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1 / 3)
雍正四年四月, 年羹尧长兄年希尧复起, 却只是在理藩院下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做了一名外事郎中, 正五品。
这一出起复令无声无息, 几乎没什么人注意到。但却在京里的洋人公使与传教士之间广为流传, 激起了不少水花。石咏暗暗得意, 他麾下拉来了一名人才, 便立即又为他这个新成立没多久的部门做了一回宣传,打了一回广告。
听说年希尧进入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名法国传教士立即给本国皇家科学院秘书长写信介绍此人:“这一位既非文人又非学者, 但是却足以令欧洲的学者们引为同侪。”此外还写了,“听闻年先生被卷入了政治纷争,也正因为此, 咏大人的部门才有这个机会, 将他纳入阵营。”
石咏尚且不知道,他正被在京的外国人和海外关注中华形势的人们评价为“机智”、“会捡漏”。年希尧一上任, 他便与这一位商量起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海外出版计划——
前阵子意大利人马国贤已经完成了他在中国四方的游历, 并且将手稿都交到了石咏处, 进行审核。石咏对于马国贤的要求, 是“实事求是”地描绘中华的各处现状、风土人情, 但是要带有倾向性地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个大国。
马国贤对此心领神会, 因此他的“游记”看似极为平实地描绘了各处风物,但是在选材方面多少有些倾向性,描述的都是中华最有特色, 最引人入胜的景致与风俗。再加上他前往考察的, 都是江浙福建两广一带富庶的地方,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尽是繁华气象,连石咏读了忍不住掩卷兴叹:我也想去呀!
他随即恭贺马国贤,对他的著作大加赞赏:“马国贤先生的作品,几乎可以与马可波罗先生的游记相提并论了。”
马国贤听到这一句肯定,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说:“咏大人喜欢就好。”他这会儿正喜不自胜,想象着他的书风靡欧洲的情形。却听石咏从旁问道:“您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走动的时候,有没有见到过我国民众抗击海上来犯倭寇的情形?”
马国贤一呆,点点头:“有!”
他还见过不止一次,老百姓自发的抗倭和官军有组织地抗倭都见过。可这些……也应算是游记的一部分吗?
“请您把它写进您的见闻录里,”石咏的话不容质疑,“也请您写上,这固然是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人民非常善良,但是他们有强烈的主权意识,任何来犯之敌,必须迎头痛击。”
“好,好……”马国贤在石咏面前,哪里有说不的胆气?他知道只要石咏这里审核通过,再由石咏游说朝廷上层就一定很容易。而石咏是个说一不二的人,他说会赞助这本游记在西方的出版,就一定做得到。
果然如马国贤所想,他的修改稿经过了石咏的审核之后,很快便获得了“上面”的批准,并且获得了五千银元的经费,供他回意大利以后出版此书。
马国贤见到这五千银元差点儿没激动得晕过去,这些钱对于他这样清贫的传教士而言,根本就是一笔巨款。然而石咏却告诉他,别高兴得太早——这是出版三本书的钱。
除了以马国贤名字命名的《马国贤见闻录》以外,石咏还拜托马国贤联系欧洲的出版商,出版一本名叫《视学》的学术专著,以及一本名叫《纲鉴甲子图》的中国古代编年史年表。
这两本的编著者都是年希尧。
《纲鉴甲子图》依据朱熹的《通鉴纲目》编定,记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后来这本书被石咏改了一个名字,叫做《中国历史年表》,交给马国贤,请他代为在西方出版。
马国贤也实在是没想到,他回归意大利之后,三本书里,最先被出版的就是《中国历史年表》这一本。因为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非常向往,迷恋汉学的大有人在。这本《中国历史年表》在罗马出版立即销售一空,并且被欧洲好几座开辟有汉学学科的大学和图书馆所收录。他的《见闻录》反而慢了一步。
而《视学》这一本学术作品,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特殊领域内的专著——这是一本专门讲述画法几何学的著述,在该领域内是先驱之作。而这一本书,则是在宫中画匠郎世宁的帮助下,定稿完成的。
这郎世宁是意大利人,于康熙五十四年前来中国传教,结果一到北京却被康熙皇帝相中了艺术才能,进入内务府辖下画工处,成为一名宫廷画匠,不让他传教。康熙五十四年郎世宁来华之时,石咏的工作重心已经从造办处转去了营造司,所以他的人生轨迹一直与郎世宁没有交集。直到此时,因为与年希尧讨论他们的“欧洲出版大计”,他总算认得了这位在后世鼎鼎有名的宫廷画师。
“郎世宁先生,您最近在忙什么?”
