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3 / 4)
为此包拯等谏官极力反对,在经历几日的唇枪舌剑之后,还是晏殊出面以勿要影响对苏锦的任命为劝说的理由,平息了包拯等人的愤怒。
为求的平衡,赵祯将包拯任命外开封府尹,接替张尧佐之职位,同时保留御史中丞之职;包拯处于义愤坚辞不就,苏锦百般劝说,包拯才同意担任此职,削弱张尧佐的权力。
对苏锦的任命还不止这些,除了枢密使这一要职之外,晏殊名誉上兼任三司使之职,但在朝廷上公开表示精力不济,三司职权交予三司副使苏锦全权代理,鉴于苏锦在大宋财政税收上的贡献及手段,赵祯也很乐意让苏锦接受财政,尽快从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
苏锦明白,此刻的当务之急应当由军事转移到生产恢复缓解财务上来,兼并了大片辽国土地和人口,同时也带来极大的负担,近两千万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而且这两千万原辽国的百姓都处在流离颠沛之中。
上京道和东京道的大部分城池都被焚毁,现在他们已经属于大宋,这些地方都需要重建。
所有的一切归结到一件事上,那便是财政的创收;除了积极推行发改司的垦田自留政策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来钱的门路。
再将发改司放手给李重之后,李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在拮据的资金和大批的项目之中做出权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缓解这所有的矛盾和压力,苏锦决定忍痛割爱,将海外贸易这块大蛋糕奉献出来,收归国有。
在苏记开通海外贸易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大宋各大商家也都盯上了这块蛋糕,战争期间,苏记只来得及再派船队出航一次,还没归航的时候,各大商家已经集结了数百条船只准备跟随苏记的船队第三次出航远洋了。
苏锦再次提出设立市舶司统一管理海外贸易之事,这回赵祯欣然同意,他早已知道苏记已经开通了航道,张尧佐等人早就上书说要收回远洋贸易的权利,但赵祯怕苏锦多心一只没有同意,此刻苏锦主动提出此事,赵祯也感到很意外也有些感动,一直以来,苏锦在他的印象中是个有本事的能吏,但苏锦的敛财也是出了名的,打着朝廷的旗号也赚了不少钱,赵祯也是变着法子的从苏锦的腰包抠钱出来,西北四路一毛不拔任由苏锦自生自灭便是其中的一招。
但这时候的苏锦给他的印象已经转变了许多,自打苏锦甘愿冒险带二十万人马奔袭辽国腹地的那一刻起,赵祯便对苏锦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是个能吏,不仅是个爱钱的家伙,在大义上也是个立得住的人,这回主动谈及将海外贸易收归国有,更是让赵祯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出于对苏锦的补偿考虑,赵祯试探性的提出让苏记参与其中,苏锦却一口回绝,因为赵祯完全误会了自己的意思,赵祯以为远洋贸易收归国有便是禁止私人出海贸易,这恰恰是和鼓励行商富民富国之策相悖,苏锦只是想设立完善市舶司,开设多处港口,鼓励民间商贾贸易,从而收取来往商品进出口的关税而已,这才是长远的来钱之道;若由国家组织船队出海贸易,虽然短时间内利润丰厚,但长远来说不利于大宋整体经济活跃。
在解释了大半天之后,赵祯总算是明白了苏锦的意思,他意识到自己跟苏锦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为了不显示自己的无知,他故作大度的告诉苏锦:“爱卿今后但有想法只需奏上便是,朕无一不允,也无需对朕解释了,朕只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大宋着想便是了。”
苏锦要的就是这句话,有了赵祯这句话垫底,他便可以肆无忌惮的实行自己心中所有的想法了。
苏锦即刻下令,在广州、明州、泉州、杭州、密州、华亭等地设立市舶司,全面管理海外贸易之事,凡进出口货物,一律十取其一关税,民间商贾有志于此,可报备在案,但凡走私不保,货物没收之外,还要按照宋刑统新增加的商业处罚条款加以处罚;于此同时,苏锦下令赠送海船百艘与沿途贸易蕃国,鼓励他们主动与大宋通航经商,一来一往之间,又有关税入账。
