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二章:禅位,传承,永远……(大结局)(3 / 4)
太子监国,从神元十九年开始,走完了神元二十年,整整两年的时间,两年间改变了很多人和事,李承光也更加成熟了,也更像一个当权者了。
当时间迈入神元二十一年正旦之前的半个月,李元吉再一次的与李承光促膝长谈了一番。
这一次,父子二人谈论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说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李承光知道的,不知道的,当父子二人结束谈话的时候,李承光整个眼眶是通红的,这一天,他不知道哭了多少次,又坚强了多少次。
这一天,他更加佩服自己的父亲了。
神元二十一年,正旦大朝会。
这一次的朝会,改变了以往的流程,朝会刚一开始,便是一道圣旨从天而降,念这道圣旨的依旧还是宋忠,这个皇帝最信任的贴身人,虽然他只是个太监。
这道圣旨并非别的,而是一道禅位圣旨,四十六岁的李元吉,将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刚刚二十二岁的太子李承光,将于一个月后,二月二举行登基大典。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迅速的传至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无数人为其落下了眼泪。
皇位的更迭,往往意味着皇帝驾崩了,虽然是禅位,但更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还是误认为皇帝的身体不行了,大限不久了。
而对于这个皇帝,他们是真心的钦佩的,毫不过份的说,大唐九成以的家庭,都有一道李元吉的长生牌。
关于李元吉的身体,官府也进行了解释,虽然他们自己也是一脸懵逼,不知道到底是咋回事,但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们必须要解释。
唯一知道真相的,除了李元吉与内阁之外,多了一个李承光。
正旦前半月的那次谈话,李元吉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了。
禅位,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李元吉想趁着现在自己还不算太老,还没有昏庸的时候,将太子扶位,算自己只能够活到六十岁,那么这间也至少还有十四年的时间可以去为太子撑腰。
十四年的时间,足够李承光去操作任何事情了。
当然,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李承光站稳脚跟,而是他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李元吉的认可。
十二年的精心培育,两年的监国经历,期间的任何事情,李元吉都看在眼里。
这是传承,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将这座江山交给自己的下一代,在他们站稳脚跟之前,替他们撑腰,继续保护他们。
这样,可以避免权力更迭的时候,国家不可避免的混乱。
新皇登基,人事变动是肯定的,一些老臣算再不满意,老皇帝还在那站着呢,吹鼻子瞪眼的你敢做一个试试?都不用新皇帝动手,老皇帝都能啪啪的弄死你。
不管外面怎么传的,神元二十一年,二月初二,李承光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
李元吉也被尊为太皇,此后,李元吉便经常出现在太平坊老齐王府内,那里才是他真正起家的地方,那里对于他来说,才更像是一个家。
而后,李元吉也偶尔的会去一趟洛州,看一看那里,甚至还去了一趟海城,看了看那座自己从未见过的造船厂,检阅了大唐的水师。
神元二十一年走完之后,神元这个年号戛然而止,新帝登基,自然不可能沿用老年号,哪怕李元吉还在世。
所以,神元二十二年,变成了开元元年,不经意之间,李承光也抢了历史属于后代子孙的年号。
李元吉过了真正自己想过的生活,无忧无虑,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走的旅行。
时间继续推移着,当年的老臣一个个的逝去,魏徵,李靖,李绩,紧随二人之后,房玄龄也紧跟着去了。
转眼间,当年的老臣也只剩下了一个混不吝程知节,好在自己第一个调教出来的马周还算年轻,刚刚步入年而已。
薛仁贵等人也在军混出了名堂,如今已是一师之长,未来前途可期。
李承光延续了李元吉的思路,没有去限制太子的人选,也没有去在意他们的身份。 ↑返回顶部↑
当时间迈入神元二十一年正旦之前的半个月,李元吉再一次的与李承光促膝长谈了一番。
这一次,父子二人谈论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说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李承光知道的,不知道的,当父子二人结束谈话的时候,李承光整个眼眶是通红的,这一天,他不知道哭了多少次,又坚强了多少次。
这一天,他更加佩服自己的父亲了。
神元二十一年,正旦大朝会。
这一次的朝会,改变了以往的流程,朝会刚一开始,便是一道圣旨从天而降,念这道圣旨的依旧还是宋忠,这个皇帝最信任的贴身人,虽然他只是个太监。
这道圣旨并非别的,而是一道禅位圣旨,四十六岁的李元吉,将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刚刚二十二岁的太子李承光,将于一个月后,二月二举行登基大典。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迅速的传至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无数人为其落下了眼泪。
皇位的更迭,往往意味着皇帝驾崩了,虽然是禅位,但更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还是误认为皇帝的身体不行了,大限不久了。
而对于这个皇帝,他们是真心的钦佩的,毫不过份的说,大唐九成以的家庭,都有一道李元吉的长生牌。
关于李元吉的身体,官府也进行了解释,虽然他们自己也是一脸懵逼,不知道到底是咋回事,但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们必须要解释。
唯一知道真相的,除了李元吉与内阁之外,多了一个李承光。
正旦前半月的那次谈话,李元吉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了。
禅位,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李元吉想趁着现在自己还不算太老,还没有昏庸的时候,将太子扶位,算自己只能够活到六十岁,那么这间也至少还有十四年的时间可以去为太子撑腰。
十四年的时间,足够李承光去操作任何事情了。
当然,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李承光站稳脚跟,而是他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李元吉的认可。
十二年的精心培育,两年的监国经历,期间的任何事情,李元吉都看在眼里。
这是传承,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将这座江山交给自己的下一代,在他们站稳脚跟之前,替他们撑腰,继续保护他们。
这样,可以避免权力更迭的时候,国家不可避免的混乱。
新皇登基,人事变动是肯定的,一些老臣算再不满意,老皇帝还在那站着呢,吹鼻子瞪眼的你敢做一个试试?都不用新皇帝动手,老皇帝都能啪啪的弄死你。
不管外面怎么传的,神元二十一年,二月初二,李承光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
李元吉也被尊为太皇,此后,李元吉便经常出现在太平坊老齐王府内,那里才是他真正起家的地方,那里对于他来说,才更像是一个家。
而后,李元吉也偶尔的会去一趟洛州,看一看那里,甚至还去了一趟海城,看了看那座自己从未见过的造船厂,检阅了大唐的水师。
神元二十一年走完之后,神元这个年号戛然而止,新帝登基,自然不可能沿用老年号,哪怕李元吉还在世。
所以,神元二十二年,变成了开元元年,不经意之间,李承光也抢了历史属于后代子孙的年号。
李元吉过了真正自己想过的生活,无忧无虑,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走的旅行。
时间继续推移着,当年的老臣一个个的逝去,魏徵,李靖,李绩,紧随二人之后,房玄龄也紧跟着去了。
转眼间,当年的老臣也只剩下了一个混不吝程知节,好在自己第一个调教出来的马周还算年轻,刚刚步入年而已。
薛仁贵等人也在军混出了名堂,如今已是一师之长,未来前途可期。
李承光延续了李元吉的思路,没有去限制太子的人选,也没有去在意他们的身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