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1 / 4)
太后驾薨,国丧乃是百日,在此期间,天下万民皆着素服,不得婚嫁。但是头七一过,朝廷的运转就要恢复正常了,众人重新开始忙碌起来。
卫萱和太后的相继去世给了卫明很沉重的打击,仅在国丧期间,皇帝就先后病了两回,虽说不是特别严重,可想想历代先皇的寿数,还是不能不让人紧张。
大衍皇朝立国近三百年,最高寿的皇帝就是先帝卫夙,活了整整七十岁,其次是高宗皇帝卫弦,活了六十四岁。除此之外,没有一位活到六十岁的,其中有好几位,甚至都没到五十岁。
今上生于永嘉十三年,今年四十七岁,亦不算年轻了,偏偏太子身故,东宫之位虚悬。虽说湘王已经被圈了,朝中就剩赵王一个皇子,可是没立太子,许多朝臣心里还是很不安的。
因而太后的国丧一过,就有朝臣上了折子,请立赵王为太子。
按照惯例,大衍的皇子只要是没就藩的,都能入朝历练,比如赵王就在礼部。但是,皇子只能去六部中的任一部,而太子是有自己的詹事府的,那就是个缩小版的朝廷。
普通皇子和皇太子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先前的卫萱,就是从小被卫明精心培养的。如今,卫萱没了,再立太子是迟早的事,若是卫明有多个选择,细细挑选倒也说得上是谨慎之举。
但事实上,太子的候选人只有一个,就是赵王卫兰。朝臣们希望早立储君,绝对是很正常的想法,毕竟卫兰是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储君教育的,早点定了名分,也能早点对他进行锻炼。
卫明压下了所有要求立储的折子,没有给予任何回应。
起初的时候,人们都以为皇帝是思念太子,不忍太快有人代替他的位置。谁知从泰安八年来到泰安九年,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有关立储的折子递上去却是石沉大海。
随着太子妃所怀乃是男胎的流言传出,朝中的不安气氛愈演愈烈。
难道说……
陛下是在等太子妃生下男嗣,他要册立太孙?
想到这里,很多人彻底坐不住了。
大衍历来没有册封太孙的习惯,太子的嫡长子,通常都是直接封的郡王。
唯一的例外是英宗皇帝的嫡长子卫怡,他出生即封太孙,可他也不是由太孙直接继位的,而是英宗皇帝登基后封了他为太子,等到英宗皇帝驾崩,再以太子身份继位。
倒是大衍皇朝前面的神川皇朝,有过太孙直接登基的先例。可是那两位倒霉的小皇帝,都在登基后不久被自己的叔叔篡了位,一个被软禁终生,一个逃亡海外,从此不知所踪。
要知道,神川皇朝的两位倒霉太孙,都是他们的太子父亲活着时就册封的,只不过是爷爷太能活,熬死了他们的爹,这才直接传位给了孙儿。
而卫明这里,太子已经不在了,生前没有儿子,若是遗腹子封太孙,除非今上能有先帝的寿数,亲手把小太孙抚养成人,否则的话,就是祸起萧墙的开端。
皇帝又不是没儿子,何必制造这样的事端出来,真是没有必要。
三省长官里头,侍中姜澈是世袭罔替的永安王,他的王妃是太子妃的姐姐谢秀,尚书令上官轩是赵王妃的父亲,这两位的立场如何,不言而喻,尽管他们本人,都是非常克制的。
剩下中书令孙舒,这位是绝对的中立人士,凡事跟着皇帝走的。只是这一回,孙舒也看不透卫明的心思了,不得不找卫昭商量应对之策。
卫崇荣每每见到孙舒,都有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要不是他当年建议卫昭,把鲁王夫夫弄回了渝京,这位原来死于太平二年的虢国公,早就不在人世了。
孙舒见到卫昭,根本顾不得寒暄,直接问道:“秦王殿下,你说陛下究竟如何想的?册立太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卫明的身体状况如何,他可是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的。
“表兄,稍安勿躁。”比起孙舒,卫昭的神情明显更淡然些,“太子妃还没生呢,现在说立太孙的话,是不是太早了些,她要是生个女儿,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万一是儿子怎么办?”虽然孙野对孩子的性别绝口不提,可以孙舒对他的了解,太子妃怀的多半是个儿子,不然他不会那样谨慎,就差没天天守在宫里了。
“君命难违。”卫昭不假思索道:“皇兄坚持要立太孙,岂是你我能够阻拦的。”其实在卫昭看来,立太孙没什么不好的,关键是卫明得多护着他几年,不然幼主登基,于国不利。
孙舒闻言叹了口气,不解道:“陛下到底嫌弃赵王什么?”在他看来,卫兰是个低调不争的年轻人,以前只是缺乏历练,只要卫明给他机会,当个守成之君还是没问题的。
倒是太子妃肚子里的小娃娃,就算真是个男孩,能不能平安养大也得两说,更不要说性情、能力这些了,有可能比卫兰更好,也有可能远不及他,变数实在太大,现在根本说不好。
