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巨虫饲养日记(1 / 2)
带回来的虫子有大有小,小型的,甚至包括一条泰迪犬一般大的爬虫,现有的条件消化都绰绰有余,但是那些大型的就要从长计议了:
重甲虫,彻甲虫,斧甲虫,炮甲虫这一系列虫子体型实在太大了,就这将山头隐藏起来的几百米直径的结界根本不够。
另一方面,它们在常见的三种栖息类型(地栖,树栖,穴居)中又属于最麻烦的那类——需要挖掘洞穴的穴居型。
想一下一只展开才十几厘米的捕鸟蛛,比如皇帝巴布这种穴居蜘蛛的挖出的洞穴就深达几十厘米到两三米不等,高两三米,展开足有近10米的重甲虫挖的洞得有多深?
而且,它们在原世界生活的环境也主要在地势平坦的干燥地区,而大鹏半岛却是多山的地形,气候又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也不合适。
阁螳螂,女王蜂,虽然环境没问题,但一个要吃肉食量太大现在供不起,另一个是群居虫子地方不够,也暂时先在体内的虫库里放着。
现在,由于半岛上的植被以雨林为主,和电甲虫生存的丛林环境倒有几分相近,它们本身又具有释放雷电的远程攻击能力和全速推进时接近飞机的速度,是性价比很高的战力,所以首当其冲地成了终衡的第一批重点培育目标。
虫类养殖最大的风险便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略微的一点小小的差错,比如某种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扩散,食谱搭配不均,出错导致的发育疾病,又或者环境把握方面出问题导致的自身病,比如养蜘蛛湿度过高导致的软脚病之类的,都会导致虫群大批死亡甚至团灭。
这些虫子是“送”的而不是从商城里“兑”的,养死光了就彻底绝种了,所以终衡当然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只从虫库里放了三对电甲虫出来作为最初的一批实验品。
现在的他,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实世界是有科学定律存在的,而非意识世界那般天马行空,这些电甲虫也不是原装货而是赋予者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复制出来的仿制品,肯定不能生搬硬套,何况当初在虚拟的环境中虫子中都存在适应不了环境暴毙而亡的状况。
终衡结合所学知识和养虫经验,又上网查阅了一大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怪物猎人背景同人,再时不时开一对一操控获取直接感受,且进且行地摸索出了一套养殖方法。
饲料方面,和独角仙等犀金龟科的虫子一样,吃方面,终衡像以前养这类的虫子一样上网买原料自制了一种全新的甲虫果冻,由琼脂,红糖,麦麸,捣碎的新鲜竹干或甘蔗皮,各类蔬果糊糊,外加铁粉,铜屑,锌粉等金属,为了促进它们的外骨骼发育终衡还特地加了养乌龟蜥蜴等蛇类需要的用于促进鳞片发育的钙粉,蛋白粉,还有一些肉蛋碎屑等营养物。
一套下来,成本不菲,特别是电甲虫那巨大的体型放在那,6只一开饭那食量都是以百公斤计的,平均下来每一天光是炸响提供的食物都要近千元。
好在,别的地方成本没这么离谱。
犀金龟科的虫子对环境要求不高,有个阴凉的地方,有根朽木趴着栖息,总体环境保持百分之70至90的湿度,配个干净的水源就好,这些对于这里的条件来说都不叫事:
归来的那天晚上,重组物质构成这些虫子的大坑被终衡利用起来了,他摆脱方千里在上面修了个简陋的大棚遮荫,安上换气与控温装置,还利用博士留下的3d打印机造了个形状有些像一棵枯死的树,大约六七米高的供电甲虫攀爬栖息的架子在下头。
水源方面是重点,毕竟电甲虫有一部分萤科的特性,非清澈水源地不能生存,如果长期引用污浊的硬水很有可能会由于外骨骼内碳酸钙堆积过多死于类似骨质增生的症结,但在这里也不叫事:
