响之下,再度加重了这方面的倾向。于是全面美化关羽,就和美化孔明一样,在书中出现了。
虽然《三国演义》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但是在关羽本人的身份和头衔上,依然保持了历史的基本真实,即依然还是君主刘备的臣僚,蜀汉朝廷的大将。但是,第二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就不一样了,开始破格的大变脸。什么是破格大变脸?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破格大变脸的呢?
所谓的破格大变脸,就是把关羽的身份和头衔,进行破格的提升,不再是臣僚和侯爵,而是要称王称帝。概括起来是三个字:帝王化。
要知道提升如何破格,先要弄清楚关羽本来的位置。他生前的官职,是刘备给的前将军。生前的爵位,是当初斩杀颜良之后东汉朝廷封赏的汉寿亭侯。就官职而论,蜀汉沿袭东汉,常规的军职最高是大将军,以下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前将军排列在第五的位次,虽然是高级军职,但不算最高。为何蜀汉的第一武将没有得到最高的军职?史书没有交代。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当时刘备刚刚当上汉中王,还没有当皇帝,所以暂时先给一个前将军,留出空间,等稍后称帝的时候再往上提升。只可惜关羽没有等到大哥当皇帝的那一天,到死都只是前将军。至于爵位,当时有王、公、侯三个大等级;侯爵之中又有县侯、乡侯、亭侯之分。关羽的汉寿亭侯,是侯爵中的亭侯一等。亭,是乡下面的基层行政单位。总之,关羽本来的位置,官职上是高级武将,但不是最高一级;爵位上是侯爵,也只是侯爵的第三等,两方面都没有登峰造极。但是,在他死亡八百多年后,情况完全大变。
据梅铮铮《忠义春秋》,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等书的研究,北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跳过乡侯、县侯,直接升公爵。后来又升格,封为“义勇武安王”。从侯爵到公爵,再到王爵,堪称爵位级别的三级跳。到了南宋又有新花样,就是在王爵的前后增加形容词。高宗在北宋封号的前边加两个字“壮缪”;高宗的儿子孝宗,又在后边加两个字“英济”,全名变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朝的神宗,也就是常说的万历皇帝,更是一步到位,直接把关羽的头衔提升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成为皇帝了。一个皇帝提升另一个人当皇帝,实在是相当搞笑的荒唐事。 ↑返回顶部↑
就在刘备称王的七月间,关羽大举进攻正北方四百里开外的樊城。这樊城位于汉江的北岸,与南岸的襄阳隔江相对。自从赤壁之战结束以来,镇守樊城和襄阳的曹军主将,一直是曹操的族弟曹仁。曹仁考虑到襄阳位于汉水之南,容易直接遭受关羽从南面发起的进攻,就把防御的重心移往北岸的樊城,以便依靠汉江的屏障进行防守。他本人固守樊城,另外部署两员猛将于禁、庞德,率领重兵屯据在樊城的北郊,互成掎角之势。
八月间,关羽的大军刚刚把樊城包围住,就接连下了十多天的倾盆暴雨,汉水猛然涨上江岸,地形低下的樊城一带,平地水深五六丈,当时的一丈是二点四米,五六丈就是十多米,放眼望去一片汪洋。关羽不怕,他本来就有上千艘战船,用来运送兵员和物资,因为从江陵到襄阳,有一大段汉江的水道可以利用。如今平地起水,关羽的兵马立刻上船,由步兵变为水军,安然无恙。但是毫无预备的曹军可就苦了。
首先遭殃的是樊城北郊的驻军。于禁麾下的七支分队,地势最低,营帐物资全部被洪水冲走不说,人马也纷纷落水淹死。侥幸生存的将士,各自游往高处逃命。关羽望见于禁本人爬上一座小山头,立即乘坐大船包围猛攻。于禁虽然曾经当过虎威将军,名列曹军异姓五虎上将第三名,这时也骨头发软,举手投降。关羽俘虏了于禁,回转船头来再攻击庞德。此刻,庞德率领手下人马站在汉水堤岸的高处,顽强抵抗。从清晨恶战到午后,庞德等人的箭完全射光,关羽指挥军队再度发起冲锋。庞德支持不住,跳上小船准备逃进樊城。不料水急浪大,小船翻了,庞德落水,被对方擒获。那庞德不愧是一条好汉,他的老上司马超,堂兄庞柔,当时都在刘备手下效力,他却坚决不肯投降。不仅不投降,而且在关羽面前站立不跪,大声痛骂。关羽大怒,下令将其斩首。曹军在樊城北郊的兵马,至此全军覆没。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记载,关羽俘虏了“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战果那是相当的辉煌。
紧接着,关羽指挥大军围攻樊城的城池。据《三国志》卷九《曹仁传》、卷三十六《关羽传》记载,洪峰的最高点,几乎要淹没城墙的顶端,城墙在洪水的冲击下又不断崩塌,城内的数千守军危在旦夕。同时,关羽又派兵围攻南岸的襄阳,曹操委派在这里的地方官员,先后投降,连曹魏内地中心城市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附近也有几个县举兵响应。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逼得曹操一度想把东汉的临时首都,从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东)迁到黄河以北,以便躲避关羽的锋芒。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眼看关羽就要攻下樊城和襄阳,从而取得完全的胜利,曹操却使出一手绝招,来为自己救急解困,于是关羽后方的荆州大本营,倒先被别人占领了。这是什么样的绝招呢?
