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6 章(2 / 3)
京中以后若有想去天津、去经济园的,也可买票乘车。这铁路是京津两地和许多外地赶来的大户巨室投资而成,不止道路结实、马车质量绝佳,道边还建了车站、雇了人日夜巡检,比走官道都安全。
——修路中或曾有本地流氓青皮出来捣乱,早都被桓大人这位抗虏英雄指挥人清扫得干干净净,拉去海边盐田劳改了。
宋时与桓凌站在车阶上描述着未来的公共交通系统,新的两地货运……车顶篷坠着的铜铃在风中摇荡,铃声起伏,如同清越的乐音,将他们描述出的情景衬托得越发动人。
凛凛寒风中,上到朝廷大臣,下到来看热闹的普通百姓都听住了,不禁想象着乘这样的大车到海边——甚至畅想起了有一日京城里也铺了这样的铁道,走上这样的马车,让他们坐进车里,舒舒服服走遍京师里外的光景。
宋时给他们看的东西还能更迷人。
他微微侧过脸,叫了一声“师兄”,将桓凌轻负在身后的手拉出来,抬下两人身前,露出交握的十指给人看。
如今他们已不需要长袖遮掩,不必装作兄弟情深,可以在寒天里戴着分趾手套,公然握着手一同下梯。
桓凌腿长,先下一步,还要转过半个身子扶着师弟,当他还是从前那个走路怕摔的孩子一般,半扶半抱着把他带到地上才安心。
道边的记者、书生、看热闹的人叫他们两人的动静惊回神来,正好看到看铁道的人下来扳动铁轨,将公交车和装自行车的货车驶到另一条铁道上,露出一辆堆满碎冰的大车。
宋家这边早安排了车马来接他们带的节礼,此时叫车夫将车横在海鲜车后,车厢前端用油压的千金顶慢慢撬起来,一车混着冰的新鲜海产便在众人面前倾倒下来,在新车上堆成鱼山。
一股微咸的带腥味顺着寒风扑面而来,犹如渤海的海风从三百里外吹入京城。细窄的带鱼泛着银闪闪的光辉,与反射日光的碎冰一道闪花了众人的眼。
然后这些鱼虾中就分了一批跟着记者和看热闹的百姓们一起回家,成了宴客时的珍味,隔日报纸上值得一书的盛景。
若夸这轨道马车能运多少煤炭铁石,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关心;要说它乘坐舒适,往来便捷,用得上它的人也不多。可一顿新鲜的带鱼、明虾、海鲈鱼、海蛎子上桌,无论吃着吃不着的,顿时都体会到了铁路的好处。
渤海里有的是新鲜海货,可京里离着海边三百里之遥,奢侈到能为一点鲜鱼而每日派车来回的人家可不多。哪怕是在宫中,为了省惜民力,也是以干鱼、咸鱼为主,极少能吃到新鲜海味。
但有铁路就不一样了。
铁路上不会有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抢道,专供他们的铁轨大车载人运货,运得越多收益越多、越快收回成本。一班班、一列列马车从通车这天起便再无休止,按着既定的方向和时间行驶,将鲜灵灵的海货、自行车、三轮车等车运进京城,再拉上西山的煤和石灰回经济园。
这一年下,从海边运到京城的河海两鲜络绎不绝。捕捞上来的鲜鱼用河冰镇着,在各处车站换马换人,接力运输。几个小时后,最新鲜的海产就已运进宫中御膳房与皇室宗亲、亲贵大臣的厨房,或是直接摆上了集市的摊位。
冰鲜鱼的味道虽不及海上现钓现吃,却是鳞白眼清,肉质坚实弹嫩,除了清蒸以外怎么烧都鲜香可口。冰的海蟹、海虾买到家里也一样新鲜,螃蟹依旧可以清蒸,虾可烹炸浇汁,海螺海蛎蒸烤炒涮皆宜……
吃得朝野中外都觉得这铁路实乃天下重器,该建,该多建。
京里也要用鞍山的铁、陕西的石油、煤油、杜仲胶等物,还有军需往来,都可用这铁路马车运送。虽然这铁轨怕人偷,保护、修缮之事麻烦些,不过各地都有驻军,如今天下太平,分些军人守着铁路也非难事。
铸铁轨、修铁路一事不好压到已经致仕的宋时和桓凌身上,但可先向他们订铁轨、借工人,再派一批人到渤海经济园学习——这事一回生、两回熟的事儿,如今都已经是第三回遣人了,还有什么不成的?
