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脯(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要粮食还没入库, 夏收就不算完。把熟透了的庄稼顺利从田里收回来,还只是第一步而已, 接下来就该晒麦子了。
  每个村里有晒场, 而且,晒场上哪一块分给谁家用都是定例,就跟祖产似的, 到了分家的时候, 家里的晒场都要拿出来说道说道,分一块儿出来才行。
  小镜庄的晒场是一早就碾好了的, 就设在庄子上。
  杨庄头他们之前挑了块平整的地面, 趁着下过雨的地面湿润, 用大石碌碡一遍遍把泥土地碾得平整光滑, 跟镜子也不差多少了。
  庄奴们把一扎扎麦捆子整整齐齐往场上一堆, 堆满之后, 再依次将麦捆子解开,一圈圈如水波般地摊开,摊成一个个同心圆圈。
  待暴晒之后, 又有庄奴吆喝赶着牛, 拉着大石碌碡一圈一圈地走起来, 来来回回地碾麦子, 直到脱落下来的麦穗散开, 这时候, 空心的麦杆子也被碾得软塌塌的。
  此时, 再用木叉将光秃秃的麦杆挑开,垒成一个个小山丘般的麦秸垛,一边垒一边踩实——这可是好东西, 许多村民一整年要穿的草鞋都是从这里头来的。
  在村里, 地里长出来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会浪费。村民们习惯拿干秸杆当烧火的引子,许多人还拿来沤肥。
  俞善则打算把秸秆都妥善存起来,等过冬时掺和其他青贮料来喂牛。
  尤其是等到冬天,牛场还能再添十来头小牛犊,算一算牛的食量,俞善觉得很应该从村里收购一批秸秆囤起来。
  不光麦子的杆能当饲料,玉米秆、水稻秆、花生秧子一样能用。
  俞善都盘算好了,等到盛夏时节,再把专门给牛场种的苜蓿多收割一些,制成青贮,如此样样周全,端看到时牛场能不能顺利度过第一个冬天的考验了。
  话说,从碾麦子开始,俞善的牛场又热闹起来——光靠人力推着大石碌碡实在是太费劲了,租头牛拉着不是更省力吗?
  就守着那么大的一个牛场,俞善收的价钱也公道,租一次牛轻轻松松一两天就能干完的活计,何乐而不为呢?
  把麦秸秆挑走之后,碾场上剩下混着碎秸秆和糠粃的麦粒,还要再做处理,要趁着有风的天气,靠人力用木锹一下一下的扬谷才行。
  这活计不仅累,期间只要风向一转,谷壳就会扑头盖脸沾得人满身都是,开得人灰头土脸不说,还抓挠得不行。
  俞善看完整个收获的过程,只是无限唏嘘——这也太原始了。
  她记得,不仅在汉代时就已经有了专门用来扬谷的扇车,后来的天工开物中,更是记载了一种闭合式的风扇车——有曲柄摇手用以鼓风,还设有进、出风口,保证整个扬谷过程干干净净的。
  只要在摇动手柄鼓风之时,把粮食过一遍风扇车,干净饱满的谷物便直接从出粮口落出,而剩下干瘪的糠粃稻壳则随着风,一起飘出风口,简单利落又干净。
  却不知道为什么平溪村这里,还保持着最原始的纯手工收割方式,费时又费力。
  俞善不知道是因为平溪村闭塞,还是农具的历史有什么不一样的进程。
  总之她回去就写了个备忘录,哪怕今年已经来不及了,也要提醒自己明年一定要提前制一些利于农事的工具。
  譬如脚踏式的打谷机,还有手摇式的风扇扬谷车,如果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又能节省多少人力。
  不过,俞善转念一想,夏收是赶不上了,不是还有秋收吗?何必再耽误一年的功夫。
  她兴冲冲地花了几个通宵,连夜画出几张图纸,自己手里留下一份,另外一份则打算送给杨绍光。
  俞善一开始就不打算拿这些农具赚什么钱,而且,在她手里想要推广开来,恐怕还要耽误上一两年,送到杨绍光手里就不同了。
  杨绍光是父母官,劝课农桑乃份内之事,只要试验过那些农具有效,能节省人力,恐怕只要他一纸令下,等到秋收时,俞善设计的打谷机和扬谷车就能在整个石江县派上用场了。
  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争回耧。
  农时不等人,所谓的双抢,不仅要抢收,夏粮颗粒归仓;还要抢种,秋粮种足种满。
  总之这农历五、六月最是辛苦,边收边种,一刻也松懈不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