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_341(1 / 2)
李兆先的着眼点也跟别人不同,先夸了一顿文笔——像他爹。清婉细腻、写情入胜,深得茶陵体精髓。
王守仁简直不忍多听。这文章不是得茶陵精髓,定然就是茶陵本人手笔,岂有不像,不精的?
他摇了摇头,为李兆先的天真叹了口气,但心里隐隐也转过了另一个念头——如今边报皆是喜讯,朝中又得了红薯这样能活万人的良种,李阁老偏又在这个平日本的故事还没出完的时候亲笔写出了《塞上风云》手稿,莫不是朝廷……
有意复套?
他紧握着手中画本,胸口跳得极快,却不敢说出这猜测。
河套千里沃土,水草丰美,是养马的好地方,他们中原差着鞑靼、瓦剌那些前元遗虏的岂不就是骑军?若有良种战马,若能把边疆重推回朵颜三卫以北,元人岂得如此容易就侵到京城下!
这一场仗,他怎得有个办法也参与进去!
王守仁激动得直想再去考个武状元,带兵出关,又想索性辞了翰林院,放出去当一任延绥御史……思致纷纷,也顾不得眼下这个跟他没多大关系的文会了。
他沉浸在战略推想中,只偶尔咬两口水晶红薯卷子,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叫身侧的李梦阳推了推,问他打算写哪个人。
十四位千户仍然有各自己潜伏探查故事,在座的七位才子各领两人,再由崔燮自己写谢镇抚那条线,正好分得清楚利落。王守仁摇了摇头,低低地说:“我跟伯徵不是写书的人,和衷兄也不会写,估计是你们五人每人各分三个。谢镇抚的戏份吃重些,谁定了他就少写一个人吧。”
李梦阳怔了怔,想想平常的确是他和唐祝边王四人写稿,王守仁只管拉人不管写,李兆先虽在他们出书后问过几回,却始终没加入写稿的队伍。崔燮又要编农经,如今又正盯着栽培番薯的事,怕是没时间写这个。
也好,他们几个人足够写好这篇故事了。
李梦阳便丢下他,与另外几人商议:“远征大漠的故事苍凉沉郁,和平倭那部先有安千户女装,又有王千户得美女夜奔的轻松风格大不相同,咱们的文章也当写得沉厚些。我等当效法秦汉,以朴实庄重为要,不宜一味仿茶陵文体。”
他的诗词文章气象阔大、雄浑健拔,在茶陵座下文人中名望极高,这话一出,边、王二人便相应和,祝枝山也有意动,唯唐寅与李兆先各恃天才,只愿写自己的文风,并不愿按着别人的格调改。
可前两部锦衣卫故事虽也分了许多作者,看起来从画到文的风格还相统一的,若他们这新篇前一页风流婉转,后一页古朴沉厚,读者都要怪他们坏了锦衣卫的名声!
两下争不出结果,只好叫崔燮评理。
崔燮自然讲理,他讲的是李东阳的道理。
这本锦衣卫里共十五个主要人物,十五条线分五人写,由祝枝山主笔谢瑛的故事,其余次之,抓阄决定。李兆先不写具体故事,只负责润色,统一风格——就以这本大纲的文字为准,凡有风格相差太远的,他就有权修改。王守仁做监修,校阅内容、风格,最后由他定稿。
众人都叫这决定惊呆了,王守仁不禁起身问道:“怎么会用我跟伯徵,难道是——”难道是因为他们的父亲不写了?
崔燮笑道:“当然是因为你们俩从小就爱看锦衣卫,最熟悉从前作者的风格。百姓们爱看锦衣卫漫画就是冲着前两部的故事好、文字清丽易懂,所以第三部 、第四部……无论以后印多少部,图也好、文也好,都不许有丝毫变化。”
他又看了五位作者一圈,正色道:“你们要写出自己的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日农经》系列任你们写,每人一个故事,百姓可以爱看谁写的就挑谁的买。可是锦衣卫不一样,它是一个已经刊印数年,从图画到文字都已深入人心的故事。写这部不是为叫你们展示才华,而是为叫买书的人看得高兴才要写它的。”
文艺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一小撮艺术家孤芳自赏的!
崔燮从前除了逼他们读书考试时,素来都是温言软语,如沐春风,从没有过这么严肃的时候,几位被他哄着捧着当了作者的人都有点懵了。
唯有王守仁和李兆先知道他是个力能扛鼎的壮士,万一叫这几个才子触怒了……真不知道他能干出什么来。
反正不管干什么,那些读书人的小身板儿都是扛不住的。
两位贤弟立刻起身苦劝,崔燮其实也没真生气,只是怕新作者们固执己见,非把他的连环画也写成汉魏之风罢了。他拉着王、李二人坐下,问那五位有什么意见——
现在说也行、撂挑子也行,他都不怪。但只要他们接了稿子,就得按前两部写;若是随意改变文风,那他大不了就换人,直接让李兆先接手乃父的事业。
李梦阳舍不得放手,又觉得之前的文风不合这部故事的内容,还是自己的风格更好。踌躇了一阵,还是向崔燮辩解道:“这问《塞上风云》的故事与前作本就大不相同,又何必强求文风同一?只要写的好,读书人照样喜欢。李某的文章纵不敢说洛阳纸贵,也算是传唱一时,怎么就不……”
就不行。
崔主编十分坚定。 ↑返回顶部↑
王守仁简直不忍多听。这文章不是得茶陵精髓,定然就是茶陵本人手笔,岂有不像,不精的?
