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4 章(1 / 3)
第 84 章
只是太后这回得病, 确实来势汹汹。进不了东西,却不停腹泻, 到最后便血, 人显见地瘦下来,换了几个方子,都不大见好。最后太医院合计用火门串, 以蛤粉、熟大黄、木通、丁香研末吞服, 起先症状倒稍有减轻,但不久之后人愈发萎顿下来, 急得皇帝暂停了一切政务, 一心一意留在太后病榻前亲自侍疾。
太后也有稍稍好转的时候, 那天才吃了药, 靠着床架子和皇帝说话, 说:“我见着你阿玛了, 这两天昏昏的,老觉得有人站在床边上,昨儿半夜里睁眼瞧, 竟真的是他。”
她说起先帝, 脸上带着一点笑意, 仿佛重回了十八岁那年, 喘了两口气, 缓缓说:“他还穿着我给他做的那件便服,就站在那里, 也不说话, 光是忧心忡忡看着我, 我知道他也担心我呢。我这病,不知能延捱到几时, 倘或事儿出来了,人还在承德,回京事宜安排起来麻烦……”说着又喘了喘,望着皇帝道,“趁着现在魂儿还在,赶紧收拾起来,即刻回宫……”
皇帝被她说得心都揪起来了,握着她的手道:“您福泽深厚着呢,不过偶然抱恙,千万别往窄处想。”
太后艰难地摇了摇头,“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这回来承德,像是续上了和你阿玛的缘分似的,我心里高兴。他走了五年了,这五年我每天都熬可着,老想他一个人在那儿寂不寂寞,有了心里话,该对谁说。这会儿我要是真能死了,正好过去陪他,那多好。”
皇帝却不能依她,切切说:“您只顾我阿玛,就不顾儿子了?还有常念,她就要生小阿哥了,说好了孩子满周岁就带回来见您的,这些您都不管了,说撂下就撂下?”
太后那双无神的眼睛里,总算迸出了一点光彩,“哦,对,常念快临盆了……”
颐行这才知道昭庄公主的小名儿叫常念,因着公主长大少不得要远嫁,所以取了这么个名字,也是太后为母的万般不舍和挂念啊。
皇帝说对,“您还老是担心皇嗣,没见儿孙绕膝,这就去见我阿玛,阿玛未必不怨您。还是好好养着,不过一个小小的痢症,哪里就要死要活的了。”
太后被他说得,似乎是歇了等死的心了,但过后不久又昏睡过去,连太医正都摇头,说病势实在凶险万般。
那些来探望的嫔妃们见状,都退到廊庑上痛哭起来,那不高不低的绵绵吞泣,愈发让月色江声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里。
这时候最忌讳这样,颐行心里不悦,退出去低声呵斥她们,“这是什么当口?不说去给太后祈福,倒跑到这里哭来了,打量谁哭得卖力,谁就有功劳怎么的?”
那些嫔御们被她一斥,顿时都噤了声。原本就是如此,这些人和太后能有多深的感情,流眼泪不过是应景儿,不见半点真心,也没有半分意义。
她冷冷扫了她们一眼,“太医前两天谏言,说行宫湿气重,太后的身子经不得,说话儿就要回京的。你们各自回去收拾,挑要紧的带上,车马这回得减免,各宫挤一挤,不能像来时那么宽绰了,横竖也就十来天光景,忍忍就到了。”
结果愉嫔这时候偏要冒尖儿,为难地说:“咱们出宫,身边多少都带着伺候的人,纯妃娘娘您瞧,要挤怕是不大容易。”
这要是换了裕贵妃,为了两面不得罪,必定会和她们打商量,或是退上一步,形式上减免几辆。可惜老姑奶奶不是裕贵妃,她那双凤眼紧紧盯着愉嫔,要把人盯出个窟窿来似的,半晌忽然一笑,“谁要是怕挤的慌,那就暂且留在行宫,等下年皇上来避暑,再跟着回北京吧。”
这么一来,可再也没人敢说半个不字了。太后都在这儿得病了,下年皇上还会来吗?留在行宫,对于妃嫔们来说等同发配,这回别说挤一挤了,就算让她们徒步走回京城,她们也干。
于是老姑奶奶一叫散,众人立刻各回各处,麻利儿收拾东西去了。
