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计(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工代赈啊, 本朝确实有过先例。”杨绍光只说了这一句话,便沉思起来。
  别人或许不清楚, 他却知道得非常详尽, 当年高祖的陵寝就是以工代赈修建而成的。
  前朝末帝昏庸,内不能清吏治,外不能御强敌。而高祖正值年少热血, 干脆振臂一呼, 带兵起义,南征北战了十余年, 登基之时也仅仅年过三十。
  那时, 经过多年兵祸, 百姓正需要休养生息, 偏偏老天不给活路, 一年接着一年, 不是水灾就是大旱,甚至雪灾、蝗灾、地龙翻身接连发生……
  可以说,大晋初初立朝的十年间, 简直灾祸不断, 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杨绍光从家中记载的本朝辛秘录中得知, 当时新朝初立, 百废待兴, 处处都需要钱。为了赈灾款项的出处, 朝中也是吵成一片。
  最后还是高祖发了狠, 下旨开山建陵。其实,彼时高祖正值壮年,还远不到修建山陵的时候。
  朝中再没钱, 皇帝说要修陵寝, 谁敢推脱?怎么也得拨出款子来。
  只是,高祖并没有依惯例从民间征发劳役,而是让受了灾的流民们充当役夫,每日能发两餐糊口;等灾难过后就马上停工,用军队遣送灾民回乡。
  以至于后来,一有灾祸发生,流民们就自发地往京城方向走,因为他们知道在高祖山陵处有工可做,有饭可吃,有一条活路可走。
  如此修修停停,高祖的山陵足足修了十年还未完工,而且越修越大,几乎将整座山体挖空。
  之后老天终于当个人,开始风调雨顺,陵寝就停工了二十年之久,直到高祖过了六十岁才开始重新修建。
  只是,在杨家的辛秘录中记载,当时有传言,说高祖一开始修建陵寝是个幌子,那时朝廷一穷二白,以工代赈的钱,是悄悄挖了前朝的帝陵,变卖其中的奇珍异宝得来的。
  杨绍光私以为这传言是有几分真的。不然为什么前朝帝陵在京郊东山,本朝的帝陵就建在京郊西山,相距不远。
  要知道,前朝不过两百年就覆灭了,那风水也不吉利啊。
  总之,高祖陵寝的修建,前前后后跨越了有三十几年,据说地宫修建得很大,陈设却并不奢华。
  相传,是高祖为了避免重蹈前朝的覆辙,临终前下令不许殉葬,也没有任何值钱的陪葬,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
  不过,以高祖的文韬武略英明神武,足以证明这以工代赈的法子是绝对可行的,就算事后被人弹劾,杨绍光也确信有现成的理由可以自辩脱罪。
  他思前想后,终于下定决心:“既然俞小娘子能想到这个法子,那不知可有什么良策?”
  “有啊。”俞善听了精神一振:“只要有人,可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二位大人如果不介意,我能坐下慢慢说嘛?”
  此时正是午膳的当口,刚才在后堂议事的师爷和县丞等人都去用午食了,空着几把椅子,俞善不见外地随便挑了地方坐下,先问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衙门现在有钱吗?”
  郭县尉闻言捂住心口,头摇得像拨浪鼓:“没有没有,衙门穷得很。”
  没钱还说得这么大声,吓唬谁呢?
  俞善深深地看了郭县尉一眼,啧啧地摇着头,嫌弃之意溢于言表。
  郭县尉:……
  “只要有人,没钱也没关系。”俞善赶在郭县尉炸毛之前说道:
  “修桥铺路,功德无数。我的建议就是从灾民里征劳力,去修桥,去把各个村子到县城的官路拓宽、夯实,能用三合土或石板铺一遍更好。最好路的两侧再挖出排水沟,免得多下几天雨就把路给冲毁了。”
  “嘶……都说了衙门没钱了!”杨县令还没说话,郭县尉就牙疼似的抽了口凉气:
  “你这丫头口气可不小,就算征流民做工不要钱,可总得管饭吧?还有修路造桥要耗费的种种物料,你知不知道这要花多少银钱?”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