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3 / 4)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八月的天象发生。在清薇等人的推算之中,这件事应该是一个起始,或者导火索,紧跟其后的才是种种问题,种种乱象。但事实上,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还没到八月,西北告急的战报就送到了京城。
西北胡国乃是大魏的属国,不过这个马背上的小国反复无常,狼子野心,历史上曾经臣服过数个朝代,但是一旦朝廷显露出一点若是,他们便会立刻反叛,大肆劫掠,为自己谋取好处。而等朝廷这边腾出手来收拾他之后,他又会麻溜儿的投降,再次归附。所以这数百年间,胡国和中原时战时和,没个定论。
大魏立国五十一年,胡国也曾反叛过一次,就是武帝驾崩,文帝初登大宝之时。
可惜当时文帝虽然年幼,性情也不强势,但朝中都是高祖和武帝留下来的精兵强将。而且文帝一生之中最大的好处,或许就在于他用人不疑。虽然当时朝中的局势多少有点主弱臣强的意思,但他却没有因此压制几位将军,而是给予了充分的权力和信任。哪怕战争期间弹劾几位将领各种罪名的奏章能用麻袋来装,也没有任何改变。
这份信任给他带来了充分的回报,此后四十多年间,胡国一直安分守己,再没有过异动。
前些年,文帝的身体越来越差,皇太孙秉政时,胡国就做过一些小动作,但在大魏强势的回击之后,便立刻偃旗息鼓了。算算时候,他们也差不多动一动了。
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皇位更迭时期本来就更多动荡和不安,也是朝廷最薄弱的时候。胡人很会抓时机,自然不会错过。
胡人在边境出现,不仅劫掠粮草,而且还有陈兵的迹象,这份战报一传回来,京城中自然人人义愤。毕竟附属国反叛说出去不是什么好听的事,多少有损脸面。他为什么有胆子反叛?自然是因为觉得现在的大魏不足为惧了。
这是在打皇帝的脸,打朝廷的脸。所以面对这件事,朝中上下的想法倒是很一致:打!
只是怎么打,也有个讲究。毕竟战争通常都要倾举国之力,而国库也实在是不富裕。这两年天灾人祸,国库还有盈余都是虞景治理有方了,自然不可能有多少底蕴去消耗。所以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应该跟土人一样,打快速战,在几个月之内结束战争。同时还要控制规模,以免消耗难以承受。
于是这样一来,大家的视线便又放在了赵瑾之身上。毕竟这样的战事他最有经验。
但虞景心里却有些疑虑。毕竟在这个时候将赵瑾之和他手底下的兵调离京城,并不符合他的计划。皇城守备森严,但当初庆王也找到了漏洞,如果羽林卫再离开,那出现漏洞的可能就更大。虽然这一年来虞景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到底还是放心不下。
但西北的战事也不能等。
最后虞景一咬牙,还是决定将赵瑾之派出去。
他的安危固然重要,但是毕竟还有别的办法可想。虞景对赵瑾之本来就有防备之意,不可能没有别的准备。再说,威胁还没有出现,就因此把自己龟缩起来,也不是虞景的风格。这段时间,虽然邱庭波等人一直在忙碌,但对朝政是没有丝毫影响的,现在当然也应当如此。
当然,“也要防备这是敌人的调虎离山之计。”再赵瑾之金殿辞君时,虞景这样叮嘱他,“虽然朕不希望这种可能发生,但你心里应该有个底。”
他当然不希望福王丧心病狂到里通敌国,但虞景又很清楚,这其实是很有可能的。
古往今来,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也不算少,总有那么几个例子摆在那里。而福王谋划之深,若说他秘密联络了胡国,虞景一点都不会意外。
赵瑾之点头,沉声问,“若这是敌人的计策,该当如何?”
“问得好。”虞景站起来,走到赵瑾之面前,抬手搭在他的肩上。赵瑾之这回身上着的是甲胄,本来就很沉重。虞景这只手一按下来,他顿时觉得肩上一沉,于是心里也跟着那么一沉。
“赵卿切记,不管这是不是对方的计策,朕只要一个结果——让那群胡人给朕老实点儿!”虞景盯着赵瑾之的眼睛道。
这就是要赵瑾之将胡人收拾一顿了。如果胡人真的来了,那就在边境打。如果只是诱敌之策,那就深入草原追击!