曹操的绝招是三个字:请外援。外援是谁?就是江东的孙权。原来,这时孙吴的主帅,已经由吕蒙担任。前面讲吕蒙时已经说过,吕蒙早就在为孙权谋划,如何袭击关羽夺取荆州。就在准备行动之时,曹操派密使来了,而且还是来鼓动孙权去进攻关羽,并且许诺:事成之后,将把长江以南的地盘,全部作为对孙权的奖赏。这下子孙权没有了后顾之忧,立即命令吕蒙:进攻兵力空虚的荆州,并且很快就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消息传来,关羽的军心彻底动摇。他只好从樊城的前线,撤退到江陵西北一百里处的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此时,部下的将士纷纷逃亡,关羽见大势已去,准备从这里翻越西面的荆山,逃回益州。十二月,他和儿子在临沮县的章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被俘虏,当场被杀。头颅被孙权送往洛阳,由曹操安葬在洛阳的南郊。关羽一死,刘备在荆州三个郡的地盘,全部落入孙权之手。诸葛亮在隆中所设计的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就再也无法实现了。
关羽虽然战死疆场,没有取得围攻樊城的最终胜利,但是他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依然应当得到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首先,在孙吴军事力量介入之前,关羽对战役全局的指挥和部署,能够充分利用天时和地利的客观条件,能够充分发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主观优势,从而取得擒杀对方两员著名战将,俘虏对方的三万兵马,动摇对方中心地区政治局势的辉煌战果,表明他也完全具备主帅型名将的才能。如果没有孙吴军事力量的介入,他最终取得攻占樊城和襄阳的胜利,可能性很大。
其次,丢失荆州的责任,主要也不在关羽。以往不少学者认为,关羽骄傲自大,没有搞好与孙吴的联盟关系,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前面讲吕蒙的时候说到,当时孙权与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其性质是双方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后来虽然暂时以湘水为界,重新调整地盘,但是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关羽个人努力与孙吴搞好关系,作用也不大,该偷袭时孙吴照样要偷袭。倒是刘备应当深刻检讨。首先,他本人进攻曹操的汉中,专门安排首席大臣诸葛亮坐镇后方大本营成都,可见他对镇守后方的重要性,是有充分认识的。那么关羽出兵时,他为何不调派重量级人物,去为关羽镇守后方大本营呢?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赵云,不仅忠诚英勇,稳重周密,而且当时并没有特别任务在身,正好有档期,可是刘备却没有这样做。更为严重的是,他把麋芳这样无德无能的角色,委任为南郡太守,去担当为关羽镇守大本营江陵的重任。结果吕蒙的军队刚刚杀到,麋芳就乖乖举手投降,造成整个战局全面逆转。麋芳是谁?刘备小妾麋夫人的兄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其次,刘备不仅用人有点唯亲,而且对战局还盲目乐观。当对方的两位首脑,孙权和曹操,全都亲自赶往前线督战,亲自指挥和调动本国的所有资源,战争机器全速开动的时候,刘备自己却安坐在成都的王府不说,连赵云也不派去帮忙,让关羽在荆州一个人唱独角戏。因此,结论很清楚:是刘备的用人不当和盲目乐观,造成了丢失荆州;而首席辅佐诸葛亮,没有能及时提出建议和提醒,也有一定的责任。
综合关羽战将型的能耐和主帅型的品质,以及围攻樊城对曹魏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完全应当评为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一名,或者仅次于诸葛亮的主帅型名将第二名。这就是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形象。
关羽和张飞死时的年龄,史书都没有明确记载。两人最初追随刘备,是在中平元年(184)镇压黄巾军之时,年龄都应该在二十岁上下。这时刘备的年龄很明确,虚岁二十四。史书记载,关羽比刘备小,却比张飞大几岁。可见这时关羽的年龄应当在二十三岁左右,张飞应当在十九岁左右。根据这样的推断,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死时,应当在虚岁五十八左右。
