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3 / 3)
几句轻飘飘的感谢不疼不痒的,只是安慰自己的话罢了,俞馨娘根本说不出口。
她伸手轻抚着面前的和离书,好半晌才收了眼泪,露出一个笑容只说以后的事:“咱们可以放心安家了。有了这十两银子,就可以多订些砖瓦,多盖两间屋子,以后给你娶媳妇用。”
柳和昶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对柳永寿更是连问都不问,他神色沉静,只有在母亲开口以后,才笑着应和说:
“房子不急着盖,那院子可要圈大一些,反正挨着善姐姐家,这周围都是空地,以后儿子出息了,咱们还可以再一进一进的加盖。”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盖房子的事,俞怀安本来捏着胡子,笑呵呵地听他们商量,这会儿倒是被提醒了:
不如趁着现在善姐儿家周围没人住,先给老二和小五子各占上一块宅基地,免得以后这周围越住人越多,再想占就来不及了。
尤其是俞小五,看样子以后他的前程如何,就要看善丫头能走多远了。
俞怀安也想通了,反正早晚要分家,老话说得好,远香近臭,各个房头还是不要掺和在一起住,分开得好。
俞善这批粮食收得很顺利。
有了灵活两便的收购方案,百姓们怎么算都不吃亏,俞善还签下了两千多亩的秋粮供应契书。
随着大量的粮食入仓以后,杨庄头他们也没闲着。
尽管去年冬天刚修过粮仓,实在是架不住今年雨水太多,杨庄头怕新粮受潮,干脆在收夏粮之前又修了一回。
米粮皆怕潮湿,因此粮仓的地面全都用三合土重新铺过一遍,经过几次夯实,简直平滑如镜,也不返潮。
可随着运回来的粮食越来越多,原先小镜庄的粮仓肯定是不够用了。
连专门为作坊新修的粮仓都赶不及俞善他们运粮回来的速度,几乎是刚修好一座就囤满一座。
新粮仓是俞怀安带着村中青壮一起修建的,因为离河很近,俞怀安狠狠心,用上了最好的砖石,把库房修砌得像宅院一般。
宅院三面都是用来存粮的房间,十间一排,墙上留着对应的通风用的小窗,院子中央留了足够的空地,方便以后晒粮用。
人心齐力量大,粮仓建得很快,装满粮食之后,俞怀安还特意安排了村民,日夜不停地守着那些珍贵的粮食。
现在村里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站在粮仓前面,看着一袋袋粮食入库——庄户人家能想到最安心的场景莫过如此。
粮食堆得多了,要操心的问题也多。
稻谷虽然有坚硬的颖壳,却极易生芽,又不耐高温。
本来收粮时就连遇阴雨,如今又是盛夏,这一湿一热,稻谷很容易爆腰,以后碾米的时候,米粒随着裂纹拦腰而断,产生的碎米太多,出米率就低了。
想要在这盛夏之时将稻米入库,着实是一桩麻烦。不仅要担心受潮,还要特别注意防虫。
杨庄头他们原先每年的粮食入库,很快就被周府运走了,谈不上贮存,而自家吃的粮食能填满瓮就不错了。
村民们也是一样,家家都有地窖,可作坊的粮食太多,挖地窖显然不现实,最终还是建了粮仓。
如今面对如此数量巨大粮食,杨庄头和俞怀安都束手无策。
最后还是俞善又请托了郭县尉一回,给村里介绍了个衙门里专门看管粮库的老吏,这才学到一些窍门,把作坊的原料好好保存了下来。 ↑返回顶部↑
她伸手轻抚着面前的和离书,好半晌才收了眼泪,露出一个笑容只说以后的事:“咱们可以放心安家了。有了这十两银子,就可以多订些砖瓦,多盖两间屋子,以后给你娶媳妇用。”
柳和昶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对柳永寿更是连问都不问,他神色沉静,只有在母亲开口以后,才笑着应和说:
“房子不急着盖,那院子可要圈大一些,反正挨着善姐姐家,这周围都是空地,以后儿子出息了,咱们还可以再一进一进的加盖。”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盖房子的事,俞怀安本来捏着胡子,笑呵呵地听他们商量,这会儿倒是被提醒了:
不如趁着现在善姐儿家周围没人住,先给老二和小五子各占上一块宅基地,免得以后这周围越住人越多,再想占就来不及了。
尤其是俞小五,看样子以后他的前程如何,就要看善丫头能走多远了。
俞怀安也想通了,反正早晚要分家,老话说得好,远香近臭,各个房头还是不要掺和在一起住,分开得好。
俞善这批粮食收得很顺利。
有了灵活两便的收购方案,百姓们怎么算都不吃亏,俞善还签下了两千多亩的秋粮供应契书。
随着大量的粮食入仓以后,杨庄头他们也没闲着。
尽管去年冬天刚修过粮仓,实在是架不住今年雨水太多,杨庄头怕新粮受潮,干脆在收夏粮之前又修了一回。
米粮皆怕潮湿,因此粮仓的地面全都用三合土重新铺过一遍,经过几次夯实,简直平滑如镜,也不返潮。
可随着运回来的粮食越来越多,原先小镜庄的粮仓肯定是不够用了。
连专门为作坊新修的粮仓都赶不及俞善他们运粮回来的速度,几乎是刚修好一座就囤满一座。
新粮仓是俞怀安带着村中青壮一起修建的,因为离河很近,俞怀安狠狠心,用上了最好的砖石,把库房修砌得像宅院一般。
宅院三面都是用来存粮的房间,十间一排,墙上留着对应的通风用的小窗,院子中央留了足够的空地,方便以后晒粮用。
人心齐力量大,粮仓建得很快,装满粮食之后,俞怀安还特意安排了村民,日夜不停地守着那些珍贵的粮食。
现在村里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站在粮仓前面,看着一袋袋粮食入库——庄户人家能想到最安心的场景莫过如此。
粮食堆得多了,要操心的问题也多。
稻谷虽然有坚硬的颖壳,却极易生芽,又不耐高温。
本来收粮时就连遇阴雨,如今又是盛夏,这一湿一热,稻谷很容易爆腰,以后碾米的时候,米粒随着裂纹拦腰而断,产生的碎米太多,出米率就低了。
想要在这盛夏之时将稻米入库,着实是一桩麻烦。不仅要担心受潮,还要特别注意防虫。
杨庄头他们原先每年的粮食入库,很快就被周府运走了,谈不上贮存,而自家吃的粮食能填满瓮就不错了。
村民们也是一样,家家都有地窖,可作坊的粮食太多,挖地窖显然不现实,最终还是建了粮仓。
如今面对如此数量巨大粮食,杨庄头和俞怀安都束手无策。
最后还是俞善又请托了郭县尉一回,给村里介绍了个衙门里专门看管粮库的老吏,这才学到一些窍门,把作坊的原料好好保存了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