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2 / 5)
“咳咳咳,”喝了碗浓茶后清醒了些老太爷清了清喉咙,感慨道,“如今三娃子你是举人老爷了,往后啊家里就靠你了,我今日看着你的做派,我真是立马闭眼都无憾了。”
陈世文眼眶一红,“祖父您是家里头的定海神针,家里头都要靠着您呢。”
陈礼忠也劝着,“是啊,爹,眼见着家里头就要起来了,你可别说这些,您的福气还在后头,要和族长大伯一样抱玄孙的呢!”
“嘿嘿,老咯,老咯。”老太爷望着这青砖大瓦房呵呵笑,“当年三娃子刚出生那会儿,是再想不到有这一天的。”
“好了,都别苦着脸,我就只是说一说,你娘虽然在底下等着我,但我若是早早的去了,她定是要生气的。”老太爷面露缅怀之色。
想起了过世的老张氏,祖孙三人都沉默着
“哎,不说这些,”老太爷率先回神,“我今日要说的是家里头接下来的安排,既然家里头这鱼啊可以继续养,是可以传家的手艺,那这如何分就得先说道说道了。”
“老二去得早,二房就二娃子一根独苗,再加上大娃和三娃,如今家里是有三个孙子。可二娃要去镇上的书塾读书,帮不了家里,三娃要进京赶考,那就更帮不了了。”
“这几年田里的稻谷和鱼都是老大你和大娃看顾的,如今大娃养鱼的手艺在这附近的几个村子也是数一数二的了。”
老太爷又喝了口茶,继续说:“前些年家里为了供二娃和三娃读书,精穷,后来养了鱼但也要预备着三娃科举,买地、建房,最近几年一直没攒下银子。”
“如今祖宗保佑三娃子可算是考上了,但往后用银子的地方也多。”
听到这里,陈世文开口道:“祖父您别担心,此番上京的银钱我已备齐了,若是此科未中我便找个地方坐馆,这活清闲不累人,也能温书,三年下来也就攒够再次上京的银钱了。”
“好好好,这才是我的好孙儿!”老太爷赞道。
“爹,”陈礼忠急了,“这可怎么行?老三正是需要家里支持的要紧时候,您这是要分家?这可不行啊爹……”
“不分不分,”老太爷今天高兴,听到分家这种话也不生气,笑道:“二房孤儿寡母的哪能分出去呢,咱们家里几辈子没分过家了。我的意思啊,是说这家里田地和养猪的进项往后便都分开,七成留在公中,供日常嚼用、子孙嫁娶还有科举。”
“虽然二娃子现在还是白身,但他将来若是考上了,和三娃子也是一样的。”老太爷郑重地强调。
“这是自然 。”陈礼忠和陈世文都点头。
“剩余的三成,二成给你们大房,因为这田地你们出的力多,一成给二房。”老太爷又说,“如此啊,你们手里头就有些活钱,至于各房织的布还是像往常一样各房收着。”
“树大分岔,儿大分家,咱们家虽然不分家,但把进项略分一分,如此才能安稳啊。”
陈礼忠这才明白了,他道:“那既然老三读书的钱从公中出,那也不用分大房二成,一房一成也就够了。”
陈老太爷呵呵笑着,却是没应。
******
侍候着祖父睡下,又看着父亲回房熄了灯,陈世文脚步略有些沉重地走回了西厢房。
这座宅子不大,是他考中秀才后新建的,此前他们一大家子都住在老宅,那是和村子里其他人家一样的屋子,底下是石头,上方是泥砖砌成的墙。
墙顶上架着粗大的滚圆木头作为房梁,房梁上头鱼鳞般铺设着一块块瓦,那些瓦不知多少年头了,每年春天都要架着梯子上去翻一翻,不然春雨时节便会漏。
那时候的他,每天背着背篓去打猪草,真是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
“姑爷您回来了。”
正出神间,一个丫鬟提着灯笼走上前来,小声说道:“姑爷万安,可是要歇息了?这就去给您打水……”
他停下了脚步,“你是,春杏?”