终衡等人所在的山头当初是要拿来盖度假村的,打的广告之一就有“饮纯天然洁净泉水,享原生态健康生活”,在半山腰就有一口清澈的泉眼形成一条消息流向山下,也是驻扎在这里的他们的生活用水,无非从滤水器那里修多条通过来的水渠的功夫罢了。
除了吃住外,终衡为了防止电甲虫们太久不运动导致能力退化,在操控印记里特地留下了每天定时出去绕着结界边缘前绕圈飞几圈的信息。
解决了维持生存,接下来才是养殖业的关键难题:
繁殖。
难得倒不是传统养殖中最困难的配种问题,因为这问题和难适应,不开食等问题一样都是虫子的“思想有问题”,有终衡那凌驾于它们意志之上的操控印记压着基本不叫事,难的是交配过后的孵化环节。
电甲虫据推测应该是完全变态昆虫,幼生状态时是一条像蛆一样的白色蠕虫,在土里或朽木中度过,需要像蝴蝶一样经历蛹期才能变为带有甲壳的成虫,所以卵也一般产在土里,母虫下蛋之后就不管了。
那么,问题来了,孵化的温度,湿度,周边土壤的材质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这些全都是未知数,而且不像幼虫或者成虫时期,终衡还能用一对一操控获取虫子的感官确认它们的适应状况。
这个环节很关键,单是温度方面稍稍有一两度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窝卵变成坏蛋,而且交配后到产卵前更不知道有没有一个部分虫子具有的蛋疼环节——冬化。
卵必须经过受精才能成功孵化,而一些虫子因为所处地域的气候特殊,交配季节后气温会下,它们已经在千万年的进化征程中适应了这种进程,在人工繁殖的时候也需要特地降低温度,否则这个受精过程就没办法完成,只会产下俗称“营养卵”的未受精卵。
最典型的就是一种叫巴西黑丝绒的蜘蛛,它们性格温顺交配不难,但就是因为原产地高原的特殊气候导致需要冬化,人工条件下难以把握导致繁殖上卡死一堆人,国内至今鲜有人繁殖成功。
终衡不知道这电甲虫的繁殖有没有这种蛋疼的需要,更不知道有没有某些更蛋疼的需要,比如定期要把卵电一电啥的,要是有那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返回顶部↑
重甲虫,彻甲虫,斧甲虫,炮甲虫这一系列虫子体型实在太大了,就这将山头隐藏起来的几百米直径的结界根本不够。
另一方面,它们在常见的三种栖息类型(地栖,树栖,穴居)中又属于最麻烦的那类——需要挖掘洞穴的穴居型。
想一下一只展开才十几厘米的捕鸟蛛,比如皇帝巴布这种穴居蜘蛛的挖出的洞穴就深达几十厘米到两三米不等,高两三米,展开足有近10米的重甲虫挖的洞得有多深?
而且,它们在原世界生活的环境也主要在地势平坦的干燥地区,而大鹏半岛却是多山的地形,气候又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也不合适。
阁螳螂,女王蜂,虽然环境没问题,但一个要吃肉食量太大现在供不起,另一个是群居虫子地方不够,也暂时先在体内的虫库里放着。
现在,由于半岛上的植被以雨林为主,和电甲虫生存的丛林环境倒有几分相近,它们本身又具有释放雷电的远程攻击能力和全速推进时接近飞机的速度,是性价比很高的战力,所以首当其冲地成了终衡的第一批重点培育目标。
虫类养殖最大的风险便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略微的一点小小的差错,比如某种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扩散,食谱搭配不均,出错导致的发育疾病,又或者环境把握方面出问题导致的自身病,比如养蜘蛛湿度过高导致的软脚病之类的,都会导致虫群大批死亡甚至团灭。
这些虫子是“送”的而不是从商城里“兑”的,养死光了就彻底绝种了,所以终衡当然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只从虫库里放了三对电甲虫出来作为最初的一批实验品。