他摇了摇头,为李兆先的天真叹了口气,但心里隐隐也转过了另一个念头——如今边报皆是喜讯,朝中又得了红薯这样能活万人的良种,李阁老偏又在这个平日本的故事还没出完的时候亲笔写出了《塞上风云》手稿,莫不是朝廷……
有意复套?
他紧握着手中画本,胸口跳得极快,却不敢说出这猜测。
河套千里沃土,水草丰美,是养马的好地方,他们中原差着鞑靼、瓦剌那些前元遗虏的岂不就是骑军?若有良种战马,若能把边疆重推回朵颜三卫以北,元人岂得如此容易就侵到京城下!
这一场仗,他怎得有个办法也参与进去!
王守仁激动得直想再去考个武状元,带兵出关,又想索性辞了翰林院,放出去当一任延绥御史……思致纷纷,也顾不得眼下这个跟他没多大关系的文会了。
他沉浸在战略推想中,只偶尔咬两口水晶红薯卷子,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叫身侧的李梦阳推了推,问他打算写哪个人。
十四位千户仍然有各自己潜伏探查故事,在座的七位才子各领两人,再由崔燮自己写谢镇抚那条线,正好分得清楚利落。王守仁摇了摇头,低低地说:“我跟伯徵不是写书的人,和衷兄也不会写,估计是你们五人每人各分三个。谢镇抚的戏份吃重些,谁定了他就少写一个人吧。”
李梦阳怔了怔,想想平常的确是他和唐祝边王四人写稿,王守仁只管拉人不管写,李兆先虽在他们出书后问过几回,却始终没加入写稿的队伍。崔燮又要编农经,如今又正盯着栽培番薯的事,怕是没时间写这个。
也好,他们几个人足够写好这篇故事了。
李梦阳便丢下他,与另外几人商议:“远征大漠的故事苍凉沉郁,和平倭那部先有安千户女装,又有王千户得美女夜奔的轻松风格大不相同,咱们的文章也当写得沉厚些。我等当效法秦汉,以朴实庄重为要,不宜一味仿茶陵文体。”
他的诗词文章气象阔大、雄浑健拔,在茶陵座下文人中名望极高,这话一出,边、王二人便相应和,祝枝山也有意动,唯唐寅与李兆先各恃天才,只愿写自己的文风,并不愿按着别人的格调改。
可前两部锦衣卫故事虽也分了许多作者,看起来从画到文的风格还相统一的,若他们这新篇前一页风流婉转,后一页古朴沉厚,读者都要怪他们坏了锦衣卫的名声!
两下争不出结果,只好叫崔燮评理。
崔燮自然讲理,他讲的是李东阳的道理。
这本锦衣卫里共十五个主要人物,十五条线分五人写,由祝枝山主笔谢瑛的故事,其余次之,抓阄决定。李兆先不写具体故事,只负责润色,统一风格——就以这本大纲的文字为准,凡有风格相差太远的,他就有权修改。王守仁做监修,校阅内容、风格,最后由他定稿。
众人都叫这决定惊呆了,王守仁不禁起身问道:“怎么会用我跟伯徵,难道是——”难道是因为他们的父亲不写了?
崔燮笑道:“当然是因为你们俩从小就爱看锦衣卫,最熟悉从前作者的风格。百姓们爱看锦衣卫漫画就是冲着前两部的故事好、文字清丽易懂,所以第三部 、第四部……无论以后印多少部,图也好、文也好,都不许有丝毫变化。”
他又看了五位作者一圈,正色道:“你们要写出自己的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日农经》系列任你们写,每人一个故事,百姓可以爱看谁写的就挑谁的买。可是锦衣卫不一样,它是一个已经刊印数年,从图画到文字都已深入人心的故事。写这部不是为叫你们展示才华,而是为叫买书的人看得高兴才要写它的。”
文艺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一小撮艺术家孤芳自赏的!
崔燮从前除了逼他们读书考试时,素来都是温言软语,如沐春风,从没有过这么严肃的时候,几位被他哄着捧着当了作者的人都有点懵了。
唯有王守仁和李兆先知道他是个力能扛鼎的壮士,万一叫这几个才子触怒了……真不知道他能干出什么来。
反正不管干什么,那些读书人的小身板儿都是扛不住的。
两位贤弟立刻起身苦劝,崔燮其实也没真生气,只是怕新作者们固执己见,非把他的连环画也写成汉魏之风罢了。他拉着王、李二人坐下,问那五位有什么意见——
现在说也行、撂挑子也行,他都不怪。但只要他们接了稿子,就得按前两部写;若是随意改变文风,那他大不了就换人,直接让李兆先接手乃父的事业。
李梦阳舍不得放手,又觉得之前的文风不合这部故事的内容,还是自己的风格更好。踌躇了一阵,还是向崔燮辩解道:“这问《塞上风云》的故事与前作本就大不相同,又何必强求文风同一?只要写的好,读书人照样喜欢。李某的文章纵不敢说洛阳纸贵,也算是传唱一时,怎么就不……”
就不行。
崔主编十分坚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