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久,在缘觉启动第一场超度法事之际,皇上彻底一卧不起。
  拖延了一月,眼看只差最后几场法事,皇上却未及等到亲眼看见蕙妃的转世,就陷入了弥留状态。
  这几日,皇上情况格外不好,不但吃一点吐一点,更渺了双目。
  最后干脆水米不进,镇日身陷在床榻中,胸膛里只余一口不上不下的气。
  众近臣眼看皇上不好,不敢出宫,接连几日都守在含元殿外。
  是夜,皇上出人意料地开口说话,叫人呈膳。
  待喝完一碗粥,他不但双目重新变得明亮,更能在宫人搀扶下坐起来了。
  说话的时候,语调颇有中气,看着竟与病前没什么不同。
  余若水等人却知道皇上这是回光返照的征兆,神色愈加凝重。
  看来皇上——怕是活不过今晚了。
  待撤下膳具,皇上稳稳当当坐于床畔,吩咐王公公,“招他们进来。”
  近臣到了跟前,他问:“太子如何?”
  几位心腹近臣跟随皇上多年,焉能猜不到皇上的心思,忙道:“太子聪慧而仁厚,谦逊而坚韧,允恭克让,敏而好学,得此明君,实乃天下苍生之福。”
  他们虽然惯于逢迎,但夸赞阿寒的这几句话却是发自肺腑。新立的这位太子善良却果决,温和不懦弱,的确是个德行极佳之人。
  皇上眉头不肯松开,只道:“朕薨了之后,有几道旨意需得你们帮着宣之于众。”
  莫诚听得胆战心惊,犹豫片刻,乍着胆子道:“皇上,臣斗胆一问,皇上要宣的密旨当中,是不是有一道殚压澜王世子的旨意?”
  皇上卡了一下,冷着脸驳斥道:“朕的决议何时竟容得臣子置喙了?”
  莫诚决绝万分地跪下,“皇上,忠言逆耳,就算您今日降罪于臣,臣也不得不奉劝皇上一句:皇上万万要审慎!您莫要忘了,太子不同常人,每隔三年,便需得澜王世子来帮着维持清明——”
  此时除了当日在云隐书院目睹了蕙妃之事的人之外,只有少数几名近臣知道。
  皇上病气上涌,闭了闭眼,并不接话。阿寒初刚上位,根基不稳,惟谨父子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终是一患。
  若不是为了阿寒的清明离不开蔺效的缘故,他又岂会只是将惟谨调离长安这么简单?会一并将他们父子二人连根拔起,好永绝后患。
  “澜王世子磊落坦荡,若有谋反之心,早在上回长安大乱之时便会筹谋,何须等到太子登基之时?”王行知见皇上情形不对,也在莫诚身旁跪下,苦劝,“且世子妃与太子师出同门,情同手足,若皇上无故出手对付世子,一则,会陷太子于不义,无端伤及世子妃跟太子之间的感情,二来,世子恐怕也会因此冷了心肠,就算原本没有不臣之心,也会被皇上给逼出不臣之心呐。”
  皇上叹息道:“你们说的,朕何尝不知道?可是太子的病根握在惟谨手中,惟谨又委实有胸襟手腕,若任凭他留在太子身边,如何叫朕放心得下?天长日久,人心难测,即便他眼下没有异心,谁又能保证他永远不会生出二心?若届时他辖制阿寒,乃至谋逆夺宫,阿寒又该如何自处?”
  王行之和莫诚语噎。
  皇上道:“朕不会拿惟谨怎样,他是朕的侄儿,朕看着他长大,朕不忍寡待他。不过想将他暂且支离太子身边,等太子坐稳朝纲之后,再重新将他召回长安就是了。”
  说完,拟定旨意,令莫诚等人将旨意暂且收下,只待太子登基之日,便要当着朝臣颁布旨意。
  做完种种安排,他又将阿寒唤至床畔,谆谆叮嘱他道:“你阿娘转世之后,你务必到朕灵前告知朕一声,朕这辈子亏欠她良多,下辈子无颜再面对她,若你得了你阿娘的去处,莫忘了知会朕一声,只要得知她过得好,朕也就放心了。“
  阿寒淡淡应了。
  是夜,皇上驾崩。
  那道他临终前立下的密旨,还未交至毫不知情的太子手中,便已被人悄悄呈送给了蔺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