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上)(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779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
  “这四部电影?”
  “内,选这四部!”
  “那好,我通知他们的负责人去找你!”
  “内,真是麻烦姜社长了。”
  “不用这么客气,以后有什么困难,直接来找我!”
  在告别了热情相送的姜帝圭,韩佳人恍恍惚惚的驾车离开了忠武路,直到现在,她都还没有回过神,没想到问题这么轻松的解决了,更让她讶异的,还是姜帝圭跟卢德双到底是什么关系,姜帝圭为什么会这么热情的帮忙,肯定不是卢德双说的那样,姜帝圭是他的朋友这么简单。
  确实,韩佳人猜测的没错,卢德双跟姜帝圭的关系确实不简单。
  首先,卢德双已经入股了姜帝圭的公司,占股还不少,是姜帝圭公司的大股东,只是外人不知道而已,当然,这次姜帝圭之所以会这么热心的帮助韩佳人,自然是给卢德双面子,因为,在卢德双的帮助下,姜帝圭下半年将要到美国拍电影,而电影的投资人,正是卢德双,你说他能不热心吗?
  ……………………
  姜帝圭这边刚帮韩佳人解决了电影的问题,卢德双这边也遇到了一个门求助的人,而这个人的请求,恰恰还是卢德双想要拒绝,却偏偏拒绝不了的人,他是北电导演系教授——谢非!
  一些年轻人,或许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可对年长者来说,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1942年,谢非出生在硝烟弥漫的霞北岩安,母亲是一名老红军,父亲谢爵载后来成为新华夏的首任内务部长和最高法院院长。
  而在那个时局紧张的抗战年代,电影对于生长在窑洞里的谢非来说,还只是一个城市里才有的传说。
  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不到七个月,谢非火急火燎地呱呱坠地了,而当时医疗和营养条件,都非常的落后,不由得让父母为他担忧,便给襁褓的这个婴孩,取了一个象征“长流不息”的乳名:延河。
  小“延河”喝着延河水长大,懵懂迎来了抗战胜利,又在闪烁的记忆碎片里度过了三年的解放战争。
  从七岁开始,谢非与供和国都迎来了各自美好的十年。从八一小学、一○一学、北平四,到修习书法、表演戏剧,这位少年逐渐展露出自己的艺天赋,这连老成持重的法学家父亲,也未曾想到。
  谢非读北平四时,和同学一起写剧本、演话剧,甚至还男扮女装反串过一把校园话剧《蔡娇》。后来,受爱好收集电影说明书的姐姐影响,谢非迷了电影。
  “以后我将看电影的感想,对影片的艺术处理及演员表演作初步的评论得出结论,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是一段理不太通顺的表达。谢非以此语立下“志向”,一头“栽进去了”,坚持从1957年到1962年写了三本厚厚的观影笔记。他平均每月要看十五六部电影,两天看一部,每部都有分析评论。
  谢非与谢爵载年龄相差五十多岁,父亲对他更多是精神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身教。谢爵载身担要职,没有太多时间直接过问儿子的职业规划,但他却给予谢非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
  其实,选择电影作为终身职业,对于谢非有些阴错阳差。他原本的志愿是去苏联学习俄罗斯的学和历史,翻译和研究俄罗斯小说。然而,这个计划因苏关系恶化而搁浅。
  自此,谢非报考了北平电影学院,踏了自己热爱的电影之路。
  谢非与新华夏一起成长,他对于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忧患意识”有着清醒认识。一种“供和国情结”渗透在谢非的电影作品里,那是对传统价值规范的坚守,是个体与祖国命运的紧密相连。
  1979年底,化部电影局召开全国电影创作会,杨岩晋、薛静的《苦恼人的笑》,藤闻骥、武天明的《生活的颤音》,黄键宗以副导演名义拍摄的《小花》,都让观者眼前一亮。
  而1980年武贻弓的《巴山夜雨》、1981年郑董天的《邻居》和章暖忻的《沙鸥》的出现,以及后来陆续摘得的“金鸡”“百花”等多个奖项,正式宣告了华夏电影“第四代”的登场。
  “第四代”坚持创作与理论互动,掀起了20世纪80年代初滥觞一时的电影创新思潮。恰如他们在“北海读书会”写下的宣言:“发扬刻苦学艺的咬牙精神,为我们的民族电影事业做出贡献,志在攀登世界电影高峰。莫道海角天涯远,但肯扬鞭有到时”。
  谢非,则是“第四代”将主体性立场和个人化的诗情咏叹坚持得最长久的一位。虽然在“第四代”的早期,他并不是领跑者,但却几乎是“第四代”导演唯一的一位将作者立场贯彻始终的实践者。
  谢非一共执导了9部作品,其他自己认同的有6部,包括再现“供和国一代”共同记忆的《我们的田野》,改编自学名著的《湘女萧萧》,挖掘人性深度的《香魂女》和《本命年》,体现“第四代”诗化意识的《黑骏马》,以及少数民族题材的《益西卓玛》。
  谢非的创作伴随着社会化思潮的起伏,苏联诗电影的风格影响了他的电影语法,学名著为他的电影提供了深厚的化底蕴,少数民族题材让其才气任意驰骋。他以诗化影像颂扬理想主义,其作品民族韵味与东方气质并存,人关怀与艺坚守共俱,形成了富含人气息的电影流脉。
  1974年至1975年,谢非在北平电影制片厂做影片《杜鹃山》的场记和《海霞》的副导演。谢鉄丽、程怀皑、钱将成为他专业实践课程的老师。他至今仍保留着拍《杜鹃山》时记录的分镜头剧本原始稿,“第三代”导演人的认真细致以及道德品格,给了他极大影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