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222.(1 / 1)
这是和宋婧的第二次约会,苏未济坐在别墅一楼的落地窗旁等着她下来。
他自己一个轻轻哼着《我喜欢上你时的内心活动》。
这歌应景。
他看着宋婧温柔的说着:
“我们的“魔圈”被别人践踏而擅自侵入,当人们忠诚于他们的亲密关系时,他们的看法在几个重要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他们不再把自己视为单独的个体,而是视为包括自己及伴侣在内的更大。
则感觉受到了威胁。这样,我们就更能够理解,何以患者在不能维护与他人的感情距离时便惊惶失措。我们还可以再加一句:他之所以这样害怕,是因为他没有应付生活的其他办法。他只能独善其身,逃避众人。这里再一次表明,正是孤独症所具有的否定性质,使这一趋势显得特殊,与其他类型大相径庭。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自我孤立患者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俯首合作,也不能颐指气使;既不能爱,也不能恨。他毫无自卫能力,有如一头困兽,只有一种应付危险的办法——逃跑和躲藏。在患者的联想或梦中也出现过这一类相似于他的事物:他感到自己像是锡兰丛林中的侏儒,只要藏身于树林中他们便是不可战胜的,但一出林子则不堪一击。他又像是中世纪的要塞,只有一层围墙,如果这层围墙被攻破,则整个要塞便毫无反抗之力了。患者的这种状态充分解释了他何以对生活总持有焦虑不安的态度。对这种状态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把孤独离群作为一种全面的自我防御手段,他死死地依赖这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之。所有类型的神经症趋势说到底都是防御性手段,但除了孤独症以外,其余那些趋势是患者力图以肯定的方式来应付生活的尝试。然而,如果孤立脱群成为占优势的倾向,患者则完全无力真正应付生活中的矛盾,结果孤独症变成只是一种纯防御手段了。
但患者对孤独状态的坚决维护还有一个更深一层的解释。对自我孤立的威胁,对“攻破围墙”的担心,常常还不仅仅是暂时的恐惧。它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一种表现为精神错乱的人格分裂。如果在分析过程中自我孤立状态开始便被打破,病人不仅感到隐隐的忧虑,而且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明显的畏惧。例如,患者害怕淹没在变动不居的人流中,这主要是一种怕失掉了自己的独特性的恐惧。他还害怕被可怜地置于带有攻击性的人的强迫和支配之下,这是他毫无防卫能力的结果。他还有第三个恐惧,就是怕精神失常,失常的可能性显得如此大,他需要绝对确信不会成为事实。他的这种失常并不是发疯,也不是因为想不负责任而做出的反应。它直接表现了一种对人格被分裂的畏惧,常见于梦和联想之中。这就意味着,要放弃他的自我孤立,就必须面对自己的冲突;这还意味着,他承受不住这个打击,只会像一株被雷电击中的大树那样给劈成碎片——某一位病人就是这样想到自己的状况的,这一断言已为其他的观察所证实。有极端自我孤立倾向的人,对内心冲突的说法有着不可遏止的反感。到后来,他们会对心理医生说,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完全不懂他所说的冲突是怎么回事。而一旦医生真的使他们看到了他们内心正在激烈进行的冲突,他们会以令人难以察觉的方式,以无意识的巧妙手腕回避这个问题。如果他们还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却突然偶然地认识到一种冲突的存在,他们便感到巨大的惊恐。样,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结论了,而初看之下这个结论肯定会显得令人困惑不解。自我孤立是基本冲突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但也是病人用来对付冲突保卫自己的手段。不过,只要我们把注意范围再缩小一点,这个谜就自行解开了——自我孤立正是病人用来保护自己对付基本冲突的更为积极主动的类型。这里,我们必须重申一句:基本态度中某一类占了优势,并不妨碍其余类型照样存在并发生作用。我们在孤独型人格中看到的这些相互的作用比在其他两种类型中还更清楚。首先,这几种相矛盾的倾向常常可见于患者的生活史。在他明确地表现出自我孤立倾向之前,他往往经常有过屈从依附的经历和攻击对抗的记录。自我孤立者的价值观也与那两种类型的人形成对照:那两种类型的价值观是清楚的、界定分明的,而他的价值观却充满着矛盾。对他奉为自由独立的东西,他是一直估价甚高的。但除此之外,他也许会在分析过程的某个时候对善良、同情、慷慨、自我牺牲等品质表示出极端的赞赏。而在另一个时候则又马上推崇丛林哲学,信仰弱肉强食、自私自利的生活准则。他自己也有可能对这当中的矛盾感到奇怪,但他总是尽量用某种合理化作用来否认自己那些倾向的冲突性质。心理医生要是对整个结构没有清晰的统观,则容易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医生可能在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上紧追不舍,但走不多远便会碰壁,因为病人总是躲进自我孤立中避难,把医生的通路全给关闭了,就像人们关上了轮船上的防水隔舱。
在孤独者的这种特殊的“抗拒”中,掩藏着一个完整而又简单的逻辑:他不愿与医生发生干系,不愿作为一个人来自我认识。事实上他根本不想分析他与别人的关系,他不愿正视自己的冲突。如果我们理解了他看问题的出发点,我们就会明白,他甚至根本不关心对冲突因素的分析。他的出发点是:认定自己不需要关心什么关系,只要自己与他人保持一个。” ↑返回顶部↑
