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2 / 4)
前期对峙可以说是脸面,谁先退了,气势就没了,国威没了,军威没了,君威也就没了。
中期的时候根本退不了,这时两国投入的人力物力已经是倾国之力,退了的话有各种恶果,白白损失了多少人力物力?
如果坚持下去,就能耗死对方,就能取得胜利,就能取得胜利带来的红利。
就这样两国对峙了两年半,两国都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两国比的是意志,国家的人力物力就是意志的保障。
这个时候更不能罢手,一退就彻底完了。
而赵国已经扛不住了,赵王急了,所以赵括才会有滔天的恨意。
秦国商鞅变法后,耕战一体,一切国有,不说别的,就粮食方面,就能傲视列国。
秦国对粮食管的很严,精密到按人口、按身高、按劳动量进行调配。
所以秦军才能常常出动几十万大军外出征讨,不是列国组织不出几十万大军,而是组织出来后养不起。
战场靠近赵国,秦国的补给线很长,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大军,秦国付出的人力物力可能是赵国的几倍。
赵国起初专心防御,想的就是拖,拖到秦国后勤崩溃为止。
只是没想到秦国的大军后劲不绝,怎么都不会饿肚子,而自己国家坚持了两年半就开始青黄不接了。
于是赵王等不及了,不敢等了,他让廉颇放弃固守战术,主动出击,从对峙的泥潭里跳出来。
廉颇是三朝老将,这个时候的秦国进攻的更疯狂,不是消极固守能应付的,他以防守反击为战术核心,半年内磨死秦军近十万人。
可这样的战果赵王不满意,他现在不想要战争,他想要赵国跳出泥潭沼泽,而廉颇就是死都不愿意主动出击。
原因很简单,因为赵军厌战。
前后交战三年,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温暖。终日和兵戈做伴,时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神经高度紧张下的赵军士气已经很低了。
防守的话,是保卫国家。而秦军是出了名的残暴,对待坚守的敌城常常都会屠城,而长平对峙三年,秦军死伤近十万。
可想而知,如果秦军胜利后会对赵国进行怎样的报复?
所以赵国前线的士兵咬紧了牙齿苦撑,军粮不够就勒紧了裤腰带撑着。
士兵不懂什么叫做‘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再说吃都吃不饱,怎么去追着秦军打?
所以对峙了三年的赵军厌战,却不得不战。
赵王认为是廉颇的问题,所以要找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有锐气,有朝气,最好还有本事的将军来顶替廉颇。
于是赵括出现在了赵王的视线中,当时除了赵王,赵国上下的贵族都不看好这一场战争。
对于赵括来说这就是个机会,当时他虽然有盛名,可在一些老将军眼中,他还是一个小家伙,他要证明自己。
就连他的母亲都不看好,认为谁接替廉颇,主动进攻秦军的话,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
这些人都对了,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场失败是何等的惨烈。
所以他母亲在赵王有意安排赵括接替廉颇之时,就去找了赵王,告诉赵王,自己家的赵括就是水货,还告诉赵王,就连去世不久的赵奢都不看好赵括的领军能力。
她没有说动赵王,赵王执意要让赵括去,毕竟赵括是赵国青壮派将军中最出名的。 ↑返回顶部↑
中期的时候根本退不了,这时两国投入的人力物力已经是倾国之力,退了的话有各种恶果,白白损失了多少人力物力?
如果坚持下去,就能耗死对方,就能取得胜利,就能取得胜利带来的红利。
就这样两国对峙了两年半,两国都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两国比的是意志,国家的人力物力就是意志的保障。
这个时候更不能罢手,一退就彻底完了。
而赵国已经扛不住了,赵王急了,所以赵括才会有滔天的恨意。
秦国商鞅变法后,耕战一体,一切国有,不说别的,就粮食方面,就能傲视列国。
秦国对粮食管的很严,精密到按人口、按身高、按劳动量进行调配。
所以秦军才能常常出动几十万大军外出征讨,不是列国组织不出几十万大军,而是组织出来后养不起。
战场靠近赵国,秦国的补给线很长,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大军,秦国付出的人力物力可能是赵国的几倍。
赵国起初专心防御,想的就是拖,拖到秦国后勤崩溃为止。
只是没想到秦国的大军后劲不绝,怎么都不会饿肚子,而自己国家坚持了两年半就开始青黄不接了。
于是赵王等不及了,不敢等了,他让廉颇放弃固守战术,主动出击,从对峙的泥潭里跳出来。
廉颇是三朝老将,这个时候的秦国进攻的更疯狂,不是消极固守能应付的,他以防守反击为战术核心,半年内磨死秦军近十万人。
可这样的战果赵王不满意,他现在不想要战争,他想要赵国跳出泥潭沼泽,而廉颇就是死都不愿意主动出击。
原因很简单,因为赵军厌战。
前后交战三年,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温暖。终日和兵戈做伴,时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神经高度紧张下的赵军士气已经很低了。
防守的话,是保卫国家。而秦军是出了名的残暴,对待坚守的敌城常常都会屠城,而长平对峙三年,秦军死伤近十万。
可想而知,如果秦军胜利后会对赵国进行怎样的报复?
所以赵国前线的士兵咬紧了牙齿苦撑,军粮不够就勒紧了裤腰带撑着。
士兵不懂什么叫做‘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再说吃都吃不饱,怎么去追着秦军打?
所以对峙了三年的赵军厌战,却不得不战。
赵王认为是廉颇的问题,所以要找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有锐气,有朝气,最好还有本事的将军来顶替廉颇。
于是赵括出现在了赵王的视线中,当时除了赵王,赵国上下的贵族都不看好这一场战争。
对于赵括来说这就是个机会,当时他虽然有盛名,可在一些老将军眼中,他还是一个小家伙,他要证明自己。
就连他的母亲都不看好,认为谁接替廉颇,主动进攻秦军的话,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
这些人都对了,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场失败是何等的惨烈。
所以他母亲在赵王有意安排赵括接替廉颇之时,就去找了赵王,告诉赵王,自己家的赵括就是水货,还告诉赵王,就连去世不久的赵奢都不看好赵括的领军能力。
她没有说动赵王,赵王执意要让赵括去,毕竟赵括是赵国青壮派将军中最出名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