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寻求支持(1 / 3)
“烈皇帝殉国而天下分崩,迄今已二十岁亦,椎心泣血之事尤历历在目,臣祈隆祭之……”
每年的开春,李吴山都会按照惯例上一份这样的奏疏,奏疏中的内容基本上大致相同:崇祯皇帝的忌日又快要到了,应该照例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是国家大事,祭祀活动的章程应该如何制定,还请朝廷定夺。
整个大旗军存在的合法性,完全来自于崇祯皇帝。从大旗军宣布建军的那一刻开始,就立下了对崇祯皇帝绝对效忠的誓言。就算是他李吴山本人,也是承接了崇祯皇帝的托孤托国之重,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对于整个大旗军体系而言,崇祯皇帝的重要意义不论怎么形容都不算过分,所以李吴山总是会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其积极性甚至超过了江南朝廷。
这本就是沿袭了多年的“老传统”,具体应该怎么做早就有了“约定俗成”的章程:朝廷会派遣一个分量十足的使者去祭拜,同时调拨银钱作为相应的开支经费意思意思也就行了,这已是多年的惯例。
在这么多年当中,只有当年的复隆皇帝曾经去过一次北边亲自参加过,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去过了。
唯一和往年有点不同的是,李吴山专门在奏疏中提到了一句话:“帝后同祭”!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忌日并不是同一天,但却相差无几,以前都是采用了“帝后同祭”的方式,而不是分开祭祀,这原本就是沿用了多年的“老章程”,根本就不用专门提起。
这看似画蛇添足的说法,却让敏锐的长平公主听出了李吴山的弦外之音。
“太后,这大祭之事非同小可,我意由万岁亲自去往北京礼祭……”
当年的复隆皇帝就曾经亲自去到过北京进行过礼祭活动,虽然永王继位之后没有亲自去过,但永王沿用的是复隆皇帝的年号,完全可以看做是复隆皇帝的延续,而且永王本就是复隆皇帝的兄弟,复隆皇帝去过了也就等于是他去过了。
兴武朝已经建立一年多了,难道兴武皇帝不应该去到北京祭祀一下大明朝的列祖列宗吗?
大明朝以孝道治天下,连历代先皇都不去祭祀,这个孝字又从何谈起呢?
让十五岁的兴武小皇帝去北京住持礼祭活动,完全合情合理。
但翁太后却不可能同意。
北边是李吴山的地盘,小皇帝怎能轻易就过去呢?
哪怕是当年的复隆皇帝北上祭祀的时候,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和周密的布置,为的就是避免出现种种有可能出现的意外。
仓促之间,皇帝怎么能够真的北上呢?
“我朝初创百废待兴,我意由万岁遥祭即可。”按照翁太后的意思,让兴武小皇帝在南京遥遥的祭拜一番也就是了,没有必要亲自去往北方。但这样的大型祭礼肯定需要个很有份量的人物才行。
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翁太后动起了小心思:“自兴宗成皇帝离世之后,崇祯烈皇帝之子嗣唯有永王及二位殿下。永王新婚不宜见丧,我意由殿下前往,代万岁礼祭,不知公主意下如何?”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就这么几个子女,复隆皇帝已经死了,永王又刚刚成亲,新人不大适合披麻戴孝,而且他还远在川蜀。你这个当公主的是所有子女当中年纪最大的,我觉得你去北边礼祭做为合适,就是不知道你愿不愿意离开江南的权利中心去往北边了。
若是长平公主真的去到了北边住持祭祀活动,翁太后刚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她一脚踢出去,完全掌控整个局面。
这点小聪明小算盘,长平公主早就看透了。
但翁皇后说的在情在理,她还真的不好拒绝。
“也好,”经过一番审慎的思考之后,长平公主终于答应下来:“那就由我代替万岁北上礼祭,只是这朝中之事,就要劳烦太后了。”
“我这一去,少则一月多则五十日,此时正是新税实施之紧要关头,万望太后与万岁稳妥行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切以稳字为要……”
千叮咛万嘱咐,好一番交代之后,在二月份的最后一天,长平公主离开了江南,打着一套天子仪仗,带着将近千人的队伍沿着大运河浩浩荡荡北上了……
礼祭从三月十八日开始,正式的活动用了三天的时间,一直到了三月二十才算基本结束。
礼祭过后,长平公主并没有着急回去,而是“顺便”参观了一下名动天下的“吴山军校”。
