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1章 东征(十二更)(1 / 2)
三月初,京城,太和殿。
“皇上,平武侯来报,我水师将士已于二月中旬成功攻陷了对马岛,活捉寇首山海光孝。”
今天是七日一次的大朝,李云天双手捧着一道公文,来到殿前递给了一名内侍后沉声斌禀告,“山海光孝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本应该被倭国国王处死的陈光宗竟然还活着,而且就生活在倭国的九州岛上,实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竟有此事?”正统帝闻言眉头顿时微微一皱,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当年幕府将军曾经派人送来了“陈光宗”的人头。
大殿上的文武官员闻言也纷纷感到震惊,不由得暗中对视了一眼,谁也没有想到说山海光孝竟然会有陈光宗的消息。
“岂有此理,倭国国王竟敢欺瞒朕,实在是可恶之至,难道他把朕当成了三岁的孩童戏耍于股掌之中?”在众臣的暗自猜测中,正统帝看完了秦昆所上的奏报后不由得勃然大怒,一把将手里的公文扔在了地上,怒气冲冲地说道。
山海光孝不仅招出了陈光宗在倭国的住所,更重要的是还拿出了两人的书信往来,请朝廷辨认是否是陈光宗所写,陈光宗当年的认罪的供状还在刑部的库房里放着。
“来人,调取陈光宗的供状,比对两者的笔迹。”随后,正统帝沉声下达了诏令,他要搞清楚与山海光孝来往的书信是否出自陈光宗之手,陈光宗出身富贵自幼就有名家教他书法,故而能写一手好字。
刑部的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去库房把陈光宗的供状调了出来,像两淮盐道这种惊天大案刑部库房自然有存档,以备将来查询。
“回皇上,经过臣等的查验,书信和供状上的字体为同一人所写。”在正统帝的示意下,翰林院的翰林们在殿前比对了山海光孝提供的书信与陈光宗供状上的字体,经过一番低声商议后,翰林学士来到殿前郑重其事地躬身禀报。
轰的一声,大殿上顿时一阵骚动,现场的文武百官相信那些翰林不会贸然下这个结论,这岂不是意味着倭国戏耍了正统帝,随便找了一个脑袋来滥竽充数?
“胆大包天,竟敢欺瞒朕,实在是罪无可恕。”正统帝闻言冷笑着说道,随后望向了李云天,沉声下达了诏令,“忠王,朕任命你为东征倭国的统帅,务必要把倭国一举攻克。”
“臣遵旨。”李云天闻言眼前亮了一下,随后躬身应了下来,他等了这么些年如今终于可以征讨倭国了。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闻言不由得诧异地对视了一眼,很显然对倭国出兵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谁也没有预料到正统帝如此快就定下了出兵的决定。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竟然没有提出反驳意见就很快就接旨,这意味着这次对倭国出兵将无法避免实在是显得有些仓促,但转念一想这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倭国欺骗了正统帝自然要受到惩罚了,只不过惩罚过于严厉。
如果搁在以往,肯定有那些沽名钓誉的官员跳出来以民生为由希望正统帝止戈为武,不要开启战端。
可如今事情涉及到了李云天,李云天的口才可是非常厉害,嘴皮子工夫在大明文官中首屈一指,因此谁也不想自找麻烦以免自取其辱。
尤为重要的是,因为倭寇的事情众臣都对倭国没有好感,谁这个时候为倭国说话摆明了是想受到大胆上文武官员的围攻。
随着正统帝征讨倭国圣旨的下达,京城的勋贵们顿时忙碌了起来。
随着李云天这些年的南征北战,大明的边患已经解除,谁都知道东征倭国之战将可能是大明近数十年来最后一次对外用兵,故而谁都想参与其中,抓住这最后建立功勋的机会。
此次东征倭国李云天自然要考虑到卫所军和骁武军的利益,因此他决定卫所军和骁武军的人数各占一半。
就在李云天紧张地调兵遣将时,英国公张辅派人把李云天喊了过去,张辅此时已经卧床多日,到了油尽灯枯的境地。
在李云天看来,张辅虽然贵为大明勋贵之首,但实际上自从洪熙帝登基后张辅实际上就失去了对兵权的掌控,很显然洪熙帝信不过与汉王关系密切的张辅,他的这种态度影响到了继任的宣德帝。
这使得张辅后来缺席了大明随后的那些战争,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按照历史的轨迹,张辅本应该战死在土木堡之役,可由于李云天灭掉了北元,这使得他无形中拯救了大明朝堂上许多高官的性命,这里面就包括张辅。
可惜张辅年事已高,虽然避开了土木堡一劫但无法摆脱岁月的侵蚀,年前开始就一病不起,御医们对此是束手无策。
李云天赶到英国公府的时候,不少朝中勋贵都已经在那里,相互间小声议论着什么,见到李云天后纷纷行礼。
张辅系出名门,是与永乐皇帝关系密切的大将张玉之子,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
后来,张辅受命进攻并占领安南,改安南为交阯,受封英国公,予世袭诰券,此后四次平定交趾叛乱。
洪熙元年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太师,宣德元年参与平定汉王叛乱,正统帝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等同心辅政,累加光禄大夫、左柱国,已经是朝廷年岁最高的大臣。 ↑返回顶部↑