仅皇佑二年九月一个月,各港口航行出入船只的次数达五百三十余艘,这一个月,市舶司进关税一百五十余万贯,简直让三司官员和赵祯等人惊得嘴巴合不拢。
四条国道接近竣工,为了偿还兑现发行的国家债卷,李重下令每隔五十里设立收费站,挂上收费偿贷的牌子,并在国道上设立公立货站及区间人力运输的公共交通体系。
各处市口的商业税收也在逐渐的攀高,到皇佑二年末,大宋财政税收达七千万贯,虽然各项支出高达一亿一千万,尚有四千万贯的赤字,但大笔的投入集中在这一个年度,假以时日,赤字便会逐渐的消除。
皇佑三年四月,三司冶炼司主事梁适相继在山西、东京道、淮南东路、湖北发现大型矿场数处,苏锦立主开采,克服众多技术难关之后,三处大矿藏相继出矿,苏锦奏请赵祯解除石炭铁器等出口禁令,以少量石炭铁器出口,换取蕃国禁止出口的硝石硫磺等战略物资储备,虽然不懂这些东西对国家有什么作用,但赵祯有言在先,也不好多说什么。
皇佑二年道皇佑三年这两年时间,大宋境内几乎大变摸样,国道贯通,支路纵横,荒地开垦,市口繁荣,城镇人口聚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铁器石炭的普及使用让百姓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越来越多的州府在发改司的督促推广之下开通市政设施,公交马车,环城街道,公共娱乐场所不断的涌现。
明珠报不遗余力的推广各地的经验,每有新的气象,必数日间传颂大宋各地,人们不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劳动效率的提高,口袋的富足,明珠报的潜移默化的暗示,让他们有了更多追求的东西,而非仅仅是靠进赌场逛妓院来消磨大把的时光和金钱。
这段时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一度被人称之为‘皇佑之治’也被人暗中称为‘苏锦之治’。
第九八三章寒流(上)
大宋皇佑四年冬,经过四年励精图治,大宋王朝的繁荣已经世无匹敌,全国新垦土地两百七十万顷,民间自留田亩更是数倍以计;新增商户百万、市口城镇千余座,国道纵横增至六条,北至上京南到广南,东通大海,西至溯漠。
财政收入上,自皇佑元年的岁入三千万缗,经过四年时间,已经达到岁入一亿两千万之多,整整涨了四倍。
百姓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财富的增加,也在于民智的开启,国道的开通,公共交通的日渐发达,通信报纸的日益便捷,极大地廓开人们的视野,千里之外的消息,不出数日便可通过报纸和国道驿站传递到四面八方。
苏锦和李重主持的发改司十年规划中自皇佑三年末开始推行全宋免费乡学制度,凡十二岁以下的孩童分男学堂女学堂免费入学,乡学之后,择优选入州学或者府学。
与此同时,在应天府、成都府、江宁府、太原府、大名府、临潢府、辽阳府等全大宋二十余座州府中设立官办国学馆,所教授的不仅是儒家典籍,还分设了天文地理格物算术等各种学科,培养各门类的专门人才,应天府和汴梁国子监还专门请了蕃国人教授蕃语通译,便于大宋和各国的通商贸易外交等事宜。
种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风潮的冲击之下,为官不再是百姓们觉得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各行各业都有门路出人头地,除了部分遗老遗少,人们的脑子里对于经商、杂役低人一等的概念也渐渐的模糊起来,官府小吏中竟然有辞官从商的个案发生,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对于苏锦个人而言,这四年虽然比任何时期都殚精竭虑,但却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二十八岁的苏锦已经成了大宋的全民偶像,他的穿衣打扮,一言一行,都成了全民效仿的对象,各种关于苏枢密的奇闻异事也在民间疯传,苏枢密的口头禅都被拿来当流行语。
三年间,苏锦耕耘不辍,很快便让柔娘浣娘姐妹和野利端云的肚子鼓了起来,柔娘浣娘分别生下一女,野利端云随后产下苏锦的第三个儿子,而柔娘浣娘的父亲经过苏锦的多方查找终杳无音讯,最大的可能是发配入川的时候被蜀道上的贼寇诛杀了,虽然极为遗憾,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返回顶部↑
