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原子弹试爆成功(1 / 4)
1934年,皇汉五年。
这一年中华帝国经济轻松恢复到了国民总产值5500亿亚元的程度,相比繁荣巅峰时期的7500亿亚元,还少2000亿亚元,但在这一年所建设起来的东西,却是连繁荣巅峰时期都比不上的。
速度前所未有的快!
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迅速的完善,其中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已经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内陆地区将在这次发展中追赶上沿海地区,因为这次国家的大规模建设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和西部地区。
全国的基础设施,都将在经济萧条后的疯狂建设中完善起来。
下一次的经济泡沫,则可以推出‘高速公路’这个东西,就跟上次泡沫经济中的热门基础设施建设一样。
不过下一次的泡沫经济,要等到下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虽然中华帝国的经济总产值下降了,但国民工资水平下降了近一倍,虽然又开始拉升,但离繁荣时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也就是说,中华帝国在1934年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比经济繁荣巅峰时期还要更多的,虽然其中还带这些纸币贬值后的水分在其中,但忽略掉这部分,将工人工资水平乘以二,生产总值也就是上万亿亚元。再加上亚元贬值的水分,也就不比经济繁荣时期创造出的东西来得少了。
不过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在1934年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所有都能获得比投入更多回报的效益。
很多工程,都是不计成本,不考虑商业回报的。
很多工程看起来好似并没有那个建设的必要,但却能够给未来的繁荣铺平道路。
同时这些不考虑成本的工程,很多都是必须要建设的,例如防洪工程,可能会说,也许这一片区域很长时间都不会发生水灾,但万一发生了呢?
而这些防洪工程建设好后,维护得好能用上百年。
当所有地区的防洪工程都建得极为完善的时候,所能够避免的损失,可能并不建设工程耗费的财富要少。
但报酬肯定是没有的,因为洪水冲走的是民财,而建设这些工程用的是国家的钱,但民财多了,国家的钱也多了,何况现在建设这些工程,用的都是从人民手上征收来的钱。
人类生活居住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处于低洼地区的,随时可能面临洪水的侵袭,洪水可以说是一个必须要重点防范的东西。
同时还有一些沿海省份的地方政斧,实在是没什么东西可建设了,干脆连偏远山区的公路都打进去。
尽管看起来是没必要的,但未来这些山区也就能够有足够的发展潜力了,一旦碰上机遇,就能够有发展的可能。
当整个国家的基础都非常雄厚的时候,一旦机遇到来,就没有什么东西会限制发展的速度,潜力将变得无限大。
同时在军事工程方面,大部分时候都是不计成本的东西。
但在不计成本的同时,又计算成本对比。但不管怎么选择,本质上都是不计成本的行为。
军事就是如此。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普遍拥有了房子、车子等生活物品,并且很富足的情况下,要想继续让经济发展,就必须把人民的财富消耗掉,而战争就是最好的手段。
中华帝国的建设之所以这么快就恢复过来,主要是中华帝国早有计划,在经济未萧条的时候,中华帝国就已经大体上确定了需要建设的工程项目。
1933年换了内阁,这些建设项目以极高的效率施行了下去,到了1933年年末,中华帝国的失业人口已经从1亿人降低到了2000万,到了1934年,失业人口已经降低到了900万,那些没去工作的,多是一些手上有些钱的,一般都是经济繁荣时期投资成功的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在此时经济投资环境不景气的形势下,投资没什么回报,此时基本上经济都被垄断了,有回报的投资项目也没他们的份,他们又看不上那点工资,因此还处于实业状态,若是找不到保值手段的话,他们手上的钱将不断贬值。
繁荣时期,并非是每个国民都能把力气用在实处,很多建设可能都是没什么价值的,而此时国家直接组织建设,虽然很多工程都是不计成本的,但却都是有意义的。
美国在1934年,经济才刚恢复到一千亿美元,已经被中华帝国帝国甩出了十万八千里之外,双方国民生产总值相差2.5倍,这就是一个效率问题。
中华帝国在恢复经济时,效率无比之高,而美国的效率则差得多,组织能力远比中华帝国来得差。 ↑返回顶部↑
这一年中华帝国经济轻松恢复到了国民总产值5500亿亚元的程度,相比繁荣巅峰时期的7500亿亚元,还少2000亿亚元,但在这一年所建设起来的东西,却是连繁荣巅峰时期都比不上的。
速度前所未有的快!
