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东线危局(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是,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日德兰海战是一道分水岭。德国人为了打破英国的封锁,越来越转向无限制的潜艇战,不顾政治上的一切风险和道义上的耻辱。1916年被击沉的舰船总数不断增加。当年最后一季度,英国每月被击沉的舰船达17.6万吨(到当时为止的最高纪录),加上同年10月中立国舰船被击沉10.2万吨(也是高纪录),协约国其他国家舰船约7.5万吨。击沉的各国舰船总数平均1个月19.2万吨,比1915年多7.9万吨。封锁者正在变成被封锁者。
  日德兰海战的另一个间接后果是英国陆军大臣和民族英雄喀土穆的基钦纳爵士之死。5月底公海舰队出港以前,一艘德国潜艇在奥克尼群岛外围布下了水雷。基钦纳乘坐巡洋舰汉普郡号去俄国执行任务,6月5日,汉普郡号触雷,很快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沉没,全舰人员几乎都葬身海底。就基钦纳的名望来说,他的死是及时的。他已失去了权力,在内阁中也失去了威信;他经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尽管他组建和训练的“新军”成为他留下的一块纪念碑,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毕竟不是他的战争。
  10月26日,一道横跨多佛尔海峡的防潜网和水雷屏障遭到一支德国驱逐舰队的奔袭,德军以很小的代价击沉了6艘漂网渔船和1艘保护防潜网的驱逐舰,并击伤其它两艘英国舰船。
  这其中的半数驱逐舰都是从中国购买的,这使得协约国再次的追加了一批订单,无他,这中国产的驱逐舰就是好用。
  协约国没法不跟中国做生意,毕竟中国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的又一大商品输出国。
  只是中国民间目前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主义呼声,使得协约国的公使先生们胆战心惊。
  德国与奥匈帝国已经有了先例,没有保留的全部交出了在华特权,并且全部扫清了在中国的剥削。
  他们迅速的调整了对中国的关系,这一点相当成功,赢得了中国各界的赞誉。
  中国加入同盟国的呼声,也是来源于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友好。
  李安生曾经提出过相当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协约国全部废除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什么租借地租界都要归还。
  现在英法不得不认真的审视起来,是否真的要这么做,从而赢得中国的支持。
  李安生大力支持高尔夫兄弟的革命行动,给沙俄造成困扰,甚至直接推进至乌拉尔山脉,让东线的占据出线变化,居心险恶。
  到1916年3月,俄国人已补充了他们因1915年的失败所造成的军队缺额,生产和进口了足够的步兵武器来武装他们新建的军队。
  如同1914年那样,沙皇军队发起1916年战局时,再次扮演为他人作嫁的角色。凡尔登战役是一条理由,法国人要求沙皇牵制德国兵力,从而导致由俄国第 2集团军向纳罗奇湖附近强大的德军阵地发动一场仓促上阵准备不周的进攻(3月18-26日)。泥泞、严寒和主观错误,加上德军的火炮和机关枪火力,再次迫使俄国这部“蒸汽压路机”在没有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情况下,戛然停止,而沙皇军队遭受近10余万人的损失,一无所获。
  接着在东线出现一段平静,正在准备一场大规模的协同进攻。但事与愿违,西线的紧张(这一次是奥匈于5月间对意大利发起的攻势)再次导致仓促发动进攻的决策。对俄国来说,这是它在此次大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行动;这次行动与以往的进攻不同,它导致了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指挥这次行动的是一位烈性子的、颇有胆略的能干的骑兵将军——阿列克塞?勃鲁西洛夫,他或许是俄国将军中最优秀的一位,因而此次进攻以他的名字命名。1916年勃鲁西洛夫指挥西南集团军群,他自告奋勇以该集团军群于6月向奥匈军发起进攻,以回答意大利提出的援助请求。他统率下的第7、第8、第9和第11集团军总共50多个师。他在一条200 英里长的战线上面对的主要是4个奥匈集团军(得到几个德国师的加强),总计达46个师。
  勃鲁西洛夫发动的全力以赴的攻势,在突然性掩护下,从杜布诺以北,直达靠近罗马尼亚边境的德涅斯特河。这次进攻于6月4日开始,次日无心作战的奥匈军陷入了困境。北线的奥匈第4集团军和南线的第7集团军,在体力上和士气上都崩溃了,奥匈帝国中唱反调的少数民族(现在已占陆军中的大多数)干脆开小差到后方去,或者同俄军中的斯拉夫同族人联欢。
  勃鲁西洛夫的首次进攻到6月中旬耗尽了力量。但是,尽管照例发生补给短缺和运输困难的情况,加之俄国其他集团军群未能发动许诺的辅助进攻,勃鲁西洛夫还是再次发动进攻。
  不过。历史本应该给他一场辉煌的胜利,可是,随着从欧俄传来的噩耗,大规模的革命发生了,国内的局势出线动荡,勃鲁西洛夫的攻势顿时戛然而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