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北海道海军对峙,战争临近(1 / 4)
1936年,中华帝国的陆军和空军开始大规模的换装,德国陆军也在大规模的换装,德国从中华帝国那里获得了不少军事技术,使得德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德国的军事技术强大之后,希特勒开始按捺不住扩张的野心,在1936年底,在奥地利亲德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奥地利。
英法显然不愿意为奥地利承担战争风险,因此英法依旧只停留于抗议的层次。
德国开始采取军事行动之后,中华帝国的陆军换装速度明显加快,存放在仓库里的战车悉数都调出仓库,运往部队。
而那些换下来的13式战车,则交给了那些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使用,帝国还派出了专门的教官团帮助第三世界各成员国建设和训练装甲师。
未来,加入第三世界联盟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中华帝国的这些淘汰的装备,也有用武之地。
另外,从正规军中撤换下来的战车,还有一批装备到了二线部队。
……1937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德国又先后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在波兰边境制造了数起边境冲突。
德国与第三世界联盟的关系顿时变得十分紧张起来。
第三世界联盟当即做出反应,中华帝国华西野战军在波兰边境调派十个装甲师,并与波兰签订了长期驻军的协议。
中华帝国帝国的反应,让德国开始有了扩军的理由。
德国在1937年将30万陆军扩充到了80万,为此英法默不作声,美国同样如此,显然是在鼓励德国,让德国胆子再大一点。
为此德国在美国那里还获得了不少好处,国际资本同样也将先进的军事技术不断往德国输送,大大加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
原定历史上,美国也是这么干的。
美国在二战爆发前显然是想扶持德国,然后让德国和苏联先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将苏联先灭掉,再挑动英法与德国的矛盾,再支持英法,从中大发战争财。但希特勒显然没有按照美国的意图去做,美国只好采取第二套方案,即是扶持苏联来对付德国。
美国在原定历史上一点都不帮德国人,那是因为德国人太难对付了,就如此时美国敌视中华帝国一样。
苏联则是体制完全不同,美国自然也不会容许。
而此时美国的首要敌人变成了中华帝国,因此德国和苏联都成了美国笼络联合的对象,想以此来与中华帝国抗衡。
然而让美国和英法都未察觉的是,德国正在迅速的积蓄军事实力,希特勒自然不会傻到去进攻波兰,而是将屠刀对准法国。
波兰边境的紧张局势,只是一个障眼法。
不过希特勒还算是有点理智,知道不能太过火,否则惹怒了第三世界联盟的话,德国极有可能会被第三世界联盟胖揍一顿。
而此时的美国则是在不断的给德国打气,以给与德国足够的勇气去和第三世界联盟硬火拼。
美国政斧甚至还给德国运去了许多的工业原材料。
希特勒爽了,此时德国左右逢源,自然爽得一塌糊涂,也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德国对于当前世界两大军事联盟来说至关重要,有着决定姓的作用。
1937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依旧保持之前的势态,增长速度进入一个十分快速的阶段,全年增长速度为20%,经济总量恢复到了7900亿亚元。
看似已经快恢复到了繁荣时期的程度,并且还超出了400亿亚元的程度,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尽管工资开始不断上涨回升,但物价也涨了。
繁荣时期主要是民用发展繁荣,因此民用产品产量大,价格自然便宜了。而此时中华帝国将印出来的票子拿去建设工程和当军费了,调用了很多人力、物力。
虽然物价上涨水平是自华东政斧成立以来最快的一年,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因为此时中华帝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不错的程度,实际上用几千万人去生产农业和轻工业,就能够生产出足够六亿人使用的生活物品。
因此在农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方面价格上涨不大,其中轻工业产品的物价水平上涨程度最小。 ↑返回顶部↑
德国的军事技术强大之后,希特勒开始按捺不住扩张的野心,在1936年底,在奥地利亲德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奥地利。
英法显然不愿意为奥地利承担战争风险,因此英法依旧只停留于抗议的层次。
德国开始采取军事行动之后,中华帝国的陆军换装速度明显加快,存放在仓库里的战车悉数都调出仓库,运往部队。
而那些换下来的13式战车,则交给了那些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使用,帝国还派出了专门的教官团帮助第三世界各成员国建设和训练装甲师。
未来,加入第三世界联盟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中华帝国的这些淘汰的装备,也有用武之地。
另外,从正规军中撤换下来的战车,还有一批装备到了二线部队。
……1937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德国又先后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在波兰边境制造了数起边境冲突。
德国与第三世界联盟的关系顿时变得十分紧张起来。
第三世界联盟当即做出反应,中华帝国华西野战军在波兰边境调派十个装甲师,并与波兰签订了长期驻军的协议。
中华帝国帝国的反应,让德国开始有了扩军的理由。
德国在1937年将30万陆军扩充到了80万,为此英法默不作声,美国同样如此,显然是在鼓励德国,让德国胆子再大一点。
为此德国在美国那里还获得了不少好处,国际资本同样也将先进的军事技术不断往德国输送,大大加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
原定历史上,美国也是这么干的。
美国在二战爆发前显然是想扶持德国,然后让德国和苏联先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将苏联先灭掉,再挑动英法与德国的矛盾,再支持英法,从中大发战争财。但希特勒显然没有按照美国的意图去做,美国只好采取第二套方案,即是扶持苏联来对付德国。
美国在原定历史上一点都不帮德国人,那是因为德国人太难对付了,就如此时美国敌视中华帝国一样。
苏联则是体制完全不同,美国自然也不会容许。
而此时美国的首要敌人变成了中华帝国,因此德国和苏联都成了美国笼络联合的对象,想以此来与中华帝国抗衡。
然而让美国和英法都未察觉的是,德国正在迅速的积蓄军事实力,希特勒自然不会傻到去进攻波兰,而是将屠刀对准法国。
波兰边境的紧张局势,只是一个障眼法。
不过希特勒还算是有点理智,知道不能太过火,否则惹怒了第三世界联盟的话,德国极有可能会被第三世界联盟胖揍一顿。
而此时的美国则是在不断的给德国打气,以给与德国足够的勇气去和第三世界联盟硬火拼。
美国政斧甚至还给德国运去了许多的工业原材料。
希特勒爽了,此时德国左右逢源,自然爽得一塌糊涂,也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德国对于当前世界两大军事联盟来说至关重要,有着决定姓的作用。
1937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依旧保持之前的势态,增长速度进入一个十分快速的阶段,全年增长速度为20%,经济总量恢复到了7900亿亚元。
看似已经快恢复到了繁荣时期的程度,并且还超出了400亿亚元的程度,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尽管工资开始不断上涨回升,但物价也涨了。
繁荣时期主要是民用发展繁荣,因此民用产品产量大,价格自然便宜了。而此时中华帝国将印出来的票子拿去建设工程和当军费了,调用了很多人力、物力。
虽然物价上涨水平是自华东政斧成立以来最快的一年,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因为此时中华帝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不错的程度,实际上用几千万人去生产农业和轻工业,就能够生产出足够六亿人使用的生活物品。
因此在农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方面价格上涨不大,其中轻工业产品的物价水平上涨程度最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