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2 / 4)
“啧,不杀他们就已经是恩典,还敢再祈求多的?脑袋被驴踢了吗?”昭律毫不客气地道。他的包容退让仅限于自家人,别的什么诸侯什么洛都大臣,都不在他关心的范围里。新朝是要用人,但用的绝不是这种人!
虞婵显然和他想到一处去了。“宁缺毋滥,绝不能滥竽充数。”她顿了顿,又道:“等雍都之事做完,安定下来,就派人开始做科举吧?”别的地方没有,但是原本越国治下,书塾早已遍地开花。算起来,第一批学子约莫已经读了三四年了,再加上官宦世家的私塾,应该可以有不少人能够报名参加。一个地方带头,其他地方慢慢跟进,这就是他们的计划。
昭律点了点头。关于之后该做的事情,他们从洛都回来之后,就一直在探讨,然后定出计划。夺天下难,治天下也不简单。不过在这之前,最关键的事情可不能跳过。他抬起手,戳了一下虞婵的脑门儿,佯怒道:“就你想得多!现在这时候,你不如想想,怎么能穿着这身金银珠宝走过天门宫大殿吧!”
虞婵本来还想说点别的什么,闻言立即苦了一张脸。她可不可以申请少挂一点金子银子珠子啊?凭什么女人就必须弄得这么麻烦啊?
不过不管怎么说,事情都照着他们预料的轨迹发展下去了。昭宥和昭宁在上了去雍都的车之后就老实了,因为他们也知道,这件事已经无法改变。不过昭宁又冒出来一个新的主意,去帮虞婵扯着袍子曳地的后摆。
这回终于轮到虞婵哭笑不得。这在现代倒是挺常见的,但是古代有让太子和公主给皇后拉裙摆的吗?只能好说歹说地劝没了。
等到八月初一那日,雍都天门宫乾锦缎铺地,锣鼓齐鸣。来觐见的官员实在太多,以至于队伍都从天门宫正殿排到了宫外的长街上。街道两边人流拥挤,大家都伸长着脖子想看到一二,但是就算五重宫门全是开的,他们也望不到大殿最里端。
而对于虞婵和昭律来说,这也是一副光凭想象无法形容的画面。他们坐在金座之上,放眼望去,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毯,以及两边跪伏的、看不到尽头的人背。每人都穿着代表自己品阶的官服,整整齐齐,次第森严。
头顶是大越的宫瓦,坐着的是大越的王座,入目的是大越的臣子。这是在洛都无法得到的感觉,真真正正地君临天下。
79第七十八章 太子太师
在受了众臣三跪九叩之后,接下来便是该有的论功行赏。这事情其实早就该做了,但是由于要迁都,事情太多,就只能推到了后面。原先越国有功的臣子,基本上无论什么位置,都往上提了好几级,还附带有各种赏赐。
功劳最大的无疑是吴永嘉和乐常,两人是所有官员中唯二封侯的——吴永嘉定北侯,乐常远安候。这寓意十分明显,吴永嘉在北攻魏国的时候打了无数次先锋,战绩十分辉煌;而乐常呢,虽然并没有直接上场打仗,但若是没有他出力,越国的军队绝不可能如此势如破竹。兵器之利,使越国决胜于千里之外,故而封号是远安。
两人年纪都刚过而立之年不久,对于这种位置来说,完全当得上一句青年有成,朝中新贵。明眼人都看得出,只要他们不犯什么大错,绝对可以安安稳稳、舒舒服服地呆到老死。而若是再努力一点,继续给昭律做左膀右臂、治理好这天下的话,那完全就是能成世家的趋势了。
而若是真说起来,作为整个攻打魏国的总指挥,吴靖的功劳也不小。但是他的官职已经高得不能再高,年纪也已经大到不需要什么新封号了——两朝元老,再加他的名字,就已经代表了一切。
再者说了,他们吴家不可能同时要两个封号,因为这样难免树大招风;与其给一个即将入土的人,还不如留给后辈——要知道,大越新封的公侯,已经不再是世袭,而是改成了传一代降一级。为了他们吴家的未来着想,当然封给吴永嘉才是最合适的。至于蒲朝封的公侯,已经不作数了,扔在大街上都不会有人多看一眼。
于是昭律只能赏了他各类金银珠宝滋补药材。实话说,昭律一向不会亏待忠心的臣子,吴靖又一向不是个大手大脚挥霍的贪官,金银珠宝其实也不缺。不过昭律一下子划拉给他一大堆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贡品,寓意祝他长寿,更加让老人家热泪盈眶——他一辈子图的什么?不就是帮着越国君王称霸天下吗?武王没做到的事情,他儿子做到了,并且一直君臣同心——能亲眼看到这一天,就算是现在立刻让他去死,他也死而无憾了!
