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楼(1 / 5)
明安书院的建立对明安府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性意义。在此前的几百年内, 整个明安府是没有任何一所书院的,就连小小的私塾都不存在。
知识在各高门大户之间,属于敝帚自珍的好东西。
明安府的大户人家也只是花大价钱将西席先生请回家教导自家孩子, 普通百姓家若是稍有余钱,想让自家孩子读书识字进学, 是没有这个门路的。
百姓不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但越是贫穷的地方, 知识垄断性越强。
锦绣以前就听人说过, 和元老爷相熟的周老爷家祖上曾经出过一个读书人, 当时周家祖上族长发现族中出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好孩子, 遂萌发念头,想送那孩子去读书,可周家没有门路,最后走关系走到了当时县衙的一位师爷头上。
那位师爷的岳父听闻曾经是个秀才,上了年纪, 闲赋在家含饴弄孙, 日子过得很是清闲,周家送上了族中一半的家产, 才让那位师爷的岳父答应收周家的孩子为徒弟教导孩子读书。
逢年过节礼物不断, 周家全族将那位老秀才当成祖宗一样供着, 就为了对方能对他们家孩子倾囊相授。
可一位老秀才,说实话,本身才学有限, 年近30才考上秀才,能教导的也不过是一些自身经验。
就这, 周家都对那人满怀感激, 几十年下来, 周家族人依然和那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尽管周家如今已经发达,而对方早已没落,但周家人上对方家门,也依然将对方当师长供着。
这件事一方面说明周家厚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明安府的人想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
越是贫穷的地方,民智未开,百姓受到的教养有限,眼界有限,懂得的道理有限,或许就跟戏文里唱的,农夫农妇,只以为皇帝每天吃的香喷喷油汪汪的葱油饼,种地用的都是金锄头,这已经是他们想象的极限。
很多人做梦都想自家孩子能够读书,也有很多人根本想不到让自家好好一个劳动力大小伙子读书,对他们家能有什么好处?
但总的来说,锦绣对建立书院这件事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态度,让百姓能读书,明智,是锦绣能对这里做的最大努力。
去年为了给庄子上的孩子们教导乘法口诀,基本算数,锦绣就和衙门里的官员们私下里斗了一场,虽然最后全部被他强力镇压,别人碍于他的暴力,敢怒不敢言。
那些人至今被他压在手里,整天无所事事,过着朝九晚五的养老生涯,但凡他在一日,这辈子升迁无望。还有些不听话的,直接被他送去矿场挖石头。
那些人表面上看似乖巧听话,像是认命了一般,领着衙门的俸禄,浑浑噩噩过日子,不掺和衙门里的事,成为边缘人物一般,只用冷漠的眼神观察着衙门里的一切。
但对方怎么想的锦绣心里清楚的很。他们都在等锦绣为了自己的行为,自食恶果的一天,到了那时候就是他们挺着腰杆站出来联合所有文人指责打压锦绣的时候。
虽然锦绣不会让自己落到那个地步,那些人的愿望注定要落空了,但从这件事里就能知道在这些贫穷的地方,知识垄断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否则也不会因为当时锦绣和府城卫家的时候,卫家因为出了一个周文岳父明南郡王不知道第多少房小妾,就能在明安府上到知州下到百姓之间,横行霸道,无所顾忌。
但凡当时明安府消息灵通一些,知道其中的猫腻都不能被卫家耍的团团转,由此可见,这地方的落后。
这让锦绣不得不想起了在前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候,上品无寒士,寒门无贵子,底层百姓想要出一个当官人,难于上青天。青云直上的路基本被上层紧紧握在手里,根本不给下层百姓一点挣扎的希望。
上层的士大夫们几乎从出生就拥有了一切,他们的出身是站在底层百姓奋斗一辈子也够不着的位置之上。
到了本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就是为了对抗打压读书做官被上层垄断的局面。现如今的科举制度虽然还不够完善,商人之子参加科举也依然受到种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但相比前朝,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像锦绣老家城关镇那种地方,在前朝就有了书院,到了本朝,书院逐渐形成规模,一个小小的县城书院,能与州府的府学形成对抗之势,还勾搭将军府的二少爷去那里当院长,足以说明城关镇是多么繁华的城镇。
锦绣能出生在那里,是他的幸运。
而从今天开始,锦绣希望每一个出生在明安府的孩子,也能拥有这份幸运。
宁亲王老爷子站在上头,目光幽深,对下面的学生,官员,以及学生的家长讲话,锦绣站在旁边静静的听着,看着下面一张张渴望的脸,心下无端生出了许多责任感。
学生们穿着整齐统一的青衫,梳着统一样式的发髻,按照学校要求规规整整的站成方阵。个头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每一张小脸上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看着就让人觉得朝气蓬勃,对未来有着数不尽的希望。
家长们则更是激动,这些家长们有明安府的乡绅富豪,也有普通百姓往常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现在站在同一人群里,穿着不同,气质不同,举止不同,但他们的眼神里都有着相同的渴望。
