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2 / 3)
搭档:“你什么都不需要担心,我们生来就是要应对各种问题的,每一天都是。”
我又看了一眼催眠室,点了点头。
搭档:“走吧,她还等着呢。”说着,搭档抓住通往催眠室的门把手。不过,他并没拉开门,而是扶着把手停了一会儿。
我:“怎么?”
搭档转过身:“我刚想起来一件事儿。”
我:“什么?”
搭档:“她对内心的描述,很像某个同性恋诗人在一首诗中所描绘过的场景。”
我:“荒芜的那个场景?”
搭档点点头:“是的。”
我:“原来是这样……”我透过玻璃门看着催眠室的她,她此时也正在望着我们。
搭档:“虽然她从事的职业是法律相关,但是她却活在框架里太久了,能够替别人脱罪,却无法赦免自己……就像是对法律条款的依赖一样,她的自我释放也需要一个裁决才能赦免自己……”
我:“一会儿你和她谈的时候,是要给她一个无罪的裁决吗?”
搭档压下门把手:“不,她需要的,只是一声无罪的叹息。”
尾注(代后记)
问:催眠真的不是睡眠吗?
答:关于这一点,我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催眠不是睡眠。
问:催眠与睡眠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睡眠具有自我主导意识(潜意识层面的,而不是意识层面的)。在睡眠状态下,潜意识活动和本能反应有着直接的主导权和信息交换功能。例如:在睡眠状态下,你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是自由且不确定的,你的自我角色定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当然,这并不是真的随机,而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同时,在睡眠当中,外界的一些情况变化会使你出于本能地接收到,并且反应到梦境中——比如环境稍微变得有点儿凉,那么很可能你会梦到自己衣服穿少了,或者正身处在寒冷地带,诸如此类。
而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主导权或被削弱,或被交出,同时与本能反应的信息交换也相对减少了很多。例如: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的角色定位很单一,要么是重现某个场景中曾有的固定角色,要么是观察者身份,这是由催眠师所决定的,被催眠者没有其他选择。同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那么严重(当然,假如剧烈的环境变化还是会对被催眠者有影响,所以催眠时需要一个安静且不被打扰的环境)。
问:我曾经尝试过被催眠,没有成功。催眠不是对所有人有效吗?
答:催眠的确不是对所有人有效的,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很难被催眠,因为他们自我警戒意识很强。但你刚刚所说的这种情况我认为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我想知道:当时你被催眠的动机是什么呢?仅仅是好奇尝试?还是打算验证?或者出于心理问题而必须进入到催眠中去找到源头?我猜是前两种情况吧?那么我会很负责地说明,没有主题的催眠是很不容易成功的。催眠并非想起来就催个眠,看看这是不是真的,或者是否好玩儿。催眠的动机和催眠后所需要获取的主题都是催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发点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到催眠效果,所以大多数时候,催眠本身是和心理诊疗有着捆绑关系的一个特定存在,假如脱离出这种关系,那么催眠则很难具有效力和专业性。仅仅是出于好奇的话,当然很难被催眠成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催眠者的警觉度非常高,对于催眠也会有额外的阻抗——质疑。但如果是出于解决心理问题的催眠,那么肯定是有主题的,被催眠者也会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催眠。那时你顾不上质疑“催眠是真的吗?”,而是更关注“我的问题怎么解决?”。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催眠师的专业性。
另外,请不要相信魔术师的表演——那只是表演。
问:那为什么一些表演性质的群体催眠很容易成功呢?被催眠者会明确表示出自己的确被催眠了,同时讲出被催眠后的感受?
答:这个问题请参考本书《番外篇:关于梦和催眠》一文。
问:催眠存在深浅之分吗?
答:存在。深度催眠相对来说需要足够的强化暗示,从而达到让被催眠者放弃更多主导意识的目的,并借此打开潜意识及记忆深层。不过,通常不需要进行深催眠,因为那既麻烦又困难,还需要几倍于一般催眠的时间——这里的准备时间是指:通过同被催眠者的接触、交谈等来消除其警戒心理,获取更多的信任。
问:自我催眠存在吗?
答:自我催眠实际上算是自我暗示,并不完全属于自我催眠,暗示和催眠还是有差异的。
问:催眠不是暗示吗?