关于那些丰厚的赏赐,必须要说明一下,大部分宝物都来自洛都的清抄——越军进入洛都的时候,那些没有退路的官员主动孝敬上来的东西;或者是一着急就慌不择路、卷起铺盖跑路没跑成的那些官员的财产。反正洛都一行,心亏的人太多,白让昭律拣了不少好处。
一大通圣旨下来,几乎所有人都差不多预料到了朝中可能有的风势。几个得了重赏的大臣都精忠报国安分守己,天子看起来也完全没有卸磨杀驴的意愿。吴家世代都是越国重臣,如今更是得势;而乐常虽然是孤身入的朝廷,但他是皇后亲自出马请来的,和皇后关系不错,又的确有本事,实在也是得罪不得。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以后他们就该小心地抱这两人的大腿了。
不过,虽然该赏的都赏了,该提拔的都提拔了,可还是有些空缺,尤其在文这一方面。当年秦党作乱,昭律拔除了一大拨秦党羽翼;手段是够雷霆了,结果也还可以,但本质上还是元气大伤。越国一向尚武,此是其一;在战争的时候,文官的作用还不怎么体现出来,此是其二;就算是后来有几个人顶上了必要的空缺,比如说伍丛,但也还远远不够,此是其三。
所以现在的情况几乎说是可以预料,从上面到下面都是。这其中有不少肥缺,不用猜都知道明里暗里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原以为,在这波封赏里,昭律无论如何都会挑着几个人垫上去——这正是洛都旧臣所有的最大期望——没想到他就空在那里了。
这官不可能没人来做,那到底天子看中了谁?
实际上,昭律目前谁也没看中。秦党给他留下的教训太深刻,以至于他完全不敢拿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来冒险。封官容易,到时候叫他们退下来就难了。所以他宁愿自己先累着些,也不打算假手他人,尤其是在这些他人明显靠不住的时候。举荐制是不能用了,这个原因依旧参考秦兴思;那就只剩考核,一个覆盖范围足够广、评分标准相对公平、不再被某个特定的人所把持的考核。
这是虞婵和昭律的设想。当然,这的确比那种一层套一层关系的举荐要好,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老问题,没有人能胜任——科举考官很容易做成吃力不讨好,尤其是第一个。而若是要虞婵或者昭律自己上,无疑是很大的工作量,根本忙不过来。
两人十分犯愁,天天晚上关起门来就在合计这件事。对着有朝中所有大臣名字的单子,一个个讨论可行性。直到有一天,在他们议事的时候,昭宁突然醒了一次,虞婵好容易再把她哄睡了。然后她走回书房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点。他们只想着直接开始科举了,没有想到中间可以再加一步;他们可以先从侧面入手,比如说,找几个合适的太子太师?
昭律为她的这个主意拍案叫绝。本来他们就在担心提出来以后众人的接受程度——举荐制弊端很多,但是也已经实施几百年了;如果马上就开始实行的话,肯定有些士族大家要不满意——如果天子放心用一种考核的方法来选定这天下将来的继承人的老师,以身作则,那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大越必须要树立一种新的风尚。不是世袭的蒙祖荫佑,而是有才者居之。
说做就做。昭宥和昭宁已经快三岁了,现在开始找启蒙老师实在不算太早。算上广布天下以及考核需要的时间,预计明年开春能开始上课就不错,时间还是很紧的。所以他们很快就拟定了旨意,叫来几个重臣讨论修改一番,然后颁布出去。
皇榜一贴,天下皆惊。
太子需要老师不是个新闻,天子要给太子找老师也不是个新闻。新闻在于,这回不需要有朝中权贵的推荐才行了?不需要塞银子套关系才行了?只要能写出两份策论交给各地负责此事的特使,就可以直达天听,让天子直接评断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这个职位?人人都可以参加,无论男女老幼?