卫昭瞥了孙舒一眼,沉声道:“帝心难测,岂是我们轻易就能料到的。” ↑返回顶部↑
卫萱和太后的相继去世给了卫明很沉重的打击,仅在国丧期间,皇帝就先后病了两回,虽说不是特别严重,可想想历代先皇的寿数,还是不能不让人紧张。
大衍皇朝立国近三百年,最高寿的皇帝就是先帝卫夙,活了整整七十岁,其次是高宗皇帝卫弦,活了六十四岁。除此之外,没有一位活到六十岁的,其中有好几位,甚至都没到五十岁。
今上生于永嘉十三年,今年四十七岁,亦不算年轻了,偏偏太子身故,东宫之位虚悬。虽说湘王已经被圈了,朝中就剩赵王一个皇子,可是没立太子,许多朝臣心里还是很不安的。
因而太后的国丧一过,就有朝臣上了折子,请立赵王为太子。
按照惯例,大衍的皇子只要是没就藩的,都能入朝历练,比如赵王就在礼部。但是,皇子只能去六部中的任一部,而太子是有自己的詹事府的,那就是个缩小版的朝廷。
普通皇子和皇太子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先前的卫萱,就是从小被卫明精心培养的。如今,卫萱没了,再立太子是迟早的事,若是卫明有多个选择,细细挑选倒也说得上是谨慎之举。
但事实上,太子的候选人只有一个,就是赵王卫兰。朝臣们希望早立储君,绝对是很正常的想法,毕竟卫兰是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储君教育的,早点定了名分,也能早点对他进行锻炼。
卫明压下了所有要求立储的折子,没有给予任何回应。
起初的时候,人们都以为皇帝是思念太子,不忍太快有人代替他的位置。谁知从泰安八年来到泰安九年,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有关立储的折子递上去却是石沉大海。
随着太子妃所怀乃是男胎的流言传出,朝中的不安气氛愈演愈烈。
难道说……
陛下是在等太子妃生下男嗣,他要册立太孙?
想到这里,很多人彻底坐不住了。
大衍历来没有册封太孙的习惯,太子的嫡长子,通常都是直接封的郡王。
唯一的例外是英宗皇帝的嫡长子卫怡,他出生即封太孙,可他也不是由太孙直接继位的,而是英宗皇帝登基后封了他为太子,等到英宗皇帝驾崩,再以太子身份继位。
倒是大衍皇朝前面的神川皇朝,有过太孙直接登基的先例。可是那两位倒霉的小皇帝,都在登基后不久被自己的叔叔篡了位,一个被软禁终生,一个逃亡海外,从此不知所踪。
要知道,神川皇朝的两位倒霉太孙,都是他们的太子父亲活着时就册封的,只不过是爷爷太能活,熬死了他们的爹,这才直接传位给了孙儿。
而卫明这里,太子已经不在了,生前没有儿子,若是遗腹子封太孙,除非今上能有先帝的寿数,亲手把小太孙抚养成人,否则的话,就是祸起萧墙的开端。
皇帝又不是没儿子,何必制造这样的事端出来,真是没有必要。
三省长官里头,侍中姜澈是世袭罔替的永安王,他的王妃是太子妃的姐姐谢秀,尚书令上官轩是赵王妃的父亲,这两位的立场如何,不言而喻,尽管他们本人,都是非常克制的。
剩下中书令孙舒,这位是绝对的中立人士,凡事跟着皇帝走的。只是这一回,孙舒也看不透卫明的心思了,不得不找卫昭商量应对之策。
卫崇荣每每见到孙舒,都有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要不是他当年建议卫昭,把鲁王夫夫弄回了渝京,这位原来死于太平二年的虢国公,早就不在人世了。
孙舒见到卫昭,根本顾不得寒暄,直接问道:“秦王殿下,你说陛下究竟如何想的?册立太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卫明的身体状况如何,他可是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的。
“表兄,稍安勿躁。”比起孙舒,卫昭的神情明显更淡然些,“太子妃还没生呢,现在说立太孙的话,是不是太早了些,她要是生个女儿,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万一是儿子怎么办?”虽然孙野对孩子的性别绝口不提,可以孙舒对他的了解,太子妃怀的多半是个儿子,不然他不会那样谨慎,就差没天天守在宫里了。
“君命难违。”卫昭不假思索道:“皇兄坚持要立太孙,岂是你我能够阻拦的。”其实在卫昭看来,立太孙没什么不好的,关键是卫明得多护着他几年,不然幼主登基,于国不利。
孙舒闻言叹了口气,不解道:“陛下到底嫌弃赵王什么?”在他看来,卫兰是个低调不争的年轻人,以前只是缺乏历练,只要卫明给他机会,当个守成之君还是没问题的。
倒是太子妃肚子里的小娃娃,就算真是个男孩,能不能平安养大也得两说,更不要说性情、能力这些了,有可能比卫兰更好,也有可能远不及他,变数实在太大,现在根本说不好。
卫昭瞥了孙舒一眼,沉声道:“帝心难测,岂是我们轻易就能料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