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954节(2 / 4)
即便并不是税改的主要执行人,对于两淮出现的种种现象,刘旸依旧感到愤慨。作为太子,他必须地站在朝廷与皇室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抛开其他种种不提,就这种想尽办法找漏洞、挖空心钻空子的行为,便是对朝廷权威的亵渎。
能够在朝廷大政上动心思,自然也能在其他任何事件、任何领域与朝廷对抗。阳奉阴违,对任何一个上位者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
愤慨之余,刘旸又大感头疼,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倘若地方上那些宗族土豪都这么搞,朝廷想要整治,实则也拿不出太多的办法。
武德司的调查,也仅仅是浮于表面的,知道有这种行为,但要具体到个人,需要投入成倍的精力,要具体到更多案例,付出的代价将更加高昂。
归根结底,朝廷的监管力量是有限,辐射范围也是有边际的。皇权下乡,何其难矣。一旦让乡下那些土豪们掌握了应付朝廷的办法,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
刘旸几乎已经预见到,两淮地区的税改,遭此挫折,如不设法遏制,加强监管,恐怕前途堪忧。甚至于,对老皇帝在这晚年强行推动的税改,最终会走向怎样的结局,刘旸都有所怀疑了。
大汉有数十道,上千县,每年发生的各类大小灾害难计其数,而每一次灾害,都是对旧有田土秩序破坏,都能轻易造成自耕农的破产,给地主阶级带去兼并扩张的机遇与便利。
天灾与人祸纠缠在一起,爆发出的对政权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也难以杜绝的。
有那么刹那,刘旸几乎认识到了大汉帝国统治的本质,不管皇帝怎样忧国忧民,朝廷施行何等善政解民之困,民,永远是困苦的。
皇帝不可能越过贵族、官僚、地主、宗族去直接统治小民,只要中间隔着这些食利阶层,那民永远不得自由,温饱都不容易,遑论其他。
倘若要推翻中间的利益阶层,那又无异于自掘坟墓,皇帝制度终究不是靠那亿万黔首屁民来维护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固然不假,能够意识到这点的皇帝,更能称之为明君。但是,天下黔首,绝大多数时期,都不具备“覆舟”的能力。
皇帝能够秉持着这样“爱民”的理念去治国,但需要搞清楚,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家天下的统治,而不是去与黔首共情。
黎民百姓能做的,只是苦苦挣扎,所谓盛世,也只是受剥削的程度相对轻浅一些,即便享受不到自己流血流汗创造的成果,但还有在底层稍稍向上观望的机会……
刘旸不似老皇帝,内心之中,依旧还存有理想,有天下太平、万民安康的美好冀望。因而,虽则因一些现实问题感到伤神,但心态调整得很快。
即便很多问题根深蒂固,难以根除,但是该作为时必作为,建立的规矩必须维护,哪怕仅仅保证朝廷在某一局限的领域重拳出击之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那就是积极意义所在。
接下来,在税制改革的推进与维护上,要多加注意了,刘旸心中暗暗道。税改进展到第四年,朝廷这边已经没有太大争议了,这是共识,不管新旧税制的利弊如何,大汉的税制必须统一,这毕竟是严重关乎统治秩序的问题,容不得反复拉扯、过分迁延。
第481章 行宫
日落西山,霞光万丈,绚丽的云彩铺满洛阳上空,给这座巍峨壮丽的城市再添一抹辉煌。
积善坊,乐平公府,正处在一种与寻常时候不一样的忙碌中,府中上下,尤其是内院的仆侍们,正抓紧时间整理行囊,打包细软。
作为公府女主人的金城公主刘葭,更是亲自下场,督促着仆侍,贵至金银玉器,小至掏耳勺,都忍不住细细过问。
在公主殿下的监督下,所有人都跟上了发条一般,由于准备携带的东西太多,场面显得手忙脚乱的,平添几分紧迫感。
当然,作为一个妇女,尤其是韶华渐逝的中年妇女,最在意的还是衣裳裙襦,胭脂水粉。与刘葭一起的,还有一名娇俏可爱的少女,这是他与李继隆所生小女儿李昭蕙,还不满十四周岁,但显然遗传了天家良好的基因,活脱脱一个美人坯子。
而站在边上的,则是一名年纪稍长的少年,名为李昭庆,也是公主亲生,李继隆的二儿子。驸马并不是好当的,至少与其他公侯家里的妻妾成群相比,李继隆就只能对公主忠敬有加,始终如一。
看着母女俩在那里婆婆妈妈地挑拣着东西,这不行,那个不合适,李昭庆忍不住抱怨道:“娘,你要把内院都搬空吗?这么多东西,得用多少辆马车装载,若行宫没有足够大的殿院供你们放置,届时岂不尴尬!”
听其言,正在兴头上的刘葭顿时不乐意了,扭头瞪向李昭庆,嗔怪道:“胡说!泰康宫有几十座宫殿,上百所别院,还放不下这点东西?”
说着,轻斥道:“还在此徘徊闲逛,快去收拾东西,明日就要起行了!”
