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3 / 4)
毕竟古代因为印刷业的限制,书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没有点积蓄的人家,根本连书都买不起,许多寒门子弟,都要靠着到处说好话,求爷爷告奶奶的去借书,然后自行抄下来,才能获得读书的机会,所以一般人家靠着自家的经济能力,根本无力支撑起一个子弟读书,更别说让子弟脱产接受教育了,有个男孩儿的家,还指望着男孩子早早的能帮着他们下地干活,来养家糊口呢。
所以在各府推行义学,就先让一部分愿意送子弟读书的人家,首先获得到接受教育的权力,只要他们愿意送子弟上学,那么食宿方面就都由国家承担,并且读书免费,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到最低限度的免费的书本,前提是这些家庭,必须要舍得让家中的孩子脱产,送入义学之中接受教育才行。
至于今后这批学生在结束了小学初级教育之后,如何进阶开展更深层次的再教育,那是三年到五年之后的事情,起码有三到五年的缓冲时间,到时候于孝天认为,在他的努力之下,国家财政到时候将会有更大的起色,而且通过国子监这几年时间的培养,也会先期培养出一批拥有较高层次的学者,用来投入到下一步的中级教育之中,充当老师推行更高层次的教育。
于孝天这样的做法,也让很多人感到很惊讶,大中新立,现如今可以说还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于孝天便如此大的手笔,从财政之中拿出大量的钱财,投入如此多的巨额资金,来在各府兴办义学,广招天下寒门学子入学。
这种行为很明显是需要相当大的魄力的,虽然他力主推行新的科举制度,招致了眼下天下读书人的反对,但是他现在如此兴办义学,又充分的说明了他对于天下人才的需求,那种招贤若渴的迫切感。
很显然于孝天并不满意以前历朝历代选材的那种方式,也不满足当下那些读书人的所学,所以他通过改动科举制度,来寻求他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且通过兴办义学,传授他需要人才所具备的的学识,为今后大量招募他需要的人才提前夯实基础。
(感谢一醉人兄弟的打赏!)
第一百三十二章 币制
明眼人很快就意识到了于孝天想要做什么,认为这将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纷纷赶紧将他们的子弟送入各地刚刚筹建起来的义学之中,去接受于孝天推行的全新的教育,这样一来,谁下手快,谁就最有可能首先受益。
所以别看每年现在大中朝廷可以收到的赋税,远超过大明时代的财政收入,但是有于孝天这个花钱阎王在,户部还是被压得头皮发紧,要不是把口袋捂得紧的话,这一年下来收到的财政收入,估摸着根本就不够于孝天折腾的。
于孝天为了节省财政浪费支出,把以前专门为了伺候皇室的八局四司十二监纷纷撤并,除了御马监之外,都进行了裁撤,而兵仗局则划归兵部之下的后勤部进行管理,以前大明遗留下来的各种专门制造兵器的工坊,和现如今他一力打造出的兵工厂进行合并,工匠分流到各个新建的兵工厂之中继续留用,为大中军队继续提供武器生产。
其余的那些局监等专门伺候皇室的部门,则尽数裁掉,省的占用太多的财政支出,算是把能挤掉的东西都挤掉了,大力从他开始,推行从俭的生活,作为皇帝都这么做了,下面的人也就不敢再大手大脚的花钱,所以单单是这些事情,每年就节省下来大笔支出。
于孝天从在充当监国的时候,就大力推进工商业的发展,现如今在登基称帝立国之后,立即便开始着手筹办国有银行,把原来的茂盛源旗下的钱庄改造为了大中国有银行,在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设点,成为大中朝最大规模的银行,并且开始着手筹备推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明朝最初的时候也曾经发行过大量的宝钞,也就是纸-币,并且也想了不少办法,试图控制纸钞贬值,但是最终这件事却做的很垃圾,从朝廷自己开始,就没有尊重纸-币的价值,反倒是把发行纸钞当成了一种敛财的工具,发钱的时候发纸钞,但是收取税赋的时候,却不肯收纸钞,这么一来纸钞很快就变成了废纸,导致了很多收取纸钞的普通民户因此破产。