郎世宁觉得石咏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没有架子,而且一直保持着一颗旺盛的好奇心,在艺术方面则有较高的修养,他便很乐意与石咏交流。
“咏大人,我现在很忙碌,非常忙碌——我在绘制皇帝陛下的行乐图!”
“行乐图?”
行乐图是人物肖像画的一种,画中的人物大多作游玩消遣状,与比较“官方”的朝服像之类有较大差别。
进入五月之后,雍正便再次搬去圆明园。与此同时,包括石咏在内的臣工们,也能感觉到雍正皇帝的情绪终于慢慢地恢复正常。他不再以极度繁重的政务来麻痹或是惩罚自己,随着西北战事的暂时平息,以及江南等地新政的缓慢推进,这一位皇帝陛下心中最大的压力已经慢慢纾解了。
可是与此同时,雍正却似乎隐隐约约地愁绪难遣,不知是为了已逝的贵妃,被迫自裁的昔日爱将年羹尧,还是那些再次与他生出嫌隙的兄弟们。
听说雍正命郎世宁绘制行乐图,石咏忍不住来了兴致,脱口而出,问:“是那种cosplay的行乐图吗?”
话一出口,石咏便意识到失言了。所幸郎世宁也没听懂,问:“科斯泼雷?”
石咏只能硬撑:“前一阵子在南方见过一名英吉利来的画匠,向我提起过这种肖像画,就是画中人物是穿着与现实中完全不同的服饰,甚至有些像是戏剧的演出服,装扮成为另一个身份,被画成行乐图。” ↑返回顶部↑
这一出起复令无声无息, 几乎没什么人注意到。但却在京里的洋人公使与传教士之间广为流传, 激起了不少水花。石咏暗暗得意, 他麾下拉来了一名人才, 便立即又为他这个新成立没多久的部门做了一回宣传,打了一回广告。
听说年希尧进入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名法国传教士立即给本国皇家科学院秘书长写信介绍此人:“这一位既非文人又非学者, 但是却足以令欧洲的学者们引为同侪。”此外还写了,“听闻年先生被卷入了政治纷争,也正因为此, 咏大人的部门才有这个机会, 将他纳入阵营。”
石咏尚且不知道,他正被在京的外国人和海外关注中华形势的人们评价为“机智”、“会捡漏”。年希尧一上任, 他便与这一位商量起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海外出版计划——
前阵子意大利人马国贤已经完成了他在中国四方的游历, 并且将手稿都交到了石咏处, 进行审核。石咏对于马国贤的要求, 是“实事求是”地描绘中华的各处现状、风土人情, 但是要带有倾向性地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个大国。
马国贤对此心领神会, 因此他的“游记”看似极为平实地描绘了各处风物,但是在选材方面多少有些倾向性,描述的都是中华最有特色, 最引人入胜的景致与风俗。再加上他前往考察的, 都是江浙福建两广一带富庶的地方,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尽是繁华气象,连石咏读了忍不住掩卷兴叹:我也想去呀!
他随即恭贺马国贤,对他的著作大加赞赏:“马国贤先生的作品,几乎可以与马可波罗先生的游记相提并论了。”
马国贤听到这一句肯定,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说:“咏大人喜欢就好。”他这会儿正喜不自胜,想象着他的书风靡欧洲的情形。却听石咏从旁问道:“您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走动的时候,有没有见到过我国民众抗击海上来犯倭寇的情形?”
马国贤一呆,点点头:“有!”