这指向很明显。平民百姓,就算一辈子也没法见到县令以上的官员,也有了生平第一个机会。当然,这有个基础的前提,就是必须识字写字。许多人这才慢半拍地反应过来,为什么越国之前在大力推广书塾。原来有这种好事在后面等着啊? ↑返回顶部↑
虞婵显然和他想到一处去了。“宁缺毋滥,绝不能滥竽充数。”她顿了顿,又道:“等雍都之事做完,安定下来,就派人开始做科举吧?”别的地方没有,但是原本越国治下,书塾早已遍地开花。算起来,第一批学子约莫已经读了三四年了,再加上官宦世家的私塾,应该可以有不少人能够报名参加。一个地方带头,其他地方慢慢跟进,这就是他们的计划。
昭律点了点头。关于之后该做的事情,他们从洛都回来之后,就一直在探讨,然后定出计划。夺天下难,治天下也不简单。不过在这之前,最关键的事情可不能跳过。他抬起手,戳了一下虞婵的脑门儿,佯怒道:“就你想得多!现在这时候,你不如想想,怎么能穿着这身金银珠宝走过天门宫大殿吧!”
虞婵本来还想说点别的什么,闻言立即苦了一张脸。她可不可以申请少挂一点金子银子珠子啊?凭什么女人就必须弄得这么麻烦啊?
不过不管怎么说,事情都照着他们预料的轨迹发展下去了。昭宥和昭宁在上了去雍都的车之后就老实了,因为他们也知道,这件事已经无法改变。不过昭宁又冒出来一个新的主意,去帮虞婵扯着袍子曳地的后摆。
这回终于轮到虞婵哭笑不得。这在现代倒是挺常见的,但是古代有让太子和公主给皇后拉裙摆的吗?只能好说歹说地劝没了。
等到八月初一那日,雍都天门宫乾锦缎铺地,锣鼓齐鸣。来觐见的官员实在太多,以至于队伍都从天门宫正殿排到了宫外的长街上。街道两边人流拥挤,大家都伸长着脖子想看到一二,但是就算五重宫门全是开的,他们也望不到大殿最里端。
而对于虞婵和昭律来说,这也是一副光凭想象无法形容的画面。他们坐在金座之上,放眼望去,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毯,以及两边跪伏的、看不到尽头的人背。每人都穿着代表自己品阶的官服,整整齐齐,次第森严。
头顶是大越的宫瓦,坐着的是大越的王座,入目的是大越的臣子。这是在洛都无法得到的感觉,真真正正地君临天下。
79第七十八章 太子太师
在受了众臣三跪九叩之后,接下来便是该有的论功行赏。这事情其实早就该做了,但是由于要迁都,事情太多,就只能推到了后面。原先越国有功的臣子,基本上无论什么位置,都往上提了好几级,还附带有各种赏赐。
功劳最大的无疑是吴永嘉和乐常,两人是所有官员中唯二封侯的——吴永嘉定北侯,乐常远安候。这寓意十分明显,吴永嘉在北攻魏国的时候打了无数次先锋,战绩十分辉煌;而乐常呢,虽然并没有直接上场打仗,但若是没有他出力,越国的军队绝不可能如此势如破竹。兵器之利,使越国决胜于千里之外,故而封号是远安。
两人年纪都刚过而立之年不久,对于这种位置来说,完全当得上一句青年有成,朝中新贵。明眼人都看得出,只要他们不犯什么大错,绝对可以安安稳稳、舒舒服服地呆到老死。而若是再努力一点,继续给昭律做左膀右臂、治理好这天下的话,那完全就是能成世家的趋势了。
而若是真说起来,作为整个攻打魏国的总指挥,吴靖的功劳也不小。但是他的官职已经高得不能再高,年纪也已经大到不需要什么新封号了——两朝元老,再加他的名字,就已经代表了一切。
再者说了,他们吴家不可能同时要两个封号,因为这样难免树大招风;与其给一个即将入土的人,还不如留给后辈——要知道,大越新封的公侯,已经不再是世袭,而是改成了传一代降一级。为了他们吴家的未来着想,当然封给吴永嘉才是最合适的。至于蒲朝封的公侯,已经不作数了,扔在大街上都不会有人多看一眼。
于是昭律只能赏了他各类金银珠宝滋补药材。实话说,昭律一向不会亏待忠心的臣子,吴靖又一向不是个大手大脚挥霍的贪官,金银珠宝其实也不缺。不过昭律一下子划拉给他一大堆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贡品,寓意祝他长寿,更加让老人家热泪盈眶——他一辈子图的什么?不就是帮着越国君王称霸天下吗?武王没做到的事情,他儿子做到了,并且一直君臣同心——能亲眼看到这一天,就算是现在立刻让他去死,他也死而无憾了!