皇帝从里头出来,叹着气儿说:“太后要回宫,照这病势,确实是回去的好。可毕竟几百里地,就怕路远迢迢,她的身子经不得颠簸。”
这也确实两难,颐行想了想道:“只好在车辇里头想辙,四个角拿软乎点儿的东西垫上,上头再铺一层铺板。路上尽量慢些,减少颠簸……总是回到宫里,太后心里才能踏实。”
其实背后的实话,谁也不敢说出口,这么严重的痢症,要是当真不得好转,确实是会出人命的。回宫,目前来看是个万全的准备,就如太后所言,万一事儿出来,一切也好安排。
于是一鼓作气,既然定下了就不要耽搁,这次回京可说是轻车简从,随扈的大臣和后宫主儿是一个不能少的,只是各嫔妃身边伺候的只留一个,剩下的人员另作安排。人少了,事儿就少,来的时候花费了十来天,回去日夜兼程,只用了七天就抵达紫禁城了。
这一路上,颐行都在太后车辇里,帮着云嬷嬷和笠意一同照应太后。太后的境况比在承德时候好了一些,能进稀粥了,最长可以半天不传官房。云嬷嬷说吃食能在肚子里留住了,就是好迹象,只有留住才能长元气,人才能慢慢缓过劲儿来。
车辇进神武门,就见裕贵妃带着留宫的几位妃嫔在道儿旁跪迎,一色的锦衣华服,满头珠翠。相较于她们来,颐行可说是半点也不讲究,这两天早摘了头上簪环穗子,简直就像个伺候人的大丫头。
太后有时清醒,瞧见她的模样,心里很是愧疚,“我这一病,倒拖累了你,我跟前有人伺候,你且好好照应你主子要紧。”
颐行只是笑,“主子身边有怀恩他们,不必我去伺候。我在这里也帮不上什么忙,不过给云嬷嬷和笠意姑姑打个下手。”
笠意听她这么称呼自己,依旧诚惶诚恐,“您如今是娘娘,回宫后前途更是不可限量,还管奴才叫姑姑,愈发折得奴才不能活了。”
她却还是一如往常,谦逊地说:“太后身边人,都沾着太后的荣光,在我眼里高人一头,叫一声姑姑也是该当的。”
这就是她为人的道理,一方面确实在家受过这样的教导,老太太房里的扫地丫头尚且有体面,何况太后的贴身女官。另一方面呢,说得粗糙些,阎王好哄小鬼儿难缠,光是太后喜欢你不顶用,耳根子软起来也顶不住身边人日夜的上眼药。但要是反着来,天天有人说好话,那么往后顺不顺遂,也打这上头来。 ↑返回顶部↑
只是太后这回得病, 确实来势汹汹。进不了东西,却不停腹泻, 到最后便血, 人显见地瘦下来,换了几个方子,都不大见好。最后太医院合计用火门串, 以蛤粉、熟大黄、木通、丁香研末吞服, 起先症状倒稍有减轻,但不久之后人愈发萎顿下来, 急得皇帝暂停了一切政务, 一心一意留在太后病榻前亲自侍疾。
太后也有稍稍好转的时候, 那天才吃了药, 靠着床架子和皇帝说话, 说:“我见着你阿玛了, 这两天昏昏的,老觉得有人站在床边上,昨儿半夜里睁眼瞧, 竟真的是他。”
她说起先帝, 脸上带着一点笑意, 仿佛重回了十八岁那年, 喘了两口气, 缓缓说:“他还穿着我给他做的那件便服,就站在那里, 也不说话, 光是忧心忡忡看着我, 我知道他也担心我呢。我这病,不知能延捱到几时, 倘或事儿出来了,人还在承德,回京事宜安排起来麻烦……”说着又喘了喘,望着皇帝道,“趁着现在魂儿还在,赶紧收拾起来,即刻回宫……”
皇帝被她说得心都揪起来了,握着她的手道:“您福泽深厚着呢,不过偶然抱恙,千万别往窄处想。”
太后艰难地摇了摇头,“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这回来承德,像是续上了和你阿玛的缘分似的,我心里高兴。他走了五年了,这五年我每天都熬可着,老想他一个人在那儿寂不寂寞,有了心里话,该对谁说。这会儿我要是真能死了,正好过去陪他,那多好。”
皇帝却不能依她,切切说:“您只顾我阿玛,就不顾儿子了?还有常念,她就要生小阿哥了,说好了孩子满周岁就带回来见您的,这些您都不管了,说撂下就撂下?”