这也造成了纸-币在发行之后,迅速的失去了货币价值,成为了一张废纸,最终因为无人肯收这些纸钞,导致了纸钞彻底被废弃,后来随着大量白银涌入大明之后,银子也就成了最硬通的流通货币。
另外大明历史上先是推行纸钞,为了推行纸钞停止铸钱,但是后来纸钞因为信用破产,只能重新推行铸钱,渐渐的各地蜂拥而上,纷纷开炉铸钱,所铸的铜钱也良莠不分,含铜量不同,造成货币十分混乱。
随着白银的涌入,于是渐渐的市面上开始把白银当做了流通货币,民间沉淀了大批的白银,这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而且白银流通也相当麻烦,首先银子的成色不同,重量也不同,小额支付的时候,大块的银子不容易支付,要剪成小块的银子,重量不等,更导致了交易不便。
随着大中朝建立之后,极力推行工商业发展,社会交易行为也随之会越来越多,继续使用明朝的铜钱和散碎的银两作为货币显然不合适了。
而且纸钞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货币纸-币化也是趋势,有着很多优点,所以于孝天决定,成立大中国有银行,统一在户部管理之下,在全国发行新币。
当然直接发行纸-币肯定不会招人待见,弄不好连推行都推行不下去,所以第一步于孝天不着急发行纸钞,而是决定先发行银币和铜币,在发行新的银币和铜币之前,于孝天也下旨着令各地停止一切私自铸币的行为,一经发现就给予严惩。
这时代欧洲国家涌入中国的银子之中,还有很多是以银币的形态进入到的中国,被称作鹰洋,很受欢迎,因为这些银元重量固定,成色也足,用于交易的时候很方便,于是于孝天便下旨令国有银行仿照这些鹰洋,推行银币和铜币。
而且于孝天改以前的铸造方式,为冲压方式进行生产,这样冲压出来的银币和铜币,相当精美不说,而且重量稳定,不会轻易出现有的钱小有的钱大,形制上统一,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有人偷偷的私下仿造制造伪-币,毕竟冲压技术现在还是绝对的高科技技术,一般人绝对难以做到仿造这种技术,使用铸造方式仿造的话,那么所制成的伪-币质量会很差,一眼就可以看出真伪。
另外有人会把银币外圈剪下或者刮下来一些,以此来赚一些黑心钱,这种事以前在明军之中就曾经出现过,还有就是在银子里面掺杂铅锌等金属,来降低银子的银含量,现在通过制造冲压的银币和铜币,也就彻底让这些人断了这种财路。
所冲压制造出来的钱币,在边缘处留有纹路,谁也别想继续从边缘剪下或者刮下一些碎银子,重新熔铸起来,这样刮过或者剪过的银币,就没了这些纹路,以后就没人要了,所以这么做,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谁也不会傻到把自己的钱搞得没人要。
所以这种新式钱币的发行,对于今后货币统一化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流通使用的时候,也会更加方便交易。
至于发行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全国目前收取的各种赋税,交到户部之后,全部进入到大中国有银行之中,由大中国有银行统一在铸币厂铸造成钱币,然后财政支出的时候,使用这些新式的钱币进行支出。
各地都设立大中国有银行分行,可以办理存储业务,也可以把市面上现在的银子和旧钱兑换成新的钱币,并且规定了兑换的比例,让国有银行从中也多少赚一些利润,算是手续费吧。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承天二年初,于孝天颁旨昭告天下,停止市面上直接流通各种旧式的钱币以及银两,以后商业交易或者是其它交易的时候,全部使用新的大中朝的新币进行交易。
以前民间存储的那些用于流通的银两和铜钱,则必须要先到各地大众国有银行分行之中进行兑换,特别是那些旧式的铜钱,更是规定了兑换的时间,给他们半年时间进行兑换,在规定时间之内,如果不去兑换的话,那么就全面废止,成为废铜到时候等着哭吧!