答:不是。催眠是结果,暗示是手段。 ↑返回顶部↑
我又看了一眼催眠室,点了点头。
搭档:“走吧,她还等着呢。”说着,搭档抓住通往催眠室的门把手。不过,他并没拉开门,而是扶着把手停了一会儿。
我:“怎么?”
搭档转过身:“我刚想起来一件事儿。”
我:“什么?”
搭档:“她对内心的描述,很像某个同性恋诗人在一首诗中所描绘过的场景。”
我:“荒芜的那个场景?”
搭档点点头:“是的。”
我:“原来是这样……”我透过玻璃门看着催眠室的她,她此时也正在望着我们。
搭档:“虽然她从事的职业是法律相关,但是她却活在框架里太久了,能够替别人脱罪,却无法赦免自己……就像是对法律条款的依赖一样,她的自我释放也需要一个裁决才能赦免自己……”
我:“一会儿你和她谈的时候,是要给她一个无罪的裁决吗?”
搭档压下门把手:“不,她需要的,只是一声无罪的叹息。”
尾注(代后记)
问:催眠真的不是睡眠吗?
答:关于这一点,我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催眠不是睡眠。
问:催眠与睡眠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睡眠具有自我主导意识(潜意识层面的,而不是意识层面的)。在睡眠状态下,潜意识活动和本能反应有着直接的主导权和信息交换功能。例如:在睡眠状态下,你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是自由且不确定的,你的自我角色定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当然,这并不是真的随机,而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同时,在睡眠当中,外界的一些情况变化会使你出于本能地接收到,并且反应到梦境中——比如环境稍微变得有点儿凉,那么很可能你会梦到自己衣服穿少了,或者正身处在寒冷地带,诸如此类。
而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主导权或被削弱,或被交出,同时与本能反应的信息交换也相对减少了很多。例如: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的角色定位很单一,要么是重现某个场景中曾有的固定角色,要么是观察者身份,这是由催眠师所决定的,被催眠者没有其他选择。同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那么严重(当然,假如剧烈的环境变化还是会对被催眠者有影响,所以催眠时需要一个安静且不被打扰的环境)。
问:我曾经尝试过被催眠,没有成功。催眠不是对所有人有效吗?
答:催眠的确不是对所有人有效的,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很难被催眠,因为他们自我警戒意识很强。但你刚刚所说的这种情况我认为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我想知道:当时你被催眠的动机是什么呢?仅仅是好奇尝试?还是打算验证?或者出于心理问题而必须进入到催眠中去找到源头?我猜是前两种情况吧?那么我会很负责地说明,没有主题的催眠是很不容易成功的。催眠并非想起来就催个眠,看看这是不是真的,或者是否好玩儿。催眠的动机和催眠后所需要获取的主题都是催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发点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到催眠效果,所以大多数时候,催眠本身是和心理诊疗有着捆绑关系的一个特定存在,假如脱离出这种关系,那么催眠则很难具有效力和专业性。仅仅是出于好奇的话,当然很难被催眠成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催眠者的警觉度非常高,对于催眠也会有额外的阻抗——质疑。但如果是出于解决心理问题的催眠,那么肯定是有主题的,被催眠者也会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催眠。那时你顾不上质疑“催眠是真的吗?”,而是更关注“我的问题怎么解决?”。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催眠师的专业性。
另外,请不要相信魔术师的表演——那只是表演。
问:那为什么一些表演性质的群体催眠很容易成功呢?被催眠者会明确表示出自己的确被催眠了,同时讲出被催眠后的感受?
答:这个问题请参考本书《番外篇:关于梦和催眠》一文。
问:催眠存在深浅之分吗?
答:存在。深度催眠相对来说需要足够的强化暗示,从而达到让被催眠者放弃更多主导意识的目的,并借此打开潜意识及记忆深层。不过,通常不需要进行深催眠,因为那既麻烦又困难,还需要几倍于一般催眠的时间——这里的准备时间是指:通过同被催眠者的接触、交谈等来消除其警戒心理,获取更多的信任。
问:自我催眠存在吗?
答:自我催眠实际上算是自我暗示,并不完全属于自我催眠,暗示和催眠还是有差异的。
问:催眠不是暗示吗?
答:不是。催眠是结果,暗示是手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