他还见过不止一次,老百姓自发的抗倭和官军有组织地抗倭都见过。可这些……也应算是游记的一部分吗?
“请您把它写进您的见闻录里,”石咏的话不容质疑,“也请您写上,这固然是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人民非常善良,但是他们有强烈的主权意识,任何来犯之敌,必须迎头痛击。”
“好,好……”马国贤在石咏面前,哪里有说不的胆气?他知道只要石咏这里审核通过,再由石咏游说朝廷上层就一定很容易。而石咏是个说一不二的人,他说会赞助这本游记在西方的出版,就一定做得到。
果然如马国贤所想,他的修改稿经过了石咏的审核之后,很快便获得了“上面”的批准,并且获得了五千银元的经费,供他回意大利以后出版此书。
马国贤见到这五千银元差点儿没激动得晕过去,这些钱对于他这样清贫的传教士而言,根本就是一笔巨款。然而石咏却告诉他,别高兴得太早——这是出版三本书的钱。
除了以马国贤名字命名的《马国贤见闻录》以外,石咏还拜托马国贤联系欧洲的出版商,出版一本名叫《视学》的学术专著,以及一本名叫《纲鉴甲子图》的中国古代编年史年表。
这两本的编著者都是年希尧。
《纲鉴甲子图》依据朱熹的《通鉴纲目》编定,记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后来这本书被石咏改了一个名字,叫做《中国历史年表》,交给马国贤,请他代为在西方出版。
马国贤也实在是没想到,他回归意大利之后,三本书里,最先被出版的就是《中国历史年表》这一本。因为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非常向往,迷恋汉学的大有人在。这本《中国历史年表》在罗马出版立即销售一空,并且被欧洲好几座开辟有汉学学科的大学和图书馆所收录。他的《见闻录》反而慢了一步。
而《视学》这一本学术作品,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特殊领域内的专著——这是一本专门讲述画法几何学的著述,在该领域内是先驱之作。而这一本书,则是在宫中画匠郎世宁的帮助下,定稿完成的。
这郎世宁是意大利人,于康熙五十四年前来中国传教,结果一到北京却被康熙皇帝相中了艺术才能,进入内务府辖下画工处,成为一名宫廷画匠,不让他传教。康熙五十四年郎世宁来华之时,石咏的工作重心已经从造办处转去了营造司,所以他的人生轨迹一直与郎世宁没有交集。直到此时,因为与年希尧讨论他们的“欧洲出版大计”,他总算认得了这位在后世鼎鼎有名的宫廷画师。
“郎世宁先生,您最近在忙什么?”
郎世宁觉得石咏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没有架子,而且一直保持着一颗旺盛的好奇心,在艺术方面则有较高的修养,他便很乐意与石咏交流。
“咏大人,我现在很忙碌,非常忙碌——我在绘制皇帝陛下的行乐图!”
“行乐图?”
行乐图是人物肖像画的一种,画中的人物大多作游玩消遣状,与比较“官方”的朝服像之类有较大差别。
进入五月之后,雍正便再次搬去圆明园。与此同时,包括石咏在内的臣工们,也能感觉到雍正皇帝的情绪终于慢慢地恢复正常。他不再以极度繁重的政务来麻痹或是惩罚自己,随着西北战事的暂时平息,以及江南等地新政的缓慢推进,这一位皇帝陛下心中最大的压力已经慢慢纾解了。
可是与此同时,雍正却似乎隐隐约约地愁绪难遣,不知是为了已逝的贵妃,被迫自裁的昔日爱将年羹尧,还是那些再次与他生出嫌隙的兄弟们。
听说雍正命郎世宁绘制行乐图,石咏忍不住来了兴致,脱口而出,问:“是那种cosplay的行乐图吗?”
话一出口,石咏便意识到失言了。所幸郎世宁也没听懂,问:“科斯泼雷?”
石咏只能硬撑:“前一阵子在南方见过一名英吉利来的画匠,向我提起过这种肖像画,就是画中人物是穿着与现实中完全不同的服饰,甚至有些像是戏剧的演出服,装扮成为另一个身份,被画成行乐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