“皇上,平武侯来报,我水师将士已于二月中旬成功攻陷了对马岛,活捉寇首山海光孝。”
今天是七日一次的大朝,李云天双手捧着一道公文,来到殿前递给了一名内侍后沉声斌禀告,“山海光孝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本应该被倭国国王处死的陈光宗竟然还活着,而且就生活在倭国的九州岛上,实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竟有此事?”正统帝闻言眉头顿时微微一皱,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当年幕府将军曾经派人送来了“陈光宗”的人头。
大殿上的文武官员闻言也纷纷感到震惊,不由得暗中对视了一眼,谁也没有想到说山海光孝竟然会有陈光宗的消息。
“岂有此理,倭国国王竟敢欺瞒朕,实在是可恶之至,难道他把朕当成了三岁的孩童戏耍于股掌之中?”在众臣的暗自猜测中,正统帝看完了秦昆所上的奏报后不由得勃然大怒,一把将手里的公文扔在了地上,怒气冲冲地说道。
山海光孝不仅招出了陈光宗在倭国的住所,更重要的是还拿出了两人的书信往来,请朝廷辨认是否是陈光宗所写,陈光宗当年的认罪的供状还在刑部的库房里放着。
“来人,调取陈光宗的供状,比对两者的笔迹。”随后,正统帝沉声下达了诏令,他要搞清楚与山海光孝来往的书信是否出自陈光宗之手,陈光宗出身富贵自幼就有名家教他书法,故而能写一手好字。
刑部的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去库房把陈光宗的供状调了出来,像两淮盐道这种惊天大案刑部库房自然有存档,以备将来查询。
“回皇上,经过臣等的查验,书信和供状上的字体为同一人所写。”在正统帝的示意下,翰林院的翰林们在殿前比对了山海光孝提供的书信与陈光宗供状上的字体,经过一番低声商议后,翰林学士来到殿前郑重其事地躬身禀报。
轰的一声,大殿上顿时一阵骚动,现场的文武百官相信那些翰林不会贸然下这个结论,这岂不是意味着倭国戏耍了正统帝,随便找了一个脑袋来滥竽充数?
“胆大包天,竟敢欺瞒朕,实在是罪无可恕。”正统帝闻言冷笑着说道,随后望向了李云天,沉声下达了诏令,“忠王,朕任命你为东征倭国的统帅,务必要把倭国一举攻克。”
“臣遵旨。”李云天闻言眼前亮了一下,随后躬身应了下来,他等了这么些年如今终于可以征讨倭国了。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闻言不由得诧异地对视了一眼,很显然对倭国出兵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谁也没有预料到正统帝如此快就定下了出兵的决定。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竟然没有提出反驳意见就很快就接旨,这意味着这次对倭国出兵将无法避免实在是显得有些仓促,但转念一想这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倭国欺骗了正统帝自然要受到惩罚了,只不过惩罚过于严厉。
如果搁在以往,肯定有那些沽名钓誉的官员跳出来以民生为由希望正统帝止戈为武,不要开启战端。
可如今事情涉及到了李云天,李云天的口才可是非常厉害,嘴皮子工夫在大明文官中首屈一指,因此谁也不想自找麻烦以免自取其辱。
尤为重要的是,因为倭寇的事情众臣都对倭国没有好感,谁这个时候为倭国说话摆明了是想受到大胆上文武官员的围攻。
随着正统帝征讨倭国圣旨的下达,京城的勋贵们顿时忙碌了起来。
随着李云天这些年的南征北战,大明的边患已经解除,谁都知道东征倭国之战将可能是大明近数十年来最后一次对外用兵,故而谁都想参与其中,抓住这最后建立功勋的机会。
此次东征倭国李云天自然要考虑到卫所军和骁武军的利益,因此他决定卫所军和骁武军的人数各占一半。
就在李云天紧张地调兵遣将时,英国公张辅派人把李云天喊了过去,张辅此时已经卧床多日,到了油尽灯枯的境地。
在李云天看来,张辅虽然贵为大明勋贵之首,但实际上自从洪熙帝登基后张辅实际上就失去了对兵权的掌控,很显然洪熙帝信不过与汉王关系密切的张辅,他的这种态度影响到了继任的宣德帝。
这使得张辅后来缺席了大明随后的那些战争,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按照历史的轨迹,张辅本应该战死在土木堡之役,可由于李云天灭掉了北元,这使得他无形中拯救了大明朝堂上许多高官的性命,这里面就包括张辅。
可惜张辅年事已高,虽然避开了土木堡一劫但无法摆脱岁月的侵蚀,年前开始就一病不起,御医们对此是束手无策。
李云天赶到英国公府的时候,不少朝中勋贵都已经在那里,相互间小声议论着什么,见到李云天后纷纷行礼。
张辅系出名门,是与永乐皇帝关系密切的大将张玉之子,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
后来,张辅受命进攻并占领安南,改安南为交阯,受封英国公,予世袭诰券,此后四次平定交趾叛乱。
洪熙元年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太师,宣德元年参与平定汉王叛乱,正统帝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等同心辅政,累加光禄大夫、左柱国,已经是朝廷年岁最高的大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