为求的平衡,赵祯将包拯任命外开封府尹,接替张尧佐之职位,同时保留御史中丞之职;包拯处于义愤坚辞不就,苏锦百般劝说,包拯才同意担任此职,削弱张尧佐的权力。
对苏锦的任命还不止这些,除了枢密使这一要职之外,晏殊名誉上兼任三司使之职,但在朝廷上公开表示精力不济,三司职权交予三司副使苏锦全权代理,鉴于苏锦在大宋财政税收上的贡献及手段,赵祯也很乐意让苏锦接受财政,尽快从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
苏锦明白,此刻的当务之急应当由军事转移到生产恢复缓解财务上来,兼并了大片辽国土地和人口,同时也带来极大的负担,近两千万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而且这两千万原辽国的百姓都处在流离颠沛之中。
上京道和东京道的大部分城池都被焚毁,现在他们已经属于大宋,这些地方都需要重建。
所有的一切归结到一件事上,那便是财政的创收;除了积极推行发改司的垦田自留政策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来钱的门路。
再将发改司放手给李重之后,李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在拮据的资金和大批的项目之中做出权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缓解这所有的矛盾和压力,苏锦决定忍痛割爱,将海外贸易这块大蛋糕奉献出来,收归国有。
在苏记开通海外贸易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大宋各大商家也都盯上了这块蛋糕,战争期间,苏记只来得及再派船队出航一次,还没归航的时候,各大商家已经集结了数百条船只准备跟随苏记的船队第三次出航远洋了。
苏锦再次提出设立市舶司统一管理海外贸易之事,这回赵祯欣然同意,他早已知道苏记已经开通了航道,张尧佐等人早就上书说要收回远洋贸易的权利,但赵祯怕苏锦多心一只没有同意,此刻苏锦主动提出此事,赵祯也感到很意外也有些感动,一直以来,苏锦在他的印象中是个有本事的能吏,但苏锦的敛财也是出了名的,打着朝廷的旗号也赚了不少钱,赵祯也是变着法子的从苏锦的腰包抠钱出来,西北四路一毛不拔任由苏锦自生自灭便是其中的一招。
但这时候的苏锦给他的印象已经转变了许多,自打苏锦甘愿冒险带二十万人马奔袭辽国腹地的那一刻起,赵祯便对苏锦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是个能吏,不仅是个爱钱的家伙,在大义上也是个立得住的人,这回主动谈及将海外贸易收归国有,更是让赵祯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出于对苏锦的补偿考虑,赵祯试探性的提出让苏记参与其中,苏锦却一口回绝,因为赵祯完全误会了自己的意思,赵祯以为远洋贸易收归国有便是禁止私人出海贸易,这恰恰是和鼓励行商富民富国之策相悖,苏锦只是想设立完善市舶司,开设多处港口,鼓励民间商贾贸易,从而收取来往商品进出口的关税而已,这才是长远的来钱之道;若由国家组织船队出海贸易,虽然短时间内利润丰厚,但长远来说不利于大宋整体经济活跃。
在解释了大半天之后,赵祯总算是明白了苏锦的意思,他意识到自己跟苏锦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为了不显示自己的无知,他故作大度的告诉苏锦:“爱卿今后但有想法只需奏上便是,朕无一不允,也无需对朕解释了,朕只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大宋着想便是了。”
苏锦要的就是这句话,有了赵祯这句话垫底,他便可以肆无忌惮的实行自己心中所有的想法了。
苏锦即刻下令,在广州、明州、泉州、杭州、密州、华亭等地设立市舶司,全面管理海外贸易之事,凡进出口货物,一律十取其一关税,民间商贾有志于此,可报备在案,但凡走私不保,货物没收之外,还要按照宋刑统新增加的商业处罚条款加以处罚;于此同时,苏锦下令赠送海船百艘与沿途贸易蕃国,鼓励他们主动与大宋通航经商,一来一往之间,又有关税入账。