各地官府派人在坊间严查对于新币的使用情况,禁绝继续使用旧币或者继续使用银两交易。 ↑返回顶部↑
所以在各府推行义学,就先让一部分愿意送子弟读书的人家,首先获得到接受教育的权力,只要他们愿意送子弟上学,那么食宿方面就都由国家承担,并且读书免费,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到最低限度的免费的书本,前提是这些家庭,必须要舍得让家中的孩子脱产,送入义学之中接受教育才行。
至于今后这批学生在结束了小学初级教育之后,如何进阶开展更深层次的再教育,那是三年到五年之后的事情,起码有三到五年的缓冲时间,到时候于孝天认为,在他的努力之下,国家财政到时候将会有更大的起色,而且通过国子监这几年时间的培养,也会先期培养出一批拥有较高层次的学者,用来投入到下一步的中级教育之中,充当老师推行更高层次的教育。
于孝天这样的做法,也让很多人感到很惊讶,大中新立,现如今可以说还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于孝天便如此大的手笔,从财政之中拿出大量的钱财,投入如此多的巨额资金,来在各府兴办义学,广招天下寒门学子入学。
这种行为很明显是需要相当大的魄力的,虽然他力主推行新的科举制度,招致了眼下天下读书人的反对,但是他现在如此兴办义学,又充分的说明了他对于天下人才的需求,那种招贤若渴的迫切感。
很显然于孝天并不满意以前历朝历代选材的那种方式,也不满足当下那些读书人的所学,所以他通过改动科举制度,来寻求他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且通过兴办义学,传授他需要人才所具备的的学识,为今后大量招募他需要的人才提前夯实基础。
(感谢一醉人兄弟的打赏!)
第一百三十二章 币制
明眼人很快就意识到了于孝天想要做什么,认为这将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纷纷赶紧将他们的子弟送入各地刚刚筹建起来的义学之中,去接受于孝天推行的全新的教育,这样一来,谁下手快,谁就最有可能首先受益。
所以别看每年现在大中朝廷可以收到的赋税,远超过大明时代的财政收入,但是有于孝天这个花钱阎王在,户部还是被压得头皮发紧,要不是把口袋捂得紧的话,这一年下来收到的财政收入,估摸着根本就不够于孝天折腾的。
于孝天为了节省财政浪费支出,把以前专门为了伺候皇室的八局四司十二监纷纷撤并,除了御马监之外,都进行了裁撤,而兵仗局则划归兵部之下的后勤部进行管理,以前大明遗留下来的各种专门制造兵器的工坊,和现如今他一力打造出的兵工厂进行合并,工匠分流到各个新建的兵工厂之中继续留用,为大中军队继续提供武器生产。
其余的那些局监等专门伺候皇室的部门,则尽数裁掉,省的占用太多的财政支出,算是把能挤掉的东西都挤掉了,大力从他开始,推行从俭的生活,作为皇帝都这么做了,下面的人也就不敢再大手大脚的花钱,所以单单是这些事情,每年就节省下来大笔支出。
于孝天从在充当监国的时候,就大力推进工商业的发展,现如今在登基称帝立国之后,立即便开始着手筹办国有银行,把原来的茂盛源旗下的钱庄改造为了大中国有银行,在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设点,成为大中朝最大规模的银行,并且开始着手筹备推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明朝最初的时候也曾经发行过大量的宝钞,也就是纸-币,并且也想了不少办法,试图控制纸钞贬值,但是最终这件事却做的很垃圾,从朝廷自己开始,就没有尊重纸-币的价值,反倒是把发行纸钞当成了一种敛财的工具,发钱的时候发纸钞,但是收取税赋的时候,却不肯收纸钞,这么一来纸钞很快就变成了废纸,导致了很多收取纸钞的普通民户因此破产。
这也造成了纸-币在发行之后,迅速的失去了货币价值,成为了一张废纸,最终因为无人肯收这些纸钞,导致了纸钞彻底被废弃,后来随着大量白银涌入大明之后,银子也就成了最硬通的流通货币。