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迅速的完善,其中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已经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内陆地区将在这次发展中追赶上沿海地区,因为这次国家的大规模建设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和西部地区。
全国的基础设施,都将在经济萧条后的疯狂建设中完善起来。
下一次的经济泡沫,则可以推出‘高速公路’这个东西,就跟上次泡沫经济中的热门基础设施建设一样。
不过下一次的泡沫经济,要等到下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虽然中华帝国的经济总产值下降了,但国民工资水平下降了近一倍,虽然又开始拉升,但离繁荣时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也就是说,中华帝国在1934年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比经济繁荣巅峰时期还要更多的,虽然其中还带这些纸币贬值后的水分在其中,但忽略掉这部分,将工人工资水平乘以二,生产总值也就是上万亿亚元。再加上亚元贬值的水分,也就不比经济繁荣时期创造出的东西来得少了。
不过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在1934年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所有都能获得比投入更多回报的效益。
很多工程,都是不计成本,不考虑商业回报的。
很多工程看起来好似并没有那个建设的必要,但却能够给未来的繁荣铺平道路。
同时这些不考虑成本的工程,很多都是必须要建设的,例如防洪工程,可能会说,也许这一片区域很长时间都不会发生水灾,但万一发生了呢?
而这些防洪工程建设好后,维护得好能用上百年。
当所有地区的防洪工程都建得极为完善的时候,所能够避免的损失,可能并不建设工程耗费的财富要少。
但报酬肯定是没有的,因为洪水冲走的是民财,而建设这些工程用的是国家的钱,但民财多了,国家的钱也多了,何况现在建设这些工程,用的都是从人民手上征收来的钱。
人类生活居住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处于低洼地区的,随时可能面临洪水的侵袭,洪水可以说是一个必须要重点防范的东西。
同时还有一些沿海省份的地方政斧,实在是没什么东西可建设了,干脆连偏远山区的公路都打进去。
尽管看起来是没必要的,但未来这些山区也就能够有足够的发展潜力了,一旦碰上机遇,就能够有发展的可能。
当整个国家的基础都非常雄厚的时候,一旦机遇到来,就没有什么东西会限制发展的速度,潜力将变得无限大。
同时在军事工程方面,大部分时候都是不计成本的东西。
但在不计成本的同时,又计算成本对比。但不管怎么选择,本质上都是不计成本的行为。
军事就是如此。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普遍拥有了房子、车子等生活物品,并且很富足的情况下,要想继续让经济发展,就必须把人民的财富消耗掉,而战争就是最好的手段。
中华帝国的建设之所以这么快就恢复过来,主要是中华帝国早有计划,在经济未萧条的时候,中华帝国就已经大体上确定了需要建设的工程项目。
1933年换了内阁,这些建设项目以极高的效率施行了下去,到了1933年年末,中华帝国的失业人口已经从1亿人降低到了2000万,到了1934年,失业人口已经降低到了900万,那些没去工作的,多是一些手上有些钱的,一般都是经济繁荣时期投资成功的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在此时经济投资环境不景气的形势下,投资没什么回报,此时基本上经济都被垄断了,有回报的投资项目也没他们的份,他们又看不上那点工资,因此还处于实业状态,若是找不到保值手段的话,他们手上的钱将不断贬值。
繁荣时期,并非是每个国民都能把力气用在实处,很多建设可能都是没什么价值的,而此时国家直接组织建设,虽然很多工程都是不计成本的,但却都是有意义的。
美国在1934年,经济才刚恢复到一千亿美元,已经被中华帝国帝国甩出了十万八千里之外,双方国民生产总值相差2.5倍,这就是一个效率问题。
中华帝国在恢复经济时,效率无比之高,而美国的效率则差得多,组织能力远比中华帝国来得差。 ↑返回顶部↑