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章(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天晚上,菲律宾的新闻网络就推送出了难以置信的消息。
  鱼平地区可以建成一座跨海大桥。
  而这座桥,已经在交流会现场,被中国的设计师设计了出来!
  图文并茂的报道,带着记者们疲惫的亢奋。
  对中国桥梁设计的惊叹,和对菲律宾鱼平未来的畅想,战胜了他们的一切怠惰。
  “奇迹!现场论证如何在鱼平淤泥带建成大桥!”
  “持续十二小时的会议,中方代表多面讨论了菲律宾的基建难题,并且绘制了一座可行的鱼平大桥。”
  菲律宾人对鱼平熟悉无比。
  烂泥湾,台风区。
  遭起灾难来整片地区都是肮脏的淤泥,严重的时候连救援队的车轮都会深陷进泥坑中。
  那个地方的居民,要么死于灾难,要么纷纷逃跑。
  只剩下海产养殖场和农场主的植物园。
  “为什么要在哪里建桥?”成为了大多数菲律宾人的困惑。
  他们多数见过中国人的援建队伍。
  繁华的市中心、必备的交通要道都有中国援建的标志,还有动辄几十亿美金的油气场、工业园,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可是,鱼平地区就像一片死地。
  除了淤泥和淤泥里的海产品,那里什么都没有。
  人民的困惑与声势浩大的中菲建筑交流会形成鲜明对比。
  大部分人都不懂得鱼平建桥的必要性。
  导致他们格外关注这些奇怪的新闻,试图从报道里找出政府的意图。
  然而,他们打开新闻详情,见到的不止是单纯的文字,还有记者带回的照片、视频。
  陌生的中国设计师,笔尖落在白色黑板,几笔画出了鱼平熟悉的烂泥湾,画出了一座简略的钢管桥。
  他在阐述了完整的设计思路,画出了无数复杂的结构图后,用英语流畅无比的说道:“我相信菲律宾可以做到。”
  也许是他说得真诚。
  也许是视频、照片上的桥梁足够真实。
  哪怕不懂得“为什么要建鱼平桥”的菲律宾人,都觉得心里升起丝丝感慨,豁然开朗的觉得——
  啊,好像有点儿意思。
  殷以乔远在中国,时不时就能收到手机软件推送的国际消息。
  中菲建筑交流会的动静比他想象的还大。
  国内很快就有了律风图文并茂带视频的消息,白纸黑字清晰写道:“南海隧道跨海大桥设计师:即兴设计出了一座能够矗立在烂泥湾里的大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