朝廷派的也自然,他们小两口也收得也痛快,将这些官派的学生一律纳为研究生。
从前在汉中时他们办的是职业教育,教出来的都是普通职专生。如今都搞起小班教学,教起蒸汽力学了,学校档次也得提一提,改叫个研究院,学生自然就都是研究生了。
宋时自己做了研究院院长,自然也要给爱人拔高身份,不能光叫个老师、先生的,遂水涨船高的冠了个院士衔。
桓院士。
这个称号仿佛比桓进士更有冷静理智的学者魅力,单这么他一声,就让宋时喜欢得眼睫微颤,心跳加快。
不,不是想让他发论文,而是想按住这个一心向学的学者,剥开他理性的外壳,让他抛下研究,沉迷于自己。
宋时敢想敢干,唤着“桓院士”,将这位刚刚上任的院士按在怀里,让他明天再为人师表,今天先让院长潜一回。桓凌虽不知道他为何这么激动,却也愿意配合,叫了他一声“院长”。
他一手解开院长腰间锦带,咬住紧裹在那段修颈间的交领,重重往下一扯:“院长,请恕我以下犯上了。”
新年前后二十天的假期,没有学生在身边,桓院士也不消端为人师表的架子,暗地里不知将他的新院长里里外外犯了多少回。好在这院长和老师之间的小情趣也并不碍着他们做正事。这一年假期即将结束时,两位师长便收拾起了在家里的随意,带着学生登上公共马车,沿着结实的铁轨回到渤海经济园。 ↑返回顶部↑
——修路中或曾有本地流氓青皮出来捣乱,早都被桓大人这位抗虏英雄指挥人清扫得干干净净,拉去海边盐田劳改了。
宋时与桓凌站在车阶上描述着未来的公共交通系统,新的两地货运……车顶篷坠着的铜铃在风中摇荡,铃声起伏,如同清越的乐音,将他们描述出的情景衬托得越发动人。
凛凛寒风中,上到朝廷大臣,下到来看热闹的普通百姓都听住了,不禁想象着乘这样的大车到海边——甚至畅想起了有一日京城里也铺了这样的铁道,走上这样的马车,让他们坐进车里,舒舒服服走遍京师里外的光景。
宋时给他们看的东西还能更迷人。
他微微侧过脸,叫了一声“师兄”,将桓凌轻负在身后的手拉出来,抬下两人身前,露出交握的十指给人看。
如今他们已不需要长袖遮掩,不必装作兄弟情深,可以在寒天里戴着分趾手套,公然握着手一同下梯。
桓凌腿长,先下一步,还要转过半个身子扶着师弟,当他还是从前那个走路怕摔的孩子一般,半扶半抱着把他带到地上才安心。
道边的记者、书生、看热闹的人叫他们两人的动静惊回神来,正好看到看铁道的人下来扳动铁轨,将公交车和装自行车的货车驶到另一条铁道上,露出一辆堆满碎冰的大车。
宋家这边早安排了车马来接他们带的节礼,此时叫车夫将车横在海鲜车后,车厢前端用油压的千金顶慢慢撬起来,一车混着冰的新鲜海产便在众人面前倾倒下来,在新车上堆成鱼山。
一股微咸的带腥味顺着寒风扑面而来,犹如渤海的海风从三百里外吹入京城。细窄的带鱼泛着银闪闪的光辉,与反射日光的碎冰一道闪花了众人的眼。
然后这些鱼虾中就分了一批跟着记者和看热闹的百姓们一起回家,成了宴客时的珍味,隔日报纸上值得一书的盛景。
若夸这轨道马车能运多少煤炭铁石,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关心;要说它乘坐舒适,往来便捷,用得上它的人也不多。可一顿新鲜的带鱼、明虾、海鲈鱼、海蛎子上桌,无论吃着吃不着的,顿时都体会到了铁路的好处。