那是对知识,对书本,对出人头地,对命运的渴望。 ↑返回顶部↑
知识在各高门大户之间,属于敝帚自珍的好东西。
明安府的大户人家也只是花大价钱将西席先生请回家教导自家孩子, 普通百姓家若是稍有余钱,想让自家孩子读书识字进学, 是没有这个门路的。
百姓不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但越是贫穷的地方, 知识垄断性越强。
锦绣以前就听人说过, 和元老爷相熟的周老爷家祖上曾经出过一个读书人, 当时周家祖上族长发现族中出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好孩子, 遂萌发念头,想送那孩子去读书,可周家没有门路,最后走关系走到了当时县衙的一位师爷头上。
那位师爷的岳父听闻曾经是个秀才,上了年纪, 闲赋在家含饴弄孙, 日子过得很是清闲,周家送上了族中一半的家产, 才让那位师爷的岳父答应收周家的孩子为徒弟教导孩子读书。
逢年过节礼物不断, 周家全族将那位老秀才当成祖宗一样供着, 就为了对方能对他们家孩子倾囊相授。
可一位老秀才,说实话,本身才学有限, 年近30才考上秀才,能教导的也不过是一些自身经验。
就这, 周家都对那人满怀感激, 几十年下来, 周家族人依然和那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尽管周家如今已经发达,而对方早已没落,但周家人上对方家门,也依然将对方当师长供着。
这件事一方面说明周家厚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明安府的人想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
越是贫穷的地方,民智未开,百姓受到的教养有限,眼界有限,懂得的道理有限,或许就跟戏文里唱的,农夫农妇,只以为皇帝每天吃的香喷喷油汪汪的葱油饼,种地用的都是金锄头,这已经是他们想象的极限。
很多人做梦都想自家孩子能够读书,也有很多人根本想不到让自家好好一个劳动力大小伙子读书,对他们家能有什么好处?
但总的来说,锦绣对建立书院这件事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态度,让百姓能读书,明智,是锦绣能对这里做的最大努力。
去年为了给庄子上的孩子们教导乘法口诀,基本算数,锦绣就和衙门里的官员们私下里斗了一场,虽然最后全部被他强力镇压,别人碍于他的暴力,敢怒不敢言。
那些人至今被他压在手里,整天无所事事,过着朝九晚五的养老生涯,但凡他在一日,这辈子升迁无望。还有些不听话的,直接被他送去矿场挖石头。
那些人表面上看似乖巧听话,像是认命了一般,领着衙门的俸禄,浑浑噩噩过日子,不掺和衙门里的事,成为边缘人物一般,只用冷漠的眼神观察着衙门里的一切。
但对方怎么想的锦绣心里清楚的很。他们都在等锦绣为了自己的行为,自食恶果的一天,到了那时候就是他们挺着腰杆站出来联合所有文人指责打压锦绣的时候。
虽然锦绣不会让自己落到那个地步,那些人的愿望注定要落空了,但从这件事里就能知道在这些贫穷的地方,知识垄断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否则也不会因为当时锦绣和府城卫家的时候,卫家因为出了一个周文岳父明南郡王不知道第多少房小妾,就能在明安府上到知州下到百姓之间,横行霸道,无所顾忌。
但凡当时明安府消息灵通一些,知道其中的猫腻都不能被卫家耍的团团转,由此可见,这地方的落后。
这让锦绣不得不想起了在前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候,上品无寒士,寒门无贵子,底层百姓想要出一个当官人,难于上青天。青云直上的路基本被上层紧紧握在手里,根本不给下层百姓一点挣扎的希望。
上层的士大夫们几乎从出生就拥有了一切,他们的出身是站在底层百姓奋斗一辈子也够不着的位置之上。
到了本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就是为了对抗打压读书做官被上层垄断的局面。现如今的科举制度虽然还不够完善,商人之子参加科举也依然受到种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但相比前朝,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像锦绣老家城关镇那种地方,在前朝就有了书院,到了本朝,书院逐渐形成规模,一个小小的县城书院,能与州府的府学形成对抗之势,还勾搭将军府的二少爷去那里当院长,足以说明城关镇是多么繁华的城镇。
锦绣能出生在那里,是他的幸运。
而从今天开始,锦绣希望每一个出生在明安府的孩子,也能拥有这份幸运。
宁亲王老爷子站在上头,目光幽深,对下面的学生,官员,以及学生的家长讲话,锦绣站在旁边静静的听着,看着下面一张张渴望的脸,心下无端生出了许多责任感。
学生们穿着整齐统一的青衫,梳着统一样式的发髻,按照学校要求规规整整的站成方阵。个头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每一张小脸上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看着就让人觉得朝气蓬勃,对未来有着数不尽的希望。
家长们则更是激动,这些家长们有明安府的乡绅富豪,也有普通百姓往常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现在站在同一人群里,穿着不同,气质不同,举止不同,但他们的眼神里都有着相同的渴望。
那是对知识,对书本,对出人头地,对命运的渴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