那丫鬟也停下了脚步,回道:“正是,姑娘歇下了,嘱咐给您留着门,婢子们便在这守着,姑爷您小心脚下。” ↑返回顶部↑
陈世文眼眶一红,“祖父您是家里头的定海神针,家里头都要靠着您呢。”
陈礼忠也劝着,“是啊,爹,眼见着家里头就要起来了,你可别说这些,您的福气还在后头,要和族长大伯一样抱玄孙的呢!”
“嘿嘿,老咯,老咯。”老太爷望着这青砖大瓦房呵呵笑,“当年三娃子刚出生那会儿,是再想不到有这一天的。”
“好了,都别苦着脸,我就只是说一说,你娘虽然在底下等着我,但我若是早早的去了,她定是要生气的。”老太爷面露缅怀之色。
想起了过世的老张氏,祖孙三人都沉默着
“哎,不说这些,”老太爷率先回神,“我今日要说的是家里头接下来的安排,既然家里头这鱼啊可以继续养,是可以传家的手艺,那这如何分就得先说道说道了。”
“老二去得早,二房就二娃子一根独苗,再加上大娃和三娃,如今家里是有三个孙子。可二娃要去镇上的书塾读书,帮不了家里,三娃要进京赶考,那就更帮不了了。”
“这几年田里的稻谷和鱼都是老大你和大娃看顾的,如今大娃养鱼的手艺在这附近的几个村子也是数一数二的了。”
老太爷又喝了口茶,继续说:“前些年家里为了供二娃和三娃读书,精穷,后来养了鱼但也要预备着三娃科举,买地、建房,最近几年一直没攒下银子。”
“如今祖宗保佑三娃子可算是考上了,但往后用银子的地方也多。”
听到这里,陈世文开口道:“祖父您别担心,此番上京的银钱我已备齐了,若是此科未中我便找个地方坐馆,这活清闲不累人,也能温书,三年下来也就攒够再次上京的银钱了。”
“好好好,这才是我的好孙儿!”老太爷赞道。
“爹,”陈礼忠急了,“这可怎么行?老三正是需要家里支持的要紧时候,您这是要分家?这可不行啊爹……”
“不分不分,”老太爷今天高兴,听到分家这种话也不生气,笑道:“二房孤儿寡母的哪能分出去呢,咱们家里几辈子没分过家了。我的意思啊,是说这家里田地和养猪的进项往后便都分开,七成留在公中,供日常嚼用、子孙嫁娶还有科举。”
“虽然二娃子现在还是白身,但他将来若是考上了,和三娃子也是一样的。”老太爷郑重地强调。
“这是自然 。”陈礼忠和陈世文都点头。
“剩余的三成,二成给你们大房,因为这田地你们出的力多,一成给二房。”老太爷又说,“如此啊,你们手里头就有些活钱,至于各房织的布还是像往常一样各房收着。”
“树大分岔,儿大分家,咱们家虽然不分家,但把进项略分一分,如此才能安稳啊。”
陈礼忠这才明白了,他道:“那既然老三读书的钱从公中出,那也不用分大房二成,一房一成也就够了。”
陈老太爷呵呵笑着,却是没应。
******
侍候着祖父睡下,又看着父亲回房熄了灯,陈世文脚步略有些沉重地走回了西厢房。
这座宅子不大,是他考中秀才后新建的,此前他们一大家子都住在老宅,那是和村子里其他人家一样的屋子,底下是石头,上方是泥砖砌成的墙。
墙顶上架着粗大的滚圆木头作为房梁,房梁上头鱼鳞般铺设着一块块瓦,那些瓦不知多少年头了,每年春天都要架着梯子上去翻一翻,不然春雨时节便会漏。
那时候的他,每天背着背篓去打猪草,真是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
“姑爷您回来了。”
正出神间,一个丫鬟提着灯笼走上前来,小声说道:“姑爷万安,可是要歇息了?这就去给您打水……”
他停下了脚步,“你是,春杏?”
那丫鬟也停下了脚步,回道:“正是,姑娘歇下了,嘱咐给您留着门,婢子们便在这守着,姑爷您小心脚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