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猪队友(2 / 3)
时间仿佛停滞了一般,城墙上所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讶异得说不出话来,这话实在太胆大包天,离经叛道。
半饷之后,就听一声如雷的厉喝打破了寂静,声音里带着无尽的愤怒:“乱臣贼子!乱臣贼子!萧去病你口口声声赤胆忠心,却说出如此无君无父的话,简直罪不容诛!当朕杀不得你么?”
顿了下,李隆基长吸一口气,厉声吼道:“诸军听令,萧去病欺君罔上,大逆不道,罪该族诛,有杀死萧去病者,赏十万金,封国公;杀死建宁王李倓者,赏五万金,封郡公!”
然而六千七百天策军已经在春明门下两里之外列好方阵,严阵以待,城墙万余守军,连同护卫李隆基的龙武禁军,城下万余溃兵却无一人敢向前,萧去病万人敌的名声太响了。
此时夕阳西下,萧去病和李倓两人两马立在城墙之下,长长的影子拖在身后,金黄的阳光照在两人年轻的脸上,显得那样神采飞扬,容光焕发,然而萧去病说出的话,却让城墙的上众人,感到说不出的恐怖!
“敢问陛下,臣有何罪?昔者太宗时期,高宗前期,君明臣贤,君臣共治,皇帝有过失,或者皇帝做的不对,就有大臣敢犯言直谏,皇帝也会及时纠正错误。
故那时政治清明,百姓安乐,河清海晏,君臣上下一心,军民齐心协力,那个时候,我大唐之兵锋所向,无不所向披靡,数十年间未尝有一败者!
破突厥,灭吐谷浑,征高昌,灭亡高句丽,薛延陀,讨平百济,平定葱岭,开拓万里西域,哪一战不是以少敌多,哪一战不是辉煌胜利,然则那时大唐百姓的生活却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何也?
便是因为君臣共治,所有的决策,都是皇帝和大臣共同制定,都是皇帝和大臣精英智慧的结晶。皇帝的过失,大臣会立即指正,若是有奸臣,皇帝和其他大臣也容他不得,故国家很少犯错也,故能以极小的兵力百战百胜也!
陛下登基之初,亦能做到君臣共治,故有开元盛世,国力日强,大唐兵锋日盛,一扫武后时期被动挨打之局面,便是这个道理。
然则天宝以来,陛下不但倦于朝政,同时也越发独断专权,凡事皆要一言而决,听不得反对意见,李林甫、杨国忠者,或嫉贤妒能,或庸碌轻佻,实乃古今少有之大奸臣也,然陛下却委之为宰相,将国事托付!
何也?不正是因为这两人凡事都唯陛下之命是从吗?此二人明为宰相,实则陛下之傀儡,代理人也!与此同时,陛下每日醉生梦死,不思朝政,也正不愿意宰相太过贤良有威望,何也?如此才放心,好控制也!
由是如此,陛下明知此二人,嫉贤妒能,排挤忠良,明知此二人欺上压下,把持朝政,却听之任之,以致朝政日非,陛下之过大矣!
再说此次幽州叛军起兵叛乱,更是因为陛下不分忠奸,被安禄山那个逆胡欺骗,然则天下皆知安禄山欲反,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坐视大难来临,何也?陛下一人把控大权,听不进意见,没人敢违逆陛下是也!
此次幽州叛乱,山河破碎,社稷倾颓,死伤百万,最大的过错,实乃陛下也,陛下下诏罪己,岂不是应当应分?臣何罪之有?
陛下既然长期倦于朝政,为何又要死死把持朝政,以致国事日非。陛下传位太子,自己做个逍遥的太上皇,臣每年进贡陛下钱财一千万缗,陛下和阿姐游山玩水,乐得逍遥,快活似神仙,岂不美哉?臣提此建议,又何错之有?
臣今日犯言直谏,实乃心忧大唐江山社稷也,这不是臣对大唐的赤胆忠心又是什么?太宗皇帝在天之灵,也会同意臣刚才这一番话的,请陛下三思之!”