关于那些丰厚的赏赐,必须要说明一下,大部分宝物都来自洛都的清抄——越军进入洛都的时候,那些没有退路的官员主动孝敬上来的东西;或者是一着急就慌不择路、卷起铺盖跑路没跑成的那些官员的财产。反正洛都一行,心亏的人太多,白让昭律拣了不少好处。
一大通圣旨下来,几乎所有人都差不多预料到了朝中可能有的风势。几个得了重赏的大臣都精忠报国安分守己,天子看起来也完全没有卸磨杀驴的意愿。吴家世代都是越国重臣,如今更是得势;而乐常虽然是孤身入的朝廷,但他是皇后亲自出马请来的,和皇后关系不错,又的确有本事,实在也是得罪不得。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以后他们就该小心地抱这两人的大腿了。
不过,虽然该赏的都赏了,该提拔的都提拔了,可还是有些空缺,尤其在文这一方面。当年秦党作乱,昭律拔除了一大拨秦党羽翼;手段是够雷霆了,结果也还可以,但本质上还是元气大伤。越国一向尚武,此是其一;在战争的时候,文官的作用还不怎么体现出来,此是其二;就算是后来有几个人顶上了必要的空缺,比如说伍丛,但也还远远不够,此是其三。
所以现在的情况几乎说是可以预料,从上面到下面都是。这其中有不少肥缺,不用猜都知道明里暗里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原以为,在这波封赏里,昭律无论如何都会挑着几个人垫上去——这正是洛都旧臣所有的最大期望——没想到他就空在那里了。
这官不可能没人来做,那到底天子看中了谁?
实际上,昭律目前谁也没看中。秦党给他留下的教训太深刻,以至于他完全不敢拿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来冒险。封官容易,到时候叫他们退下来就难了。所以他宁愿自己先累着些,也不打算假手他人,尤其是在这些他人明显靠不住的时候。举荐制是不能用了,这个原因依旧参考秦兴思;那就只剩考核,一个覆盖范围足够广、评分标准相对公平、不再被某个特定的人所把持的考核。
这是虞婵和昭律的设想。当然,这的确比那种一层套一层关系的举荐要好,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老问题,没有人能胜任——科举考官很容易做成吃力不讨好,尤其是第一个。而若是要虞婵或者昭律自己上,无疑是很大的工作量,根本忙不过来。
两人十分犯愁,天天晚上关起门来就在合计这件事。对着有朝中所有大臣名字的单子,一个个讨论可行性。直到有一天,在他们议事的时候,昭宁突然醒了一次,虞婵好容易再把她哄睡了。然后她走回书房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点。他们只想着直接开始科举了,没有想到中间可以再加一步;他们可以先从侧面入手,比如说,找几个合适的太子太师?
昭律为她的这个主意拍案叫绝。本来他们就在担心提出来以后众人的接受程度——举荐制弊端很多,但是也已经实施几百年了;如果马上就开始实行的话,肯定有些士族大家要不满意——如果天子放心用一种考核的方法来选定这天下将来的继承人的老师,以身作则,那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大越必须要树立一种新的风尚。不是世袭的蒙祖荫佑,而是有才者居之。
说做就做。昭宥和昭宁已经快三岁了,现在开始找启蒙老师实在不算太早。算上广布天下以及考核需要的时间,预计明年开春能开始上课就不错,时间还是很紧的。所以他们很快就拟定了旨意,叫来几个重臣讨论修改一番,然后颁布出去。
皇榜一贴,天下皆惊。
太子需要老师不是个新闻,天子要给太子找老师也不是个新闻。新闻在于,这回不需要有朝中权贵的推荐才行了?不需要塞银子套关系才行了?只要能写出两份策论交给各地负责此事的特使,就可以直达天听,让天子直接评断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这个职位?人人都可以参加,无论男女老幼?
这指向很明显。平民百姓,就算一辈子也没法见到县令以上的官员,也有了生平第一个机会。当然,这有个基础的前提,就是必须识字写字。许多人这才慢半拍地反应过来,为什么越国之前在大力推广书塾。原来有这种好事在后面等着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