现在的他,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实世界是有科学定律存在的,而非意识世界那般天马行空,这些电甲虫也不是原装货而是赋予者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复制出来的仿制品,肯定不能生搬硬套,何况当初在虚拟的环境中虫子中都存在适应不了环境暴毙而亡的状况。
终衡结合所学知识和养虫经验,又上网查阅了一大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怪物猎人背景同人,再时不时开一对一操控获取直接感受,且进且行地摸索出了一套养殖方法。
饲料方面,和独角仙等犀金龟科的虫子一样,吃方面,终衡像以前养这类的虫子一样上网买原料自制了一种全新的甲虫果冻,由琼脂,红糖,麦麸,捣碎的新鲜竹干或甘蔗皮,各类蔬果糊糊,外加铁粉,铜屑,锌粉等金属,为了促进它们的外骨骼发育终衡还特地加了养乌龟蜥蜴等蛇类需要的用于促进鳞片发育的钙粉,蛋白粉,还有一些肉蛋碎屑等营养物。
一套下来,成本不菲,特别是电甲虫那巨大的体型放在那,6只一开饭那食量都是以百公斤计的,平均下来每一天光是炸响提供的食物都要近千元。
好在,别的地方成本没这么离谱。
犀金龟科的虫子对环境要求不高,有个阴凉的地方,有根朽木趴着栖息,总体环境保持百分之70至90的湿度,配个干净的水源就好,这些对于这里的条件来说都不叫事:
归来的那天晚上,重组物质构成这些虫子的大坑被终衡利用起来了,他摆脱方千里在上面修了个简陋的大棚遮荫,安上换气与控温装置,还利用博士留下的3d打印机造了个形状有些像一棵枯死的树,大约六七米高的供电甲虫攀爬栖息的架子在下头。
水源方面是重点,毕竟电甲虫有一部分萤科的特性,非清澈水源地不能生存,如果长期引用污浊的硬水很有可能会由于外骨骼内碳酸钙堆积过多死于类似骨质增生的症结,但在这里也不叫事:
终衡等人所在的山头当初是要拿来盖度假村的,打的广告之一就有“饮纯天然洁净泉水,享原生态健康生活”,在半山腰就有一口清澈的泉眼形成一条消息流向山下,也是驻扎在这里的他们的生活用水,无非从滤水器那里修多条通过来的水渠的功夫罢了。
除了吃住外,终衡为了防止电甲虫们太久不运动导致能力退化,在操控印记里特地留下了每天定时出去绕着结界边缘前绕圈飞几圈的信息。
解决了维持生存,接下来才是养殖业的关键难题:
繁殖。
难得倒不是传统养殖中最困难的配种问题,因为这问题和难适应,不开食等问题一样都是虫子的“思想有问题”,有终衡那凌驾于它们意志之上的操控印记压着基本不叫事,难的是交配过后的孵化环节。
电甲虫据推测应该是完全变态昆虫,幼生状态时是一条像蛆一样的白色蠕虫,在土里或朽木中度过,需要像蝴蝶一样经历蛹期才能变为带有甲壳的成虫,所以卵也一般产在土里,母虫下蛋之后就不管了。
那么,问题来了,孵化的温度,湿度,周边土壤的材质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这些全都是未知数,而且不像幼虫或者成虫时期,终衡还能用一对一操控获取虫子的感官确认它们的适应状况。
这个环节很关键,单是温度方面稍稍有一两度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窝卵变成坏蛋,而且交配后到产卵前更不知道有没有一个部分虫子具有的蛋疼环节——冬化。
卵必须经过受精才能成功孵化,而一些虫子因为所处地域的气候特殊,交配季节后气温会下,它们已经在千万年的进化征程中适应了这种进程,在人工繁殖的时候也需要特地降低温度,否则这个受精过程就没办法完成,只会产下俗称“营养卵”的未受精卵。
最典型的就是一种叫巴西黑丝绒的蜘蛛,它们性格温顺交配不难,但就是因为原产地高原的特殊气候导致需要冬化,人工条件下难以把握导致繁殖上卡死一堆人,国内至今鲜有人繁殖成功。
终衡不知道这电甲虫的繁殖有没有这种蛋疼的需要,更不知道有没有某些更蛋疼的需要,比如定期要把卵电一电啥的,要是有那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