“儿不一样,一把剑,一匹马,一身行囊,就能纵横江湖,来去如风,用不着花三日的时间来收拾打包!”李昭庆昂着脑袋道。
见他那轻佻的姿态,刘葭凤眉一蹙,教训道:“我看你是讨打!提醒你多少次了?不要听信市井说书人的那些故事,什么江湖任侠,快意恩仇,那都是杜撰的,也是触犯朝廷法禁的。你的身份,注定与之无缘……”
“您先忙!儿子告退!”见公主又开启说教模式,李昭庆顿时头大如斗,一副惹不起的模样,行了个礼便往外去。 ↑返回顶部↑
能够在朝廷大政上动心思,自然也能在其他任何事件、任何领域与朝廷对抗。阳奉阴违,对任何一个上位者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
愤慨之余,刘旸又大感头疼,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倘若地方上那些宗族土豪都这么搞,朝廷想要整治,实则也拿不出太多的办法。
武德司的调查,也仅仅是浮于表面的,知道有这种行为,但要具体到个人,需要投入成倍的精力,要具体到更多案例,付出的代价将更加高昂。
归根结底,朝廷的监管力量是有限,辐射范围也是有边际的。皇权下乡,何其难矣。一旦让乡下那些土豪们掌握了应付朝廷的办法,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
刘旸几乎已经预见到,两淮地区的税改,遭此挫折,如不设法遏制,加强监管,恐怕前途堪忧。甚至于,对老皇帝在这晚年强行推动的税改,最终会走向怎样的结局,刘旸都有所怀疑了。
大汉有数十道,上千县,每年发生的各类大小灾害难计其数,而每一次灾害,都是对旧有田土秩序破坏,都能轻易造成自耕农的破产,给地主阶级带去兼并扩张的机遇与便利。
天灾与人祸纠缠在一起,爆发出的对政权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也难以杜绝的。
有那么刹那,刘旸几乎认识到了大汉帝国统治的本质,不管皇帝怎样忧国忧民,朝廷施行何等善政解民之困,民,永远是困苦的。
皇帝不可能越过贵族、官僚、地主、宗族去直接统治小民,只要中间隔着这些食利阶层,那民永远不得自由,温饱都不容易,遑论其他。
倘若要推翻中间的利益阶层,那又无异于自掘坟墓,皇帝制度终究不是靠那亿万黔首屁民来维护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固然不假,能够意识到这点的皇帝,更能称之为明君。但是,天下黔首,绝大多数时期,都不具备“覆舟”的能力。
皇帝能够秉持着这样“爱民”的理念去治国,但需要搞清楚,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家天下的统治,而不是去与黔首共情。
黎民百姓能做的,只是苦苦挣扎,所谓盛世,也只是受剥削的程度相对轻浅一些,即便享受不到自己流血流汗创造的成果,但还有在底层稍稍向上观望的机会……
刘旸不似老皇帝,内心之中,依旧还存有理想,有天下太平、万民安康的美好冀望。因而,虽则因一些现实问题感到伤神,但心态调整得很快。
即便很多问题根深蒂固,难以根除,但是该作为时必作为,建立的规矩必须维护,哪怕仅仅保证朝廷在某一局限的领域重拳出击之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那就是积极意义所在。
接下来,在税制改革的推进与维护上,要多加注意了,刘旸心中暗暗道。税改进展到第四年,朝廷这边已经没有太大争议了,这是共识,不管新旧税制的利弊如何,大汉的税制必须统一,这毕竟是严重关乎统治秩序的问题,容不得反复拉扯、过分迁延。
第481章 行宫
日落西山,霞光万丈,绚丽的云彩铺满洛阳上空,给这座巍峨壮丽的城市再添一抹辉煌。
积善坊,乐平公府,正处在一种与寻常时候不一样的忙碌中,府中上下,尤其是内院的仆侍们,正抓紧时间整理行囊,打包细软。
作为公府女主人的金城公主刘葭,更是亲自下场,督促着仆侍,贵至金银玉器,小至掏耳勺,都忍不住细细过问。
在公主殿下的监督下,所有人都跟上了发条一般,由于准备携带的东西太多,场面显得手忙脚乱的,平添几分紧迫感。
当然,作为一个妇女,尤其是韶华渐逝的中年妇女,最在意的还是衣裳裙襦,胭脂水粉。与刘葭一起的,还有一名娇俏可爱的少女,这是他与李继隆所生小女儿李昭蕙,还不满十四周岁,但显然遗传了天家良好的基因,活脱脱一个美人坯子。
而站在边上的,则是一名年纪稍长的少年,名为李昭庆,也是公主亲生,李继隆的二儿子。驸马并不是好当的,至少与其他公侯家里的妻妾成群相比,李继隆就只能对公主忠敬有加,始终如一。
看着母女俩在那里婆婆妈妈地挑拣着东西,这不行,那个不合适,李昭庆忍不住抱怨道:“娘,你要把内院都搬空吗?这么多东西,得用多少辆马车装载,若行宫没有足够大的殿院供你们放置,届时岂不尴尬!”
听其言,正在兴头上的刘葭顿时不乐意了,扭头瞪向李昭庆,嗔怪道:“胡说!泰康宫有几十座宫殿,上百所别院,还放不下这点东西?”
说着,轻斥道:“还在此徘徊闲逛,快去收拾东西,明日就要起行了!”
“儿不一样,一把剑,一匹马,一身行囊,就能纵横江湖,来去如风,用不着花三日的时间来收拾打包!”李昭庆昂着脑袋道。
见他那轻佻的姿态,刘葭凤眉一蹙,教训道:“我看你是讨打!提醒你多少次了?不要听信市井说书人的那些故事,什么江湖任侠,快意恩仇,那都是杜撰的,也是触犯朝廷法禁的。你的身份,注定与之无缘……”
“您先忙!儿子告退!”见公主又开启说教模式,李昭庆顿时头大如斗,一副惹不起的模样,行了个礼便往外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