另外大明历史上先是推行纸钞,为了推行纸钞停止铸钱,但是后来纸钞因为信用破产,只能重新推行铸钱,渐渐的各地蜂拥而上,纷纷开炉铸钱,所铸的铜钱也良莠不分,含铜量不同,造成货币十分混乱。
随着白银的涌入,于是渐渐的市面上开始把白银当做了流通货币,民间沉淀了大批的白银,这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而且白银流通也相当麻烦,首先银子的成色不同,重量也不同,小额支付的时候,大块的银子不容易支付,要剪成小块的银子,重量不等,更导致了交易不便。
随着大中朝建立之后,极力推行工商业发展,社会交易行为也随之会越来越多,继续使用明朝的铜钱和散碎的银两作为货币显然不合适了。
而且纸钞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货币纸-币化也是趋势,有着很多优点,所以于孝天决定,成立大中国有银行,统一在户部管理之下,在全国发行新币。
当然直接发行纸-币肯定不会招人待见,弄不好连推行都推行不下去,所以第一步于孝天不着急发行纸钞,而是决定先发行银币和铜币,在发行新的银币和铜币之前,于孝天也下旨着令各地停止一切私自铸币的行为,一经发现就给予严惩。
这时代欧洲国家涌入中国的银子之中,还有很多是以银币的形态进入到的中国,被称作鹰洋,很受欢迎,因为这些银元重量固定,成色也足,用于交易的时候很方便,于是于孝天便下旨令国有银行仿照这些鹰洋,推行银币和铜币。
而且于孝天改以前的铸造方式,为冲压方式进行生产,这样冲压出来的银币和铜币,相当精美不说,而且重量稳定,不会轻易出现有的钱小有的钱大,形制上统一,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有人偷偷的私下仿造制造伪-币,毕竟冲压技术现在还是绝对的高科技技术,一般人绝对难以做到仿造这种技术,使用铸造方式仿造的话,那么所制成的伪-币质量会很差,一眼就可以看出真伪。
另外有人会把银币外圈剪下或者刮下来一些,以此来赚一些黑心钱,这种事以前在明军之中就曾经出现过,还有就是在银子里面掺杂铅锌等金属,来降低银子的银含量,现在通过制造冲压的银币和铜币,也就彻底让这些人断了这种财路。
所冲压制造出来的钱币,在边缘处留有纹路,谁也别想继续从边缘剪下或者刮下一些碎银子,重新熔铸起来,这样刮过或者剪过的银币,就没了这些纹路,以后就没人要了,所以这么做,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谁也不会傻到把自己的钱搞得没人要。
所以这种新式钱币的发行,对于今后货币统一化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流通使用的时候,也会更加方便交易。
至于发行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全国目前收取的各种赋税,交到户部之后,全部进入到大中国有银行之中,由大中国有银行统一在铸币厂铸造成钱币,然后财政支出的时候,使用这些新式的钱币进行支出。
各地都设立大中国有银行分行,可以办理存储业务,也可以把市面上现在的银子和旧钱兑换成新的钱币,并且规定了兑换的比例,让国有银行从中也多少赚一些利润,算是手续费吧。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承天二年初,于孝天颁旨昭告天下,停止市面上直接流通各种旧式的钱币以及银两,以后商业交易或者是其它交易的时候,全部使用新的大中朝的新币进行交易。
以前民间存储的那些用于流通的银两和铜钱,则必须要先到各地大众国有银行分行之中进行兑换,特别是那些旧式的铜钱,更是规定了兑换的时间,给他们半年时间进行兑换,在规定时间之内,如果不去兑换的话,那么就全面废止,成为废铜到时候等着哭吧!
各地官府派人在坊间严查对于新币的使用情况,禁绝继续使用旧币或者继续使用银两交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