“你……你……你……”城门楼上,李隆基已经彻底出离了愤怒了,全身颤抖,一张脸一会涨得通红,一会白的吓人,一会铁青,一会黑紫,指着萧去病几次都说不出话来,最后终于一口气没喘过来,眼睛一黑,一下晕了过去。
……
入夜以后,一轮圆月升上了天空,洒下一地光辉,关于黄昏的时候,皇帝陛下和兰陵王一个城门楼上下一番对话,皇帝陛下被兰陵王气得晕过去的消息,像惊雷一般在长安城内传播开来。
所有的人或高声谈论,或窃窃私语,或言语闪烁,或讳莫如深,谈论都是这件事。萧去病的一番话我,在大多数人那里,其实是听不太懂的,只知道兰陵王把皇帝陛下给顶撞了,给气得晕过去了,兰陵王胆子好大啊。
然后又有一些读过一些书的,或者一些听过很多故事的老人,就会兴致勃勃讲起,当初张九龄或者宋璟当宰相的时候,是如何据理力争,犯言直谏的,而那个时候皇帝也总是能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
也有一些太学生,还有官宦世家子弟,悄悄的议论萧去病所说之话其中的道理,有兴奋莫名的,所谓君臣共治,可不就是说臣子有更多的权力么,而且李隆基长期任用奸臣,排挤贤良,萧去病一番话说出了自己想说又不敢说的,一个个心中暗呼过瘾;
当然,也有说萧去病太过目无君上,欺君罔上,离经叛道,所说狗屁不通的。但大多数人,议论的还是,这件事会如何收场。
不少自认高明的太学生,譬如刘秩、李揖、邓景山等人,只是忍不住暗暗摇头,那自比当世伊尹、管仲、张良的刘秩更是忍不住嗤笑——这萧去病和李倓,空负盛名,却原来只是两个空有一腔热血的愣头青,简直可笑嘛!
一路气势汹汹杀到长安城下,就为犯言直谏,就为和皇帝讲这么一番大道理,然后把皇帝气晕了,然后天策军身陷重围,等朔方、河西、陇右军一到,就插翅难飞。
这不是傻是什么?陛下一开始开的那么好的条件,竟然不接受,非要提意见,结果陛下恼羞成怒了吧,别说之前的燕王,永镇河北没有了,现在还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刘秩真想打开萧去病的脑子,看看是不是进水了。
同一时间,紫宸殿。
暴怒未消的李隆基此刻依然气咻咻地对萧去病骂个不停:“……这萧去病,这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朕当初不知道怎么就迷了心窍,居然就这么重用于他!居然就突然对他放心了起来……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把留在长安,严密监禁起来……这乱臣贼子,从一开始起,便从未臣服于朕,他早就等着今日这一天,要犯上作乱!” ↑返回顶部↑
半饷之后,就听一声如雷的厉喝打破了寂静,声音里带着无尽的愤怒:“乱臣贼子!乱臣贼子!萧去病你口口声声赤胆忠心,却说出如此无君无父的话,简直罪不容诛!当朕杀不得你么?”
顿了下,李隆基长吸一口气,厉声吼道:“诸军听令,萧去病欺君罔上,大逆不道,罪该族诛,有杀死萧去病者,赏十万金,封国公;杀死建宁王李倓者,赏五万金,封郡公!”
然而六千七百天策军已经在春明门下两里之外列好方阵,严阵以待,城墙万余守军,连同护卫李隆基的龙武禁军,城下万余溃兵却无一人敢向前,萧去病万人敌的名声太响了。
此时夕阳西下,萧去病和李倓两人两马立在城墙之下,长长的影子拖在身后,金黄的阳光照在两人年轻的脸上,显得那样神采飞扬,容光焕发,然而萧去病说出的话,却让城墙的上众人,感到说不出的恐怖!
“敢问陛下,臣有何罪?昔者太宗时期,高宗前期,君明臣贤,君臣共治,皇帝有过失,或者皇帝做的不对,就有大臣敢犯言直谏,皇帝也会及时纠正错误。
故那时政治清明,百姓安乐,河清海晏,君臣上下一心,军民齐心协力,那个时候,我大唐之兵锋所向,无不所向披靡,数十年间未尝有一败者!
破突厥,灭吐谷浑,征高昌,灭亡高句丽,薛延陀,讨平百济,平定葱岭,开拓万里西域,哪一战不是以少敌多,哪一战不是辉煌胜利,然则那时大唐百姓的生活却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何也?
便是因为君臣共治,所有的决策,都是皇帝和大臣共同制定,都是皇帝和大臣精英智慧的结晶。皇帝的过失,大臣会立即指正,若是有奸臣,皇帝和其他大臣也容他不得,故国家很少犯错也,故能以极小的兵力百战百胜也!
