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再议年号(1 / 2)
关于主礼官人选,岑文本推举的那人确实比岑文本自己更加合适,岑文本推举的不是旁人,正是长孙冲生父长孙无忌。
论资历和威望,毫无疑问,长孙无忌都足够,而且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恪是以两代帝王之名封禅的,长孙无忌是先皇近臣,被李世民亲准的凌烟阁第一功臣,正是代表李世民的最好人选。
有了这番考量,岑文本又执意相让,长孙无忌的主礼官就算是定下来了。
封禅是大事,要促成此事不易,但是当此事由李恪提及,王玄策首倡,岑文本力主实行后,那此事就算是彻底板上钉钉了。
祭天封禅之事是盛举,所耗资费自然也非同一般,不管是垒石筑坛,还是建祠修道,亦或是随扈仪仗并百官的耗费,都是巨大的。
原本依朝廷之意,是要调今岁河北、淮南和河南三地税赋用以封禅之用,但李恪却以此举是他一人之愿为故,由自己的内库出资为主,辅以国库所出,用以封禅。
李恪心疼国力、民力,让自己的内库承担了大部分的开支,但封禅所需不是一笔小数目,再加上原本之前御驾西征一战中李恪的各种贴补,就算是李恪有着东南盐政和漕运兜底的内库,一时间也有些吃紧了。
内库吃紧,耗用不足,原本工期是难免有些延误的,不过就在李恪左右为难,已经做好工期延误的心理准备的时候,便有突厥、薛延陀、吐谷浑并西域诸国等许多使节在得知李恪封禅之意后奉君主之命进京,奉上银钱,还有出人出力的,助李恪度过了这一关。
正因此故,李恪泰山封禅的进度非但没有受到半点延误,反而比起预期还要提前了一些,泰山封禅的一应准备在正月之前就已经大致好了。
随着年末万国来朝,泰山封禅一应准备尽数停当,终于,大唐立国以来的第一次封禅在龙朔六年的正月缓缓拉开了帷幕。
洛阳,紫薇城,则天门。
紫薇宫始建于前隋大业初年,为紫薇城主门,当初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灭了王世充后,以其奢靡,遂命屈突通纵火焚之。
而后终贞观一朝,都不曾再修则天门,于是“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的则天门也就成了眼前的这幅破败模样。
“我继位七载,其间几番有人上奏于我:洛阳乃东都之重,请我重修则天门,但我却一直未准,岑师可知其中的缘故?”则天门下,李恪和岑文本两人相对而立,李恪抬头看着眼前破败的则天门,对岑文本问道。
岑文本不假思索地回道:“因为则天门是当年先皇所焚,是为断奢靡之心,立俭朴之志,陛下效先皇遗德,惜爱民力,故而不曾重修则天门。”
李恪摇了摇头道:“岑师说的是,却也不全是。我不修则天门,确是有效仿父皇之意,但也并非竟是如此。”
岑文本好奇地问道:“不知陛下所言何意?”
李恪笑着回道:“自我登基以来,国中便战事不断,仔细数来,我登基也不过七载,却已经两发国战,虽都是以我大唐大胜告终,但确实也伤及民力,疲敝百姓了。我有如今好战行径,纵是说一句穷兵黩武也不为过,如果我再修奢靡的则天门,岂不是砸了自己的招牌,又与外祖父何意?”
“哈哈哈...”
岑文本听着李恪的话,先是一愣,随即大声笑了出来。李恪口中的外祖父便是兴建则天门的隋炀帝,李恪如此作比,虽然夸张了些,但也不无道理。
这里没有旁人,以岑文本和李恪之间的亲密,不必太过顾忌,岑文本笑道:“陛下虽然好武,但倒也爱惜羽毛。”
李恪道:“有父皇珠玉在前,我身为人子,继位皇帝,纵不能比肩父皇,或者胜过一筹,至少将来也不能在青史之上留下恶名吧。”
王玄策摆了摆手道:“陛下严重了,以陛下今日之功绩,开疆拓土之功已可比汉武,纵非古之第一,可足可彪炳史册,又何来恶名一说。只不过...”
岑文本说着,顿了顿,才接着道:“只不过以陛下眼下看来要胜过先皇,恐怕是还有所不足。陛下武功足矣,但文治尚有不足。”
岑文本的话是在鞭策李恪,同时也是在劝谏李恪,希望李恪日后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治之上,而不是开疆拓土之功。
李恪当即应道:“岑师说的不错,我也正是此意。这洛阳虽有东都之名,但自我登基以来,居于洛阳的时日却不多,洛阳是文教昌盛之地,胜过长安,我正欲日后多居于洛阳,以表兴文治之心。”
在此之前,李恪为了早日击破吐蕃,争雄西域,所以常年居于长安,以便更快地布置吐蕃和西域之事,但现在不同了,吐蕃已灭,藏南已为大唐所有,李恪以后会更多地把重心放在文治之上,所以文教昌盛的洛阳就成了李恪的首选。
李恪接着道:“再过几日就是泰山封禅之日,我欲在封禅当日布此消息,并改龙朔年号,岑师以为如何?”