太后那双无神的眼睛里,总算迸出了一点光彩,“哦,对,常念快临盆了……”
颐行这才知道昭庄公主的小名儿叫常念,因着公主长大少不得要远嫁,所以取了这么个名字,也是太后为母的万般不舍和挂念啊。
皇帝说对,“您还老是担心皇嗣,没见儿孙绕膝,这就去见我阿玛,阿玛未必不怨您。还是好好养着,不过一个小小的痢症,哪里就要死要活的了。”
太后被他说得,似乎是歇了等死的心了,但过后不久又昏睡过去,连太医正都摇头,说病势实在凶险万般。
那些来探望的嫔妃们见状,都退到廊庑上痛哭起来,那不高不低的绵绵吞泣,愈发让月色江声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里。
这时候最忌讳这样,颐行心里不悦,退出去低声呵斥她们,“这是什么当口?不说去给太后祈福,倒跑到这里哭来了,打量谁哭得卖力,谁就有功劳怎么的?”
那些嫔御们被她一斥,顿时都噤了声。原本就是如此,这些人和太后能有多深的感情,流眼泪不过是应景儿,不见半点真心,也没有半分意义。
她冷冷扫了她们一眼,“太医前两天谏言,说行宫湿气重,太后的身子经不得,说话儿就要回京的。你们各自回去收拾,挑要紧的带上,车马这回得减免,各宫挤一挤,不能像来时那么宽绰了,横竖也就十来天光景,忍忍就到了。”
结果愉嫔这时候偏要冒尖儿,为难地说:“咱们出宫,身边多少都带着伺候的人,纯妃娘娘您瞧,要挤怕是不大容易。”
这要是换了裕贵妃,为了两面不得罪,必定会和她们打商量,或是退上一步,形式上减免几辆。可惜老姑奶奶不是裕贵妃,她那双凤眼紧紧盯着愉嫔,要把人盯出个窟窿来似的,半晌忽然一笑,“谁要是怕挤的慌,那就暂且留在行宫,等下年皇上来避暑,再跟着回北京吧。”
这么一来,可再也没人敢说半个不字了。太后都在这儿得病了,下年皇上还会来吗?留在行宫,对于妃嫔们来说等同发配,这回别说挤一挤了,就算让她们徒步走回京城,她们也干。
于是老姑奶奶一叫散,众人立刻各回各处,麻利儿收拾东西去了。
皇帝从里头出来,叹着气儿说:“太后要回宫,照这病势,确实是回去的好。可毕竟几百里地,就怕路远迢迢,她的身子经不得颠簸。”
这也确实两难,颐行想了想道:“只好在车辇里头想辙,四个角拿软乎点儿的东西垫上,上头再铺一层铺板。路上尽量慢些,减少颠簸……总是回到宫里,太后心里才能踏实。”
其实背后的实话,谁也不敢说出口,这么严重的痢症,要是当真不得好转,确实是会出人命的。回宫,目前来看是个万全的准备,就如太后所言,万一事儿出来,一切也好安排。
于是一鼓作气,既然定下了就不要耽搁,这次回京可说是轻车简从,随扈的大臣和后宫主儿是一个不能少的,只是各嫔妃身边伺候的只留一个,剩下的人员另作安排。人少了,事儿就少,来的时候花费了十来天,回去日夜兼程,只用了七天就抵达紫禁城了。
这一路上,颐行都在太后车辇里,帮着云嬷嬷和笠意一同照应太后。太后的境况比在承德时候好了一些,能进稀粥了,最长可以半天不传官房。云嬷嬷说吃食能在肚子里留住了,就是好迹象,只有留住才能长元气,人才能慢慢缓过劲儿来。
车辇进神武门,就见裕贵妃带着留宫的几位妃嫔在道儿旁跪迎,一色的锦衣华服,满头珠翠。相较于她们来,颐行可说是半点也不讲究,这两天早摘了头上簪环穗子,简直就像个伺候人的大丫头。
太后有时清醒,瞧见她的模样,心里很是愧疚,“我这一病,倒拖累了你,我跟前有人伺候,你且好好照应你主子要紧。”
颐行只是笑,“主子身边有怀恩他们,不必我去伺候。我在这里也帮不上什么忙,不过给云嬷嬷和笠意姑姑打个下手。”
笠意听她这么称呼自己,依旧诚惶诚恐,“您如今是娘娘,回宫后前途更是不可限量,还管奴才叫姑姑,愈发折得奴才不能活了。”
她却还是一如往常,谦逊地说:“太后身边人,都沾着太后的荣光,在我眼里高人一头,叫一声姑姑也是该当的。”
这就是她为人的道理,一方面确实在家受过这样的教导,老太太房里的扫地丫头尚且有体面,何况太后的贴身女官。另一方面呢,说得粗糙些,阎王好哄小鬼儿难缠,光是太后喜欢你不顶用,耳根子软起来也顶不住身边人日夜的上眼药。但要是反着来,天天有人说好话,那么往后顺不顺遂,也打这上头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