刘备开创的蜀汉基业,最为兴盛的顶点,就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的秋天。这时在西边的益州,刘备打下汉中,攻占了益州的全境;在东边的荆州,关羽围攻襄樊,声威震动了曹魏的中原地区:总之,两边都是形势喜人。但是,越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人就越难保持头脑的清醒。因为喜讯会令人兴奋,兴奋就会失去心境的宁静;而心境失去宁静,思考就不能深远。用诸葛亮自己《诫子书》中的话来说,就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如果从自身去总结丢失荆州三郡的教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被重大胜利扰乱了心境的宁静,所以没有能够考虑到荆州的隐患。怎样才能保持心境的宁静?古代的哲人提供了“养心”的秘诀,孟子就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要想心境宁静,必须先减少欲念。但是,胜利本来就是一种强烈的欲念,又如何能够减少呢?看来只有对胜利持有通达的态度,既能受得起,又能放得下,才能恢复心境宁静,从而思考深远,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这正是:
面临胜利须通达,欲上层楼且养心。
要想知道关羽在文化上演变塑造的形象,请看下节。
二 文化关公
三国的众多名将中,只有关羽的情况最特殊,因为他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即历史关公和文化关公。大体说来,从历史关公到文化关公的大变脸,经过了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可以归结为三个“化”字:一是在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二是在身份和头衔上的帝王化;三是在定位和本领上的神灵化。那么这三方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三方面进程的发生?最后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先说外表和内涵上的完美化过程。在这方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时间不是最早的,然而美化却是最全面的,所以作用也是最大的。书中树立起来的正面人物,君主群体的第一位是刘备,文臣群体的第一位是孔明。而武将群体的第一位,则非关羽莫属。证据在哪里呢?
首先是文字的分量。《三国演义》描写关羽的文字分量,远远领先于其他三国武将。在现今通行本的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关羽的名字和头衔,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上,从而可以一眼判断该回目就是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比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之类;以及关羽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回目的标题中,然而正文内容实际上是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如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之类,总共就有十四回之多。而其他三国武将,甚至是名将,最多只有几回。
其次是文字的内容。《三国演义》文字的内容,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这比文字的分量更加值得注意。
先看外表。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对刘关张三人的外表都有描绘,其中关羽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是身高,书中武将中最高的九尺;二是胡须,最有男子气概的飘飘美髯;三是眼睛,最好看的丹凤眼;四是眉毛,最英俊的卧蚕眉。最特殊的第五点是脸色,最具震慑力的紫红色;所谓重枣,即重阳节时呈现紫红色的枣。总之,外表的各部分都是最顶尖的。然而五点当中,除了美髯这一条,在正史中有确切依据之外,其他部分,都是罗贯中自己的笔下生花。至于为什么会给他设计一张非常特殊的红脸,下一节将会深入破解其中的玄机。
再看内涵当中的品德。一是忠诚,无限忠于汉朝,无限忠于刘备,这在书中有多处描写,特别是第二十六回的“关云长挂印封金”,写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曹操的百般拉拢,毫不动心,依然要回到刘备身边。二是仁义,懂得感恩,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写他即使对待奸贼曹操时,依然选择报恩,在华容道放他一马。三是公正,不占便宜,与黄忠鏖战,黄忠战马失蹄摔倒在地,他刀下留人不杀黄忠。四是正派,不贪女色,曹操故意安排他与两位嫂嫂甘夫人和麋夫人住在一起,他却肃立室外,秉烛达旦。五是廉洁,不贪钱财,曹操赏赐他大量金银,他离开时全部封库奉还,分文不取。一句话归总,男性的所有主要美德,他全都不缺。然而,又是然而,和外貌的描写一样,五点当中除了回归刘备和奉还赏赐这两点,在史书上有据可查之外,其余的部分,也是作者自己的笔下生花。
