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与共(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俞蔓在村中曾经有过一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叫何承祖。
  大家两小无猜时,时常在一起玩耍,后来她被家人送到镇上织坊,只有偶尔休沐才能回家一趟,大家渐渐就少了来往。
  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俞蔓偶尔回到家中,总能在村子里遇到那个人。
  不管是去河边洗衣裳,还是去田里送饭,偶遇的次数多了,见面总要说上几句话,这一来二去的,大家仿佛又恢复了儿时的亲密。
  再后来……再后来俞蔓的心就乱了,对方反倒迟迟没有挑破那层窗户纸。
  平溪村里有适龄小伙子的人家,几乎都知道俞家老宅提的那两个要求。
  乡下人议亲都早。按说以俞蔓这般人才,又到了花一样的年纪,合该早早的订下亲事,来求娶的媒人不说踏破了门槛,怎么也不至于门前冷清才是。
  原因很简单,只那一条铁打得“二十两银子彩礼”的条件,就吓退了大多数人。
  庄户人家娶个亲,彩礼送个三两五两的也有,咬咬牙十两八两的也行,一口咬定要二十两就是天价了。
  不恰当地说,买一头牛只要八两银子,为娶个媳妇,人家家里要花上两头半牛的钱。
  不消说,办个喜事还要再加上待客宴席的花费,这林林总总的加起来,若没有个三十两银子,这媳妇竟是娶不到家的。
  更让人望而却步的是,俞家老宅咬死了要等到俞蔓十八岁才能出嫁。
  乡下说亲,男方总要比女方大上一两岁,让人家等到二十岁这媳妇才能娶进门,那抱孙子不就更晚了吗?
  就算有人家相中了俞蔓的人品,非卿不娶,可轮到商量陪嫁的时候,当着媒人的面,俞家人又吱吱吾吾的不肯表态。
  原来收那么老些彩礼,竟是一文钱都不打算让闺女陪出门!
  那城里的风气姑且不论,只说说乡下庄户人家议亲的习惯。
  寻常普遍一些的,大多都是娘家留下一半的彩礼,拿出另一半给闺女置办嫁妆。
  那讲究些的厚道人家,心疼闺女,不管夫家给多少彩礼,一分不留,全给闺女写成嫁妆单子,压箱底陪嫁出去给闺女傍身,好让闺女在夫家腰杆子硬一些。
  只有那些讲究不起来的破落户,才会如此行事。
  收了二十两的彩礼,竟是一文钱都不打算陪嫁,只打算出一副简薄的嫁妆:几床被褥,两身衣裳,再加些不值钱的杂木家具就把闺女打发出门了。
  那俗话说,买猪看圈,娶媳妇看院。
  明明家境不差的俞家老宅开出如此刻薄的条件,基本上就等于闺女嫁出去以后,沾不到家里半点儿光。
  结亲是结两家之好,那人家结亲跟买个媳妇似的,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此议了几户人家都没谈拢,媒人渐渐就不上门了。
  而何家的家境只是平常,不算什么殷实人家,要他们家出二十两的彩礼简直是天方夜谭。
  何承祖又是独子,还比俞蔓大两岁,又如何能等到她十八岁才过门?
  结果,只见何承祖日复一日地跟俞蔓示好,却迟迟不提遣媒人上门的事。
  见对方不肯明白地表态,俞蔓心里也自有她的矜持,不愿意主动开口说什么,结果两个人就这么平淡如水地来往着。
  这不明不白的关系,一直拖到俞蔓在镇上织坊日夜不停地赶工,累垮了身体,人事不省地被织坊送了回来。
  村里那阵子谣言四起,一时传出俞家要送她当妾,人反被俞家二房接了去;一时又在传俞蔓亏空了身体,不能生养的消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