“殿下请看那里……”李吴山指着大旗庄外的一处山坡说道:“当年青泥河血战就发生才此处……” ↑返回顶部↑
每年的开春,李吴山都会按照惯例上一份这样的奏疏,奏疏中的内容基本上大致相同:崇祯皇帝的忌日又快要到了,应该照例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是国家大事,祭祀活动的章程应该如何制定,还请朝廷定夺。
整个大旗军存在的合法性,完全来自于崇祯皇帝。从大旗军宣布建军的那一刻开始,就立下了对崇祯皇帝绝对效忠的誓言。就算是他李吴山本人,也是承接了崇祯皇帝的托孤托国之重,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对于整个大旗军体系而言,崇祯皇帝的重要意义不论怎么形容都不算过分,所以李吴山总是会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其积极性甚至超过了江南朝廷。
这本就是沿袭了多年的“老传统”,具体应该怎么做早就有了“约定俗成”的章程:朝廷会派遣一个分量十足的使者去祭拜,同时调拨银钱作为相应的开支经费意思意思也就行了,这已是多年的惯例。
在这么多年当中,只有当年的复隆皇帝曾经去过一次北边亲自参加过,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去过了。
唯一和往年有点不同的是,李吴山专门在奏疏中提到了一句话:“帝后同祭”!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忌日并不是同一天,但却相差无几,以前都是采用了“帝后同祭”的方式,而不是分开祭祀,这原本就是沿用了多年的“老章程”,根本就不用专门提起。
这看似画蛇添足的说法,却让敏锐的长平公主听出了李吴山的弦外之音。
“太后,这大祭之事非同小可,我意由万岁亲自去往北京礼祭……”
当年的复隆皇帝就曾经亲自去到过北京进行过礼祭活动,虽然永王继位之后没有亲自去过,但永王沿用的是复隆皇帝的年号,完全可以看做是复隆皇帝的延续,而且永王本就是复隆皇帝的兄弟,复隆皇帝去过了也就等于是他去过了。
兴武朝已经建立一年多了,难道兴武皇帝不应该去到北京祭祀一下大明朝的列祖列宗吗?
大明朝以孝道治天下,连历代先皇都不去祭祀,这个孝字又从何谈起呢?
让十五岁的兴武小皇帝去北京住持礼祭活动,完全合情合理。
但翁太后却不可能同意。
北边是李吴山的地盘,小皇帝怎能轻易就过去呢?
哪怕是当年的复隆皇帝北上祭祀的时候,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和周密的布置,为的就是避免出现种种有可能出现的意外。
仓促之间,皇帝怎么能够真的北上呢?
“我朝初创百废待兴,我意由万岁遥祭即可。”按照翁太后的意思,让兴武小皇帝在南京遥遥的祭拜一番也就是了,没有必要亲自去往北方。但这样的大型祭礼肯定需要个很有份量的人物才行。
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翁太后动起了小心思:“自兴宗成皇帝离世之后,崇祯烈皇帝之子嗣唯有永王及二位殿下。永王新婚不宜见丧,我意由殿下前往,代万岁礼祭,不知公主意下如何?”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就这么几个子女,复隆皇帝已经死了,永王又刚刚成亲,新人不大适合披麻戴孝,而且他还远在川蜀。你这个当公主的是所有子女当中年纪最大的,我觉得你去北边礼祭做为合适,就是不知道你愿不愿意离开江南的权利中心去往北边了。
若是长平公主真的去到了北边住持祭祀活动,翁太后刚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把她一脚踢出去,完全掌控整个局面。
这点小聪明小算盘,长平公主早就看透了。
但翁皇后说的在情在理,她还真的不好拒绝。
“也好,”经过一番审慎的思考之后,长平公主终于答应下来:“那就由我代替万岁北上礼祭,只是这朝中之事,就要劳烦太后了。”
“我这一去,少则一月多则五十日,此时正是新税实施之紧要关头,万望太后与万岁稳妥行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切以稳字为要……”
千叮咛万嘱咐,好一番交代之后,在二月份的最后一天,长平公主离开了江南,打着一套天子仪仗,带着将近千人的队伍沿着大运河浩浩荡荡北上了……
礼祭从三月十八日开始,正式的活动用了三天的时间,一直到了三月二十才算基本结束。
礼祭过后,长平公主并没有着急回去,而是“顺便”参观了一下名动天下的“吴山军校”。
“殿下请看那里……”李吴山指着大旗庄外的一处山坡说道:“当年青泥河血战就发生才此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