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大食国灭(1 / 5)
在人类历史上,公元7世纪,西亚地区历史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西亚地区的所有种族不仅被深深地卷入其中,而且成为这场变革的中心,为世人所瞩目,这场变革的原点就在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基本上由沙漠和草原构成,土壤贫瘠,气候干燥,生存条件恶劣,因此,其社会进步明显落后于西亚、北非等其他地区。其土著居民称为贝都因人,主要以游牧为生,当世界的其他地域都已经开始了社会变革的时候,那里依然处于原始氏族社会解体阶段。
公元610年前后,在阿拉伯半岛重镇麦加城内,一位叫穆罕默德的商人开始宣传他创立的一种新宗教。
这种宗教把穆罕默德出生的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奉为唯一的宇宙之神,称安拉创造了“大地的一切”,而穆罕默德则是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安拉和先知。
该教相信来世和灵魂不灭,称凡信仰安拉、在现世生活中有善行者,来世进天堂,不信仰安拉、在现世生活中有罪恶者,来世下火狱。
该教被命名为伊斯兰教,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之中为顺从之意。其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的人,其教义集中反映在穆罕默德编制的《古兰经》中,它被尊为伊斯兰教圣典。
伊斯兰教还提出了诸多关于现实生活的政见和主张,如要求信徒每人交纳财产的四十分之一,充实国库以赈济贫穷信徒,主张限制高利贷,认为穆斯林不分部落和氏族,都以兄弟相称,呼吁信徒消弭内争,一致对外等等。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开始出现阶级分化、贫富悬殊拉大、各部落纷争不止、内耗不断的背景下,顺应了阿拉伯下层群众反对贵族经济盘剥、全社会要求统一部族力量、联合对外的呼声,因此,很快得到积极响应。
贫苦民众首先大批皈依入教,中上层贵族起初因为伊斯兰教的反剥削性,所以,加以反对和迫害,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把传教活动变成一种政治行动,他组织穆斯林与麦加贵族展开斗争,迅速扩大地盘,最终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在此前后,半岛其他地区也相继皈依,以此为牵引和推动,在穆罕默德亡故时,整个半岛地区大体实现统一,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帝国虽然资历短浅,文明程度较低,但其擅长骑射的传统、轻徭薄赋的政策、以及内部凝聚力和对外感召力,使其从一诞生就具备了强大的对外冲击力。
穆罕默德去世后第二年,阿拉伯便开始了对外扩张。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哈里发兵发西亚、北非,从罗马帝国解体后残留下来的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得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西部地区、埃及和利比亚。
同时,又举兵东进,在幼发拉底河畔的卡迪西亚击溃萨珊波斯军队的主力,最终灭亡萨珊波斯,将其疆域卷入囊中。
此后,阿拉伯的扩张势头更为凶猛,在西面,沿北非海岸一路西进,跨越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班牙和高卢南部。在东方,阿拉伯骑兵所向披靡,占领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杜睿这个异数的话,阿拉伯帝国将持续发展下去,并最终在大唐天宝年间,与当时东方世界的领导者大唐,爆发了怛罗斯战役。
那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大唐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大唐。
最终那场战争因为唐军中的葛逻禄雇佣军叛变,占有绝对优势的阿拉伯军队才击败由高仙芝率领的唐军。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此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后大唐帝国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的势力哑然退出了中亚地区,阿拉伯帝国的势力东接帕米尔高原。
如果一切都按照历史原本的进程,到阿拉伯帝国极盛时期,将最后形成一个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当然,按照历史的惯性,任何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发展到顶峰的时候,都会遵照历史的特性,转而走向消亡。
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命运,这个帝国并非像人们最初设想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互助式,为了全体阿拉伯人利益而存在的国家,它的根本性质,其实就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信仰的集合体。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广大底层民众与贵族官僚、富商阶级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别是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帝国内部培植起离异的势力。因此,最终哈里发政权在达到顶峰之后,帝国急剧滑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直至走向灭亡。
即便没有杜睿发动的西征,阿拉伯帝国最终也会走向消亡,只不过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的瓦解,并非是来自外部威胁,而是源于内部,底层民众的反抗是造成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的主要原因。
