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2 / 4)
这会儿,运送电视的卡车已经停在了工厂的院子里,车棚打开,里面放着的都是一台台的电视机。
供销社商店的服务员和李远征,正在核对数量,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在维持秩序,而燎原厂的职工,排着长长长长的队伍,穿着过年的新衣,说说笑笑地等待着他们的电视机。
这一幕被姜红拍成了照片,连夜带回了京市,发在了年前最后一期锅炉报上,成为了当期的封面。
而这一期的题目则是:《再见,1980年的燎原厂》
此时,锅炉报已经对燎原厂进行了四期的报道,从第一期开始,每一篇都得到了巨大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
许多人从对燎原厂觉得厌恶,到对燎原厂感到好奇,再到成为燎原厂的精神股东,热烈期盼着他们的成功。
在这四个月中,就连锅炉报的销量,也从原本的45万骤升到了65万,可见带动之大。
所以,即便已经临近了年根,不少人也是第一时间拿到了锅炉报。当看到这个封面和题目的时候,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提起心来:怎么就再见了呢。
然后,他们当然看到了许如意带领工作组完满的完成了东阳厂的改造任务,也看到了无论是木艺厂还是手推车厂,都被追定了订单。还看到了锅炉厂的新锅炉已经申请到了许可证,定出去不少台。
当然,更是瞧见了这次燎原总厂购买电视机的始末:原来燎原厂的婴儿推车都要上国家电视台打广告了,怪不得燎原厂都买电视,自己家的广告必须看!
但转念一想:吆喝,燎原厂都已经可以人人买电视了,这一切发生的可真快啊。
京城锅炉厂的江波,即便是要放假了,还是早早来的厂里的阅览室,查看最新期的锅炉报,跟他一样的,还有他的看报搭子廖远志——他俩从抢报纸到如今,已经非常和谐,看完了还能一起聊聊天。
这会儿,江波看到一半,忍不住叹一句:“燎原厂真是火箭速度,老廖,咱们按理说在京市,客观条件比燎原厂好多了,却不如人家思想先进,动作迅速,咱们也得抓把劲儿了。”
廖远志点头:“可不是,但是真好啊,从去年三月份看着他们那期告状信生气厌恶,到现在对他们敬佩喜欢,真是两个极端。可我觉得,我不是这样极端的人,是燎原厂做到了我们从未想过的事情。”
“我觉得,他们的经历可能不能代表着我们夏国,可他们的速度,应该就是我们夏国的速度。”
但江波很可惜:“只可惜以后不可能每期都追了。”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兼编辑姜红这样写道:“寥寥数月,我们和燎原厂从陌生人变成了老朋友,我们看着它技术革新摆脱恶名,也看着它屡出奇招,秋交会扬名,燎原厂已经走出了它的新时代,我想,我们也该说再见了。”
“这是我们深思熟虑的决定,其实在连载开始前,作为前去采访的编辑,我并没有过在报纸上连载纪实的想法,是燎原厂厂长许如意说的一番话打动了我和编辑部。
她说:你要不要记录一台锅炉没做好,需要多大的代价才能翻身?以此告诫我们的从业者,为了赚钱不顾能力,匆忙上马的后果,给行业敲一个警钟。”
“现在我能肯定得说,她做到了。燎原厂告诉所有人,只有解决质量问题,企业才能真正发展,只有敢于创新敢于拼搏,企业才能越做越好。
而在连载进行的四个月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所有被曝光的企业不再默不作声,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并给与了我们反馈,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告状信越来越少了。
这并非因为我们行业整体质量的突然提升,而是因为态度改变了,我们收到更多的是表扬信、求助信。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大家来帮忙,质量出了问题,一起想办法。”
“我想,我们当初做这个追踪报道的目的已经达到。而现在,我们踏入了1981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燎原厂也会踏上新的征程,相信他们一定会创造更多的辉煌,但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将会在合适的时机及时报道。
而我们现在,更加渴望,遵循当时报道时的信念,继续弘扬行业正精神,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如燎原厂一样,突破自己与时俱进,成为我们下一个连载的主人公!”
廖远志看着这最后的一段,狠狠地点点头:“很遗憾,但是,很高兴!我认为锅炉报做得对。而且,我们都是一个行业,依着许如意的本事,早晚她会来京市的,到时候肯定会见到的,更何况,我觉得燎原厂的消息根本就不会少。”
江波也想到了:“婴儿推车!”
可不是吗?
虽然燎原厂的报道自此没有了,但是他们登上了国家台,那岂不是都能看到了。
这会儿谁不想看看,燎原厂的婴儿推车什么样——毕竟,锅炉厂65万份报纸背后的上百万读者,早就对许如意卖了上千万美元的收缩推车好奇死了,可惜文章只能看个大概,谁也不知道啥样子?