岑文本之前倒是没想过李恪会动改年号的心思,但李恪有心从文治,对于岑文本来说倒是他想要看到的。
毕竟自大唐开国以来,大唐便一直重武,连年征战,虽然是胜多败少,威达四海,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李恪有心重文,正和眼下的国运,至于年号什么的,倒是次要的了。 ↑返回顶部↑
论资历和威望,毫无疑问,长孙无忌都足够,而且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恪是以两代帝王之名封禅的,长孙无忌是先皇近臣,被李世民亲准的凌烟阁第一功臣,正是代表李世民的最好人选。
有了这番考量,岑文本又执意相让,长孙无忌的主礼官就算是定下来了。
封禅是大事,要促成此事不易,但是当此事由李恪提及,王玄策首倡,岑文本力主实行后,那此事就算是彻底板上钉钉了。
祭天封禅之事是盛举,所耗资费自然也非同一般,不管是垒石筑坛,还是建祠修道,亦或是随扈仪仗并百官的耗费,都是巨大的。
原本依朝廷之意,是要调今岁河北、淮南和河南三地税赋用以封禅之用,但李恪却以此举是他一人之愿为故,由自己的内库出资为主,辅以国库所出,用以封禅。
李恪心疼国力、民力,让自己的内库承担了大部分的开支,但封禅所需不是一笔小数目,再加上原本之前御驾西征一战中李恪的各种贴补,就算是李恪有着东南盐政和漕运兜底的内库,一时间也有些吃紧了。
内库吃紧,耗用不足,原本工期是难免有些延误的,不过就在李恪左右为难,已经做好工期延误的心理准备的时候,便有突厥、薛延陀、吐谷浑并西域诸国等许多使节在得知李恪封禅之意后奉君主之命进京,奉上银钱,还有出人出力的,助李恪度过了这一关。
正因此故,李恪泰山封禅的进度非但没有受到半点延误,反而比起预期还要提前了一些,泰山封禅的一应准备在正月之前就已经大致好了。
随着年末万国来朝,泰山封禅一应准备尽数停当,终于,大唐立国以来的第一次封禅在龙朔六年的正月缓缓拉开了帷幕。
洛阳,紫薇城,则天门。
紫薇宫始建于前隋大业初年,为紫薇城主门,当初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灭了王世充后,以其奢靡,遂命屈突通纵火焚之。
而后终贞观一朝,都不曾再修则天门,于是“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的则天门也就成了眼前的这幅破败模样。
“我继位七载,其间几番有人上奏于我:洛阳乃东都之重,请我重修则天门,但我却一直未准,岑师可知其中的缘故?”则天门下,李恪和岑文本两人相对而立,李恪抬头看着眼前破败的则天门,对岑文本问道。
岑文本不假思索地回道:“因为则天门是当年先皇所焚,是为断奢靡之心,立俭朴之志,陛下效先皇遗德,惜爱民力,故而不曾重修则天门。”
李恪摇了摇头道:“岑师说的是,却也不全是。我不修则天门,确是有效仿父皇之意,但也并非竟是如此。”
岑文本好奇地问道:“不知陛下所言何意?”
李恪笑着回道:“自我登基以来,国中便战事不断,仔细数来,我登基也不过七载,却已经两发国战,虽都是以我大唐大胜告终,但确实也伤及民力,疲敝百姓了。我有如今好战行径,纵是说一句穷兵黩武也不为过,如果我再修奢靡的则天门,岂不是砸了自己的招牌,又与外祖父何意?”
“哈哈哈...”
岑文本听着李恪的话,先是一愣,随即大声笑了出来。李恪口中的外祖父便是兴建则天门的隋炀帝,李恪如此作比,虽然夸张了些,但也不无道理。
这里没有旁人,以岑文本和李恪之间的亲密,不必太过顾忌,岑文本笑道:“陛下虽然好武,但倒也爱惜羽毛。”
李恪道:“有父皇珠玉在前,我身为人子,继位皇帝,纵不能比肩父皇,或者胜过一筹,至少将来也不能在青史之上留下恶名吧。”
王玄策摆了摆手道:“陛下严重了,以陛下今日之功绩,开疆拓土之功已可比汉武,纵非古之第一,可足可彪炳史册,又何来恶名一说。只不过...”
岑文本说着,顿了顿,才接着道:“只不过以陛下眼下看来要胜过先皇,恐怕是还有所不足。陛下武功足矣,但文治尚有不足。”
岑文本的话是在鞭策李恪,同时也是在劝谏李恪,希望李恪日后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治之上,而不是开疆拓土之功。
李恪当即应道:“岑师说的不错,我也正是此意。这洛阳虽有东都之名,但自我登基以来,居于洛阳的时日却不多,洛阳是文教昌盛之地,胜过长安,我正欲日后多居于洛阳,以表兴文治之心。”
在此之前,李恪为了早日击破吐蕃,争雄西域,所以常年居于长安,以便更快地布置吐蕃和西域之事,但现在不同了,吐蕃已灭,藏南已为大唐所有,李恪以后会更多地把重心放在文治之上,所以文教昌盛的洛阳就成了李恪的首选。
李恪接着道:“再过几日就是泰山封禅之日,我欲在封禅当日布此消息,并改龙朔年号,岑师以为如何?”
岑文本之前倒是没想过李恪会动改年号的心思,但李恪有心从文治,对于岑文本来说倒是他想要看到的。
毕竟自大唐开国以来,大唐便一直重武,连年征战,虽然是胜多败少,威达四海,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李恪有心重文,正和眼下的国运,至于年号什么的,倒是次要的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