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一样,当经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之后,为了维持庞大的封建国家官僚机器的运转,满足无度奢靡生活的需求,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只能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
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负担各种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城市手工业劳动者的工资很低,一个瓦匠每月工资不过三十第尔汗,难以维持最低生活。
奴隶的处境更为恶劣。有的为宫廷和贵族家庭服役,任凭主人随意奴役和处置,女奴往往成为歌伎或婢妾,惨遭蹂躏;宫廷的男奴还被阉割,成为阉人,受尽种种非人待遇。有的在田野或矿山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尤其在底格里斯河盐碱地劳动的大批黑奴,为主人排水采盐,开辟耕地,劳动最艰苦,待遇最低,每天只能得到几把麦粉或椰枣充饥,住处不蔽风雨,处境不如牛马。
这种等级差异,直接导致了封建主与底层民众间的阶级矛盾,始终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之中,导致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
在原本的历史上,进入9世纪之后,阿拉伯帝国内部的起义更是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
出身于阿塞拜疆社会下层的巴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的教义,号召民众与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号。公元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首竖义旗,很快便控制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等广大地区。民众武装红衣军一度发展到30万人,对哈里发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机智善战的巴贝克率领红衣军屡败官军,坚持斗争20年。马蒙、穆木台绥木两任哈里发围剿义军,并悬赏百万第尔汗缉拿巴贝克。最终在公元837年,巴贝克为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巴贝克起义的烈火刚刚停息30年后,帝国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又爆发黑奴大起义。自建国以来,阿拔斯王朝就不断从东非输入黑奴,押至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其境遇十分凄惨。
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隶获得自由和财富,深得广大奴隶的拥戴。
公元869年,阿里率众起事,很快便聚成20万之众。随即便攻陷两河流域的重镇巴士拉,一度进至距巴格达仅20公里处,帝国首都岌岌可危。 ↑返回顶部↑
阿拉伯半岛基本上由沙漠和草原构成,土壤贫瘠,气候干燥,生存条件恶劣,因此,其社会进步明显落后于西亚、北非等其他地区。其土著居民称为贝都因人,主要以游牧为生,当世界的其他地域都已经开始了社会变革的时候,那里依然处于原始氏族社会解体阶段。
公元610年前后,在阿拉伯半岛重镇麦加城内,一位叫穆罕默德的商人开始宣传他创立的一种新宗教。
这种宗教把穆罕默德出生的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奉为唯一的宇宙之神,称安拉创造了“大地的一切”,而穆罕默德则是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安拉和先知。
该教相信来世和灵魂不灭,称凡信仰安拉、在现世生活中有善行者,来世进天堂,不信仰安拉、在现世生活中有罪恶者,来世下火狱。
该教被命名为伊斯兰教,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之中为顺从之意。其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的人,其教义集中反映在穆罕默德编制的《古兰经》中,它被尊为伊斯兰教圣典。
伊斯兰教还提出了诸多关于现实生活的政见和主张,如要求信徒每人交纳财产的四十分之一,充实国库以赈济贫穷信徒,主张限制高利贷,认为穆斯林不分部落和氏族,都以兄弟相称,呼吁信徒消弭内争,一致对外等等。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开始出现阶级分化、贫富悬殊拉大、各部落纷争不止、内耗不断的背景下,顺应了阿拉伯下层群众反对贵族经济盘剥、全社会要求统一部族力量、联合对外的呼声,因此,很快得到积极响应。
贫苦民众首先大批皈依入教,中上层贵族起初因为伊斯兰教的反剥削性,所以,加以反对和迫害,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把传教活动变成一种政治行动,他组织穆斯林与麦加贵族展开斗争,迅速扩大地盘,最终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在此前后,半岛其他地区也相继皈依,以此为牵引和推动,在穆罕默德亡故时,整个半岛地区大体实现统一,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帝国虽然资历短浅,文明程度较低,但其擅长骑射的传统、轻徭薄赋的政策、以及内部凝聚力和对外感召力,使其从一诞生就具备了强大的对外冲击力。
穆罕默德去世后第二年,阿拉伯便开始了对外扩张。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哈里发兵发西亚、北非,从罗马帝国解体后残留下来的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得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西部地区、埃及和利比亚。
同时,又举兵东进,在幼发拉底河畔的卡迪西亚击溃萨珊波斯军队的主力,最终灭亡萨珊波斯,将其疆域卷入囊中。