现在终于可以看到了。 ↑返回顶部↑
供销社商店的服务员和李远征,正在核对数量,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在维持秩序,而燎原厂的职工,排着长长长长的队伍,穿着过年的新衣,说说笑笑地等待着他们的电视机。
这一幕被姜红拍成了照片,连夜带回了京市,发在了年前最后一期锅炉报上,成为了当期的封面。
而这一期的题目则是:《再见,1980年的燎原厂》
此时,锅炉报已经对燎原厂进行了四期的报道,从第一期开始,每一篇都得到了巨大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
许多人从对燎原厂觉得厌恶,到对燎原厂感到好奇,再到成为燎原厂的精神股东,热烈期盼着他们的成功。
在这四个月中,就连锅炉报的销量,也从原本的45万骤升到了65万,可见带动之大。
所以,即便已经临近了年根,不少人也是第一时间拿到了锅炉报。当看到这个封面和题目的时候,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提起心来:怎么就再见了呢。
然后,他们当然看到了许如意带领工作组完满的完成了东阳厂的改造任务,也看到了无论是木艺厂还是手推车厂,都被追定了订单。还看到了锅炉厂的新锅炉已经申请到了许可证,定出去不少台。
当然,更是瞧见了这次燎原总厂购买电视机的始末:原来燎原厂的婴儿推车都要上国家电视台打广告了,怪不得燎原厂都买电视,自己家的广告必须看!
但转念一想:吆喝,燎原厂都已经可以人人买电视了,这一切发生的可真快啊。
京城锅炉厂的江波,即便是要放假了,还是早早来的厂里的阅览室,查看最新期的锅炉报,跟他一样的,还有他的看报搭子廖远志——他俩从抢报纸到如今,已经非常和谐,看完了还能一起聊聊天。
这会儿,江波看到一半,忍不住叹一句:“燎原厂真是火箭速度,老廖,咱们按理说在京市,客观条件比燎原厂好多了,却不如人家思想先进,动作迅速,咱们也得抓把劲儿了。”
廖远志点头:“可不是,但是真好啊,从去年三月份看着他们那期告状信生气厌恶,到现在对他们敬佩喜欢,真是两个极端。可我觉得,我不是这样极端的人,是燎原厂做到了我们从未想过的事情。”
“我觉得,他们的经历可能不能代表着我们夏国,可他们的速度,应该就是我们夏国的速度。”
但江波很可惜:“只可惜以后不可能每期都追了。”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兼编辑姜红这样写道:“寥寥数月,我们和燎原厂从陌生人变成了老朋友,我们看着它技术革新摆脱恶名,也看着它屡出奇招,秋交会扬名,燎原厂已经走出了它的新时代,我想,我们也该说再见了。”
“这是我们深思熟虑的决定,其实在连载开始前,作为前去采访的编辑,我并没有过在报纸上连载纪实的想法,是燎原厂厂长许如意说的一番话打动了我和编辑部。
她说:你要不要记录一台锅炉没做好,需要多大的代价才能翻身?以此告诫我们的从业者,为了赚钱不顾能力,匆忙上马的后果,给行业敲一个警钟。”
“现在我能肯定得说,她做到了。燎原厂告诉所有人,只有解决质量问题,企业才能真正发展,只有敢于创新敢于拼搏,企业才能越做越好。
而在连载进行的四个月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所有被曝光的企业不再默不作声,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并给与了我们反馈,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告状信越来越少了。
这并非因为我们行业整体质量的突然提升,而是因为态度改变了,我们收到更多的是表扬信、求助信。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大家来帮忙,质量出了问题,一起想办法。”
“我想,我们当初做这个追踪报道的目的已经达到。而现在,我们踏入了1981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燎原厂也会踏上新的征程,相信他们一定会创造更多的辉煌,但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将会在合适的时机及时报道。
而我们现在,更加渴望,遵循当时报道时的信念,继续弘扬行业正精神,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如燎原厂一样,突破自己与时俱进,成为我们下一个连载的主人公!”
廖远志看着这最后的一段,狠狠地点点头:“很遗憾,但是,很高兴!我认为锅炉报做得对。而且,我们都是一个行业,依着许如意的本事,早晚她会来京市的,到时候肯定会见到的,更何况,我觉得燎原厂的消息根本就不会少。”
江波也想到了:“婴儿推车!”
可不是吗?
虽然燎原厂的报道自此没有了,但是他们登上了国家台,那岂不是都能看到了。
这会儿谁不想看看,燎原厂的婴儿推车什么样——毕竟,锅炉厂65万份报纸背后的上百万读者,早就对许如意卖了上千万美元的收缩推车好奇死了,可惜文章只能看个大概,谁也不知道啥样子?
现在终于可以看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