仅皇佑二年九月一个月,各港口航行出入船只的次数达五百三十余艘,这一个月,市舶司进关税一百五十余万贯,简直让三司官员和赵祯等人惊得嘴巴合不拢。
四条国道接近竣工,为了偿还兑现发行的国家债卷,李重下令每隔五十里设立收费站,挂上收费偿贷的牌子,并在国道上设立公立货站及区间人力运输的公共交通体系。
各处市口的商业税收也在逐渐的攀高,到皇佑二年末,大宋财政税收达七千万贯,虽然各项支出高达一亿一千万,尚有四千万贯的赤字,但大笔的投入集中在这一个年度,假以时日,赤字便会逐渐的消除。
皇佑三年四月,三司冶炼司主事梁适相继在山西、东京道、淮南东路、湖北发现大型矿场数处,苏锦立主开采,克服众多技术难关之后,三处大矿藏相继出矿,苏锦奏请赵祯解除石炭铁器等出口禁令,以少量石炭铁器出口,换取蕃国禁止出口的硝石硫磺等战略物资储备,虽然不懂这些东西对国家有什么作用,但赵祯有言在先,也不好多说什么。
皇佑二年道皇佑三年这两年时间,大宋境内几乎大变摸样,国道贯通,支路纵横,荒地开垦,市口繁荣,城镇人口聚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铁器石炭的普及使用让百姓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越来越多的州府在发改司的督促推广之下开通市政设施,公交马车,环城街道,公共娱乐场所不断的涌现。
明珠报不遗余力的推广各地的经验,每有新的气象,必数日间传颂大宋各地,人们不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劳动效率的提高,口袋的富足,明珠报的潜移默化的暗示,让他们有了更多追求的东西,而非仅仅是靠进赌场逛妓院来消磨大把的时光和金钱。
这段时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一度被人称之为‘皇佑之治’也被人暗中称为‘苏锦之治’。
第九八三章寒流(上)
大宋皇佑四年冬,经过四年励精图治,大宋王朝的繁荣已经世无匹敌,全国新垦土地两百七十万顷,民间自留田亩更是数倍以计;新增商户百万、市口城镇千余座,国道纵横增至六条,北至上京南到广南,东通大海,西至溯漠。
财政收入上,自皇佑元年的岁入三千万缗,经过四年时间,已经达到岁入一亿两千万之多,整整涨了四倍。
百姓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财富的增加,也在于民智的开启,国道的开通,公共交通的日渐发达,通信报纸的日益便捷,极大地廓开人们的视野,千里之外的消息,不出数日便可通过报纸和国道驿站传递到四面八方。
苏锦和李重主持的发改司十年规划中自皇佑三年末开始推行全宋免费乡学制度,凡十二岁以下的孩童分男学堂女学堂免费入学,乡学之后,择优选入州学或者府学。
与此同时,在应天府、成都府、江宁府、太原府、大名府、临潢府、辽阳府等全大宋二十余座州府中设立官办国学馆,所教授的不仅是儒家典籍,还分设了天文地理格物算术等各种学科,培养各门类的专门人才,应天府和汴梁国子监还专门请了蕃国人教授蕃语通译,便于大宋和各国的通商贸易外交等事宜。
种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风潮的冲击之下,为官不再是百姓们觉得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各行各业都有门路出人头地,除了部分遗老遗少,人们的脑子里对于经商、杂役低人一等的概念也渐渐的模糊起来,官府小吏中竟然有辞官从商的个案发生,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对于苏锦个人而言,这四年虽然比任何时期都殚精竭虑,但却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二十八岁的苏锦已经成了大宋的全民偶像,他的穿衣打扮,一言一行,都成了全民效仿的对象,各种关于苏枢密的奇闻异事也在民间疯传,苏枢密的口头禅都被拿来当流行语。
三年间,苏锦耕耘不辍,很快便让柔娘浣娘姐妹和野利端云的肚子鼓了起来,柔娘浣娘分别生下一女,野利端云随后产下苏锦的第三个儿子,而柔娘浣娘的父亲经过苏锦的多方查找终杳无音讯,最大的可能是发配入川的时候被蜀道上的贼寇诛杀了,虽然极为遗憾,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