这是很危险的命令。因为大魏的军队没有在草原上训练和作战过,尤其是京城里的这些士卒们。草原上无论气候还是地理环境都与这边大不相同,甚至很难辨别方向,一旦深入,会是什么结果谁也说不好。
再说,如果只是调虎离山之计,那么赵瑾之若是不及时回援,京城便会很危险。尤其这里还有他的家人,有他的妻子和即将出世的孩子。
但赵瑾之感受着虞景压在自己肩上的手,只能开口道,“臣遵旨。”
“朕相信赵卿不会让朕失望。”虞景道。然后他才移开了自己的手,“你的家人,朕自然会替你照看。”
他不提这个还好,一提赵瑾之就觉得心里一紧。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虞景这话里,可能还有些威胁的意味在。——将军领兵在外,让家人居住京城,受朝廷监视和管辖,算是另类的人质,这本来就是潜规则之一,赵瑾之也不是不能接受,但现在,清薇可是住在皇宫里。
“臣离京之前,想见内子一面。”赵瑾之脑子里想了很多,面上却是低下头道。
虞景道,“应该的。朕已经让人将赵夫人请来,她此刻就在偏殿之中,你们夫妻说说话吧。” ↑返回顶部↑
还没到八月,西北告急的战报就送到了京城。
西北胡国乃是大魏的属国,不过这个马背上的小国反复无常,狼子野心,历史上曾经臣服过数个朝代,但是一旦朝廷显露出一点若是,他们便会立刻反叛,大肆劫掠,为自己谋取好处。而等朝廷这边腾出手来收拾他之后,他又会麻溜儿的投降,再次归附。所以这数百年间,胡国和中原时战时和,没个定论。
大魏立国五十一年,胡国也曾反叛过一次,就是武帝驾崩,文帝初登大宝之时。
可惜当时文帝虽然年幼,性情也不强势,但朝中都是高祖和武帝留下来的精兵强将。而且文帝一生之中最大的好处,或许就在于他用人不疑。虽然当时朝中的局势多少有点主弱臣强的意思,但他却没有因此压制几位将军,而是给予了充分的权力和信任。哪怕战争期间弹劾几位将领各种罪名的奏章能用麻袋来装,也没有任何改变。
这份信任给他带来了充分的回报,此后四十多年间,胡国一直安分守己,再没有过异动。
前些年,文帝的身体越来越差,皇太孙秉政时,胡国就做过一些小动作,但在大魏强势的回击之后,便立刻偃旗息鼓了。算算时候,他们也差不多动一动了。
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皇位更迭时期本来就更多动荡和不安,也是朝廷最薄弱的时候。胡人很会抓时机,自然不会错过。
胡人在边境出现,不仅劫掠粮草,而且还有陈兵的迹象,这份战报一传回来,京城中自然人人义愤。毕竟附属国反叛说出去不是什么好听的事,多少有损脸面。他为什么有胆子反叛?自然是因为觉得现在的大魏不足为惧了。
这是在打皇帝的脸,打朝廷的脸。所以面对这件事,朝中上下的想法倒是很一致:打!
只是怎么打,也有个讲究。毕竟战争通常都要倾举国之力,而国库也实在是不富裕。这两年天灾人祸,国库还有盈余都是虞景治理有方了,自然不可能有多少底蕴去消耗。所以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应该跟土人一样,打快速战,在几个月之内结束战争。同时还要控制规模,以免消耗难以承受。
于是这样一来,大家的视线便又放在了赵瑾之身上。毕竟这样的战事他最有经验。
但虞景心里却有些疑虑。毕竟在这个时候将赵瑾之和他手底下的兵调离京城,并不符合他的计划。皇城守备森严,但当初庆王也找到了漏洞,如果羽林卫再离开,那出现漏洞的可能就更大。虽然这一年来虞景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到底还是放心不下。
但西北的战事也不能等。
最后虞景一咬牙,还是决定将赵瑾之派出去。
他的安危固然重要,但是毕竟还有别的办法可想。虞景对赵瑾之本来就有防备之意,不可能没有别的准备。再说,威胁还没有出现,就因此把自己龟缩起来,也不是虞景的风格。这段时间,虽然邱庭波等人一直在忙碌,但对朝政是没有丝毫影响的,现在当然也应当如此。
当然,“也要防备这是敌人的调虎离山之计。”再赵瑾之金殿辞君时,虞景这样叮嘱他,“虽然朕不希望这种可能发生,但你心里应该有个底。”
他当然不希望福王丧心病狂到里通敌国,但虞景又很清楚,这其实是很有可能的。
古往今来,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也不算少,总有那么几个例子摆在那里。而福王谋划之深,若说他秘密联络了胡国,虞景一点都不会意外。
赵瑾之点头,沉声问,“若这是敌人的计策,该当如何?”
“问得好。”虞景站起来,走到赵瑾之面前,抬手搭在他的肩上。赵瑾之这回身上着的是甲胄,本来就很沉重。虞景这只手一按下来,他顿时觉得肩上一沉,于是心里也跟着那么一沉。
“赵卿切记,不管这是不是对方的计策,朕只要一个结果——让那群胡人给朕老实点儿!”虞景盯着赵瑾之的眼睛道。
这就是要赵瑾之将胡人收拾一顿了。如果胡人真的来了,那就在边境打。如果只是诱敌之策,那就深入草原追击!
这是很危险的命令。因为大魏的军队没有在草原上训练和作战过,尤其是京城里的这些士卒们。草原上无论气候还是地理环境都与这边大不相同,甚至很难辨别方向,一旦深入,会是什么结果谁也说不好。
再说,如果只是调虎离山之计,那么赵瑾之若是不及时回援,京城便会很危险。尤其这里还有他的家人,有他的妻子和即将出世的孩子。
但赵瑾之感受着虞景压在自己肩上的手,只能开口道,“臣遵旨。”
“朕相信赵卿不会让朕失望。”虞景道。然后他才移开了自己的手,“你的家人,朕自然会替你照看。”
他不提这个还好,一提赵瑾之就觉得心里一紧。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虞景这话里,可能还有些威胁的意味在。——将军领兵在外,让家人居住京城,受朝廷监视和管辖,算是另类的人质,这本来就是潜规则之一,赵瑾之也不是不能接受,但现在,清薇可是住在皇宫里。
“臣离京之前,想见内子一面。”赵瑾之脑子里想了很多,面上却是低下头道。
虞景道,“应该的。朕已经让人将赵夫人请来,她此刻就在偏殿之中,你们夫妻说说话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