再看内涵当中的才能。作为武将,关羽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战功上。上一节已经详细讲过,关羽在历史上真实的辉煌战功,主要是两件,即斩杀颜良和围攻樊城。但是,罗贯中又笔下生花,添加了更多的功勋。其中最为典型的美化是两处:第五回中的“温酒斩华雄”,第二十七回中的“过五关斩六将”。第五回中,先将华雄写成董卓麾下骁勇无比的战将,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先后斩杀了四员战将,所向无敌。铺垫文章做够了,才让关羽出场,一出场,片刻功夫,便提了华雄的头颅回营,此前杯中的热酒,依然还有余温,完全是天下无双的神勇。但是,在真实的史书当中,斩杀华雄的却是孙坚:“孙坚复相收兵,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四十六《孙坚传》中。这种手法,是典型的移花接木。至于过五关中所斩杀的六将,即孔秀、孟坦、韩福、卞嘉、王植、秦琪,在真实的史书中完全没有他们生平事迹的记载,连名字也全都出自虚构。这种手法,则是典型的无中生有。
显然,《三国演义》完全是把关羽作为古今第一名将来美化的。这样做的原因何在呢?前面讲周瑜时已经讲到,陈寿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一是因为曹魏最先称帝,而且皇冠直接从东汉献帝手中得来,属于古玩收藏家所说的“传承有自”。二是因为陈寿的书写在西晋,而西晋的皇冠又从曹魏得来;不以曹魏为正统,就是不以西晋为正统。果真如此,陈寿就会遭到现实政治的打压。但是此举,后来却引起“尊刘抑曹”人士的抵制。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就都改以蜀汉为正统,来写三国的历史。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汉族王朝灭亡之后,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处境与蜀汉类似,所以会有如此的反应。习凿齿影响小,儒学泰斗朱熹的影响却很大。《三国演义》恰好产生在朱熹之后不久的元末明初,因而也有浓厚的“尊刘抑曹”倾向。后来清代初年,毛宗岗全面整理《三国演义》,又在朱熹《通鉴纲目》的影响之下,再度加重了这方面的倾向。于是全面美化关羽,就和美化孔明一样,在书中出现了。
虽然《三国演义》对关羽进行了全面的美化,但是在关羽本人的身份和头衔上,依然保持了历史的基本真实,即依然还是君主刘备的臣僚,蜀汉朝廷的大将。但是,第二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就不一样了,开始破格的大变脸。什么是破格大变脸?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破格大变脸的呢?
所谓的破格大变脸,就是把关羽的身份和头衔,进行破格的提升,不再是臣僚和侯爵,而是要称王称帝。概括起来是三个字:帝王化。
要知道提升如何破格,先要弄清楚关羽本来的位置。他生前的官职,是刘备给的前将军。生前的爵位,是当初斩杀颜良之后东汉朝廷封赏的汉寿亭侯。就官职而论,蜀汉沿袭东汉,常规的军职最高是大将军,以下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前将军排列在第五的位次,虽然是高级军职,但不算最高。为何蜀汉的第一武将没有得到最高的军职?史书没有交代。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当时刘备刚刚当上汉中王,还没有当皇帝,所以暂时先给一个前将军,留出空间,等稍后称帝的时候再往上提升。只可惜关羽没有等到大哥当皇帝的那一天,到死都只是前将军。至于爵位,当时有王、公、侯三个大等级;侯爵之中又有县侯、乡侯、亭侯之分。关羽的汉寿亭侯,是侯爵中的亭侯一等。亭,是乡下面的基层行政单位。总之,关羽本来的位置,官职上是高级武将,但不是最高一级;爵位上是侯爵,也只是侯爵的第三等,两方面都没有登峰造极。但是,在他死亡八百多年后,情况完全大变。
据梅铮铮《忠义春秋》,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等书的研究,北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跳过乡侯、县侯,直接升公爵。后来又升格,封为“义勇武安王”。从侯爵到公爵,再到王爵,堪称爵位级别的三级跳。到了南宋又有新花样,就是在王爵的前后增加形容词。高宗在北宋封号的前边加两个字“壮缪”;高宗的儿子孝宗,又在后边加两个字“英济”,全名变成“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朝的神宗,也就是常说的万历皇帝,更是一步到位,直接把关羽的头衔提升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成为皇帝了。一个皇帝提升另一个人当皇帝,实在是相当搞笑的荒唐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