陛下登基之初,亦能做到君臣共治,故有开元盛世,国力日强,大唐兵锋日盛,一扫武后时期被动挨打之局面,便是这个道理。
然则天宝以来,陛下不但倦于朝政,同时也越发独断专权,凡事皆要一言而决,听不得反对意见,李林甫、杨国忠者,或嫉贤妒能,或庸碌轻佻,实乃古今少有之大奸臣也,然陛下却委之为宰相,将国事托付!
何也?不正是因为这两人凡事都唯陛下之命是从吗?此二人明为宰相,实则陛下之傀儡,代理人也!与此同时,陛下每日醉生梦死,不思朝政,也正不愿意宰相太过贤良有威望,何也?如此才放心,好控制也!
由是如此,陛下明知此二人,嫉贤妒能,排挤忠良,明知此二人欺上压下,把持朝政,却听之任之,以致朝政日非,陛下之过大矣!
再说此次幽州叛军起兵叛乱,更是因为陛下不分忠奸,被安禄山那个逆胡欺骗,然则天下皆知安禄山欲反,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坐视大难来临,何也?陛下一人把控大权,听不进意见,没人敢违逆陛下是也!
此次幽州叛乱,山河破碎,社稷倾颓,死伤百万,最大的过错,实乃陛下也,陛下下诏罪己,岂不是应当应分?臣何罪之有?
陛下既然长期倦于朝政,为何又要死死把持朝政,以致国事日非。陛下传位太子,自己做个逍遥的太上皇,臣每年进贡陛下钱财一千万缗,陛下和阿姐游山玩水,乐得逍遥,快活似神仙,岂不美哉?臣提此建议,又何错之有?
臣今日犯言直谏,实乃心忧大唐江山社稷也,这不是臣对大唐的赤胆忠心又是什么?太宗皇帝在天之灵,也会同意臣刚才这一番话的,请陛下三思之!”
“你……你……你……”城门楼上,李隆基已经彻底出离了愤怒了,全身颤抖,一张脸一会涨得通红,一会白的吓人,一会铁青,一会黑紫,指着萧去病几次都说不出话来,最后终于一口气没喘过来,眼睛一黑,一下晕了过去。
……
入夜以后,一轮圆月升上了天空,洒下一地光辉,关于黄昏的时候,皇帝陛下和兰陵王一个城门楼上下一番对话,皇帝陛下被兰陵王气得晕过去的消息,像惊雷一般在长安城内传播开来。
所有的人或高声谈论,或窃窃私语,或言语闪烁,或讳莫如深,谈论都是这件事。萧去病的一番话我,在大多数人那里,其实是听不太懂的,只知道兰陵王把皇帝陛下给顶撞了,给气得晕过去了,兰陵王胆子好大啊。
然后又有一些读过一些书的,或者一些听过很多故事的老人,就会兴致勃勃讲起,当初张九龄或者宋璟当宰相的时候,是如何据理力争,犯言直谏的,而那个时候皇帝也总是能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
也有一些太学生,还有官宦世家子弟,悄悄的议论萧去病所说之话其中的道理,有兴奋莫名的,所谓君臣共治,可不就是说臣子有更多的权力么,而且李隆基长期任用奸臣,排挤贤良,萧去病一番话说出了自己想说又不敢说的,一个个心中暗呼过瘾;
当然,也有说萧去病太过目无君上,欺君罔上,离经叛道,所说狗屁不通的。但大多数人,议论的还是,这件事会如何收场。
不少自认高明的太学生,譬如刘秩、李揖、邓景山等人,只是忍不住暗暗摇头,那自比当世伊尹、管仲、张良的刘秩更是忍不住嗤笑——这萧去病和李倓,空负盛名,却原来只是两个空有一腔热血的愣头青,简直可笑嘛!
一路气势汹汹杀到长安城下,就为犯言直谏,就为和皇帝讲这么一番大道理,然后把皇帝气晕了,然后天策军身陷重围,等朔方、河西、陇右军一到,就插翅难飞。
这不是傻是什么?陛下一开始开的那么好的条件,竟然不接受,非要提意见,结果陛下恼羞成怒了吧,别说之前的燕王,永镇河北没有了,现在还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刘秩真想打开萧去病的脑子,看看是不是进水了。
同一时间,紫宸殿。
暴怒未消的李隆基此刻依然气咻咻地对萧去病骂个不停:“……这萧去病,这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朕当初不知道怎么就迷了心窍,居然就这么重用于他!居然就突然对他放心了起来……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把留在长安,严密监禁起来……这乱臣贼子,从一开始起,便从未臣服于朕,他早就等着今日这一天,要犯上作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