渤海里有的是新鲜海货,可京里离着海边三百里之遥,奢侈到能为一点鲜鱼而每日派车来回的人家可不多。哪怕是在宫中,为了省惜民力,也是以干鱼、咸鱼为主,极少能吃到新鲜海味。
但有铁路就不一样了。
铁路上不会有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抢道,专供他们的铁轨大车载人运货,运得越多收益越多、越快收回成本。一班班、一列列马车从通车这天起便再无休止,按着既定的方向和时间行驶,将鲜灵灵的海货、自行车、三轮车等车运进京城,再拉上西山的煤和石灰回经济园。
这一年下,从海边运到京城的河海两鲜络绎不绝。捕捞上来的鲜鱼用河冰镇着,在各处车站换马换人,接力运输。几个小时后,最新鲜的海产就已运进宫中御膳房与皇室宗亲、亲贵大臣的厨房,或是直接摆上了集市的摊位。
冰鲜鱼的味道虽不及海上现钓现吃,却是鳞白眼清,肉质坚实弹嫩,除了清蒸以外怎么烧都鲜香可口。冰的海蟹、海虾买到家里也一样新鲜,螃蟹依旧可以清蒸,虾可烹炸浇汁,海螺海蛎蒸烤炒涮皆宜……
吃得朝野中外都觉得这铁路实乃天下重器,该建,该多建。
京里也要用鞍山的铁、陕西的石油、煤油、杜仲胶等物,还有军需往来,都可用这铁路马车运送。虽然这铁轨怕人偷,保护、修缮之事麻烦些,不过各地都有驻军,如今天下太平,分些军人守着铁路也非难事。
铸铁轨、修铁路一事不好压到已经致仕的宋时和桓凌身上,但可先向他们订铁轨、借工人,再派一批人到渤海经济园学习——这事一回生、两回熟的事儿,如今都已经是第三回遣人了,还有什么不成的?
朝廷派的也自然,他们小两口也收得也痛快,将这些官派的学生一律纳为研究生。
从前在汉中时他们办的是职业教育,教出来的都是普通职专生。如今都搞起小班教学,教起蒸汽力学了,学校档次也得提一提,改叫个研究院,学生自然就都是研究生了。
宋时自己做了研究院院长,自然也要给爱人拔高身份,不能光叫个老师、先生的,遂水涨船高的冠了个院士衔。
桓院士。
这个称号仿佛比桓进士更有冷静理智的学者魅力,单这么他一声,就让宋时喜欢得眼睫微颤,心跳加快。
不,不是想让他发论文,而是想按住这个一心向学的学者,剥开他理性的外壳,让他抛下研究,沉迷于自己。
宋时敢想敢干,唤着“桓院士”,将这位刚刚上任的院士按在怀里,让他明天再为人师表,今天先让院长潜一回。桓凌虽不知道他为何这么激动,却也愿意配合,叫了他一声“院长”。
他一手解开院长腰间锦带,咬住紧裹在那段修颈间的交领,重重往下一扯:“院长,请恕我以下犯上了。”
新年前后二十天的假期,没有学生在身边,桓院士也不消端为人师表的架子,暗地里不知将他的新院长里里外外犯了多少回。好在这院长和老师之间的小情趣也并不碍着他们做正事。这一年假期即将结束时,两位师长便收拾起了在家里的随意,带着学生登上公共马车,沿着结实的铁轨回到渤海经济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