他自己一个轻轻哼着《我喜欢上你时的内心活动》。
这歌应景。
他看着宋婧温柔的说着:
“我们的“魔圈”被别人践踏而擅自侵入,当人们忠诚于他们的亲密关系时,他们的看法在几个重要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他们不再把自己视为单独的个体,而是视为包括自己及伴侣在内的更大。
则感觉受到了威胁。这样,我们就更能够理解,何以患者在不能维护与他人的感情距离时便惊惶失措。我们还可以再加一句:他之所以这样害怕,是因为他没有应付生活的其他办法。他只能独善其身,逃避众人。这里再一次表明,正是孤独症所具有的否定性质,使这一趋势显得特殊,与其他类型大相径庭。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自我孤立患者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俯首合作,也不能颐指气使;既不能爱,也不能恨。他毫无自卫能力,有如一头困兽,只有一种应付危险的办法——逃跑和躲藏。在患者的联想或梦中也出现过这一类相似于他的事物:他感到自己像是锡兰丛林中的侏儒,只要藏身于树林中他们便是不可战胜的,但一出林子则不堪一击。他又像是中世纪的要塞,只有一层围墙,如果这层围墙被攻破,则整个要塞便毫无反抗之力了。患者的这种状态充分解释了他何以对生活总持有焦虑不安的态度。对这种状态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把孤独离群作为一种全面的自我防御手段,他死死地依赖这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之。所有类型的神经症趋势说到底都是防御性手段,但除了孤独症以外,其余那些趋势是患者力图以肯定的方式来应付生活的尝试。然而,如果孤立脱群成为占优势的倾向,患者则完全无力真正应付生活中的矛盾,结果孤独症变成只是一种纯防御手段了。
但患者对孤独状态的坚决维护还有一个更深一层的解释。对自我孤立的威胁,对“攻破围墙”的担心,常常还不仅仅是暂时的恐惧。它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一种表现为精神错乱的人格分裂。如果在分析过程中自我孤立状态开始便被打破,病人不仅感到隐隐的忧虑,而且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明显的畏惧。例如,患者害怕淹没在变动不居的人流中,这主要是一种怕失掉了自己的独特性的恐惧。他还害怕被可怜地置于带有攻击性的人的强迫和支配之下,这是他毫无防卫能力的结果。他还有第三个恐惧,就是怕精神失常,失常的可能性显得如此大,他需要绝对确信不会成为事实。他的这种失常并不是发疯,也不是因为想不负责任而做出的反应。它直接表现了一种对人格被分裂的畏惧,常见于梦和联想之中。这就意味着,要放弃他的自我孤立,就必须面对自己的冲突;这还意味着,他承受不住这个打击,只会像一株被雷电击中的大树那样给劈成碎片——某一位病人就是这样想到自己的状况的,这一断言已为其他的观察所证实。有极端自我孤立倾向的人,对内心冲突的说法有着不可遏止的反感。到后来,他们会对心理医生说,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完全不懂他所说的冲突是怎么回事。而一旦医生真的使他们看到了他们内心正在激烈进行的冲突,他们会以令人难以察觉的方式,以无意识的巧妙手腕回避这个问题。如果他们还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却突然偶然地认识到一种冲突的存在,他们便感到巨大的惊恐。样,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结论了,而初看之下这个结论肯定会显得令人困惑不解。自我孤立是基本冲突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但也是病人用来对付冲突保卫自己的手段。不过,只要我们把注意范围再缩小一点,这个谜就自行解开了——自我孤立正是病人用来保护自己对付基本冲突的更为积极主动的类型。这里,我们必须重申一句:基本态度中某一类占了优势,并不妨碍其余类型照样存在并发生作用。我们在孤独型人格中看到的这些相互的作用比在其他两种类型中还更清楚。首先,这几种相矛盾的倾向常常可见于患者的生活史。在他明确地表现出自我孤立倾向之前,他往往经常有过屈从依附的经历和攻击对抗的记录。自我孤立者的价值观也与那两种类型的人形成对照:那两种类型的价值观是清楚的、界定分明的,而他的价值观却充满着矛盾。对他奉为自由独立的东西,他是一直估价甚高的。但除此之外,他也许会在分析过程的某个时候对善良、同情、慷慨、自我牺牲等品质表示出极端的赞赏。而在另一个时候则又马上推崇丛林哲学,信仰弱肉强食、自私自利的生活准则。他自己也有可能对这当中的矛盾感到奇怪,但他总是尽量用某种合理化作用来否认自己那些倾向的冲突性质。心理医生要是对整个结构没有清晰的统观,则容易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医生可能在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上紧追不舍,但走不多远便会碰壁,因为病人总是躲进自我孤立中避难,把医生的通路全给关闭了,就像人们关上了轮船上的防水隔舱。
在孤独者的这种特殊的“抗拒”中,掩藏着一个完整而又简单的逻辑:他不愿与医生发生干系,不愿作为一个人来自我认识。事实上他根本不想分析他与别人的关系,他不愿正视自己的冲突。如果我们理解了他看问题的出发点,我们就会明白,他甚至根本不关心对冲突因素的分析。他的出发点是:认定自己不需要关心什么关系,只要自己与他人保持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