此后,阿拉伯的扩张势头更为凶猛,在西面,沿北非海岸一路西进,跨越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班牙和高卢南部。在东方,阿拉伯骑兵所向披靡,占领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杜睿这个异数的话,阿拉伯帝国将持续发展下去,并最终在大唐天宝年间,与当时东方世界的领导者大唐,爆发了怛罗斯战役。
那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大唐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大唐。
最终那场战争因为唐军中的葛逻禄雇佣军叛变,占有绝对优势的阿拉伯军队才击败由高仙芝率领的唐军。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此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后大唐帝国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的势力哑然退出了中亚地区,阿拉伯帝国的势力东接帕米尔高原。
如果一切都按照历史原本的进程,到阿拉伯帝国极盛时期,将最后形成一个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当然,按照历史的惯性,任何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发展到顶峰的时候,都会遵照历史的特性,转而走向消亡。
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命运,这个帝国并非像人们最初设想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互助式,为了全体阿拉伯人利益而存在的国家,它的根本性质,其实就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信仰的集合体。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广大底层民众与贵族官僚、富商阶级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别是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帝国内部培植起离异的势力。因此,最终哈里发政权在达到顶峰之后,帝国急剧滑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直至走向灭亡。
即便没有杜睿发动的西征,阿拉伯帝国最终也会走向消亡,只不过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的瓦解,并非是来自外部威胁,而是源于内部,底层民众的反抗是造成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的主要原因。
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一样,当经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之后,为了维持庞大的封建国家官僚机器的运转,满足无度奢靡生活的需求,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只能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
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负担各种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城市手工业劳动者的工资很低,一个瓦匠每月工资不过三十第尔汗,难以维持最低生活。
奴隶的处境更为恶劣。有的为宫廷和贵族家庭服役,任凭主人随意奴役和处置,女奴往往成为歌伎或婢妾,惨遭蹂躏;宫廷的男奴还被阉割,成为阉人,受尽种种非人待遇。有的在田野或矿山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尤其在底格里斯河盐碱地劳动的大批黑奴,为主人排水采盐,开辟耕地,劳动最艰苦,待遇最低,每天只能得到几把麦粉或椰枣充饥,住处不蔽风雨,处境不如牛马。
这种等级差异,直接导致了封建主与底层民众间的阶级矛盾,始终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之中,导致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
在原本的历史上,进入9世纪之后,阿拉伯帝国内部的起义更是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
出身于阿塞拜疆社会下层的巴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的教义,号召民众与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号。公元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首竖义旗,很快便控制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等广大地区。民众武装红衣军一度发展到30万人,对哈里发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机智善战的巴贝克率领红衣军屡败官军,坚持斗争20年。马蒙、穆木台绥木两任哈里发围剿义军,并悬赏百万第尔汗缉拿巴贝克。最终在公元837年,巴贝克为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巴贝克起义的烈火刚刚停息30年后,帝国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又爆发黑奴大起义。自建国以来,阿拔斯王朝就不断从东非输入黑奴,押至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其境遇十分凄惨。
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隶获得自由和财富,深得广大奴隶的拥戴。
公元869年,阿里率众起事,很快便聚成20万之众。随即便攻陷两河流域的重镇巴士拉,一度进至距巴格